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群体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群体动力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对社会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各种社会力都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行为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中,人一旦组成群体,就会在社会互动、社会交往基础上形成一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这种相互  相似文献   

2.
行为科学对人的行为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研究群体行为,即个体行为以群体形式在组织内所进行的活动。而激发动机、鼓励行为,进而形成动力的激励活动,则是群体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就高等教育中群体构成及其行为的特点,探讨一下激励群体行为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群体动力学最早是德国心理学家 K·Lewin 提出来的。他借用物理学中“力场”的概念,来描述群体行为的产生机制,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与规律。为了反映这一规律,他提出了 B=f(P·E)这样一个函数公式。其中,B 表示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强度,P 表示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E 表示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群体环境)。这一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方向和强度,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而且要受群体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正是这种群体与其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构成了群体行为的动力。Lewin 的群体动力论在管理理论界受到很高的评  相似文献   

4.
“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等角色外行为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与大学生日常群体行为相比,网络群体行为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了对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和“个体沉默”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在对大学生网民的群体行为实施过程管理进行理论假设的基础上,根据群体极化影响因素对其实施过程管理,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失范走向规范。  相似文献   

5.
礼仪道德是由意识、行为和习惯所形成的系统.礼仪意识是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及有关礼仪的思想观念;礼仪行为是表现礼仪观念的个体的、群体的和社会的行为;礼仪习惯是在礼仪意识的沉淀和行为的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秩序.三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礼仪从观念到行为,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从一时到永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语言选择既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语言选择行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简要回顾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基础上,浅析个体与群体语言选择在社会活动中所体现的言语实践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和建构关系并阐释个体与群体语言选择对个体、群体、社团和国家语言使用和规划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习俗是某一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群体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世代相习的群体生活模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等。在习俗里不仅积淀着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而且一定社会群体的习俗也会通过潜移默化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对其成员的生活、言行、观念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约束效应。因此,习俗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无意识动因”,是个体的下意识行为和其它行为的“过滤器”,是个体行为内在和自觉的调节者。军人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作为一个担任特别使命的武装集团,军队对其成员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基于对群体间行为的解释,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文章指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同样可以解释群体内个体行为的同化和异化,是语言学习者自主学习行为的重要心理诱因.  相似文献   

9.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他认为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的过程之中。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行为影响突出表现为从众现象,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意见,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现象。“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赶时髦”就是从众的最好例证。从众行为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引导得好,就能发挥重大作用。实际班级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忽视了群体的从众现象,从而使班级管理捉襟…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再“犟”的人总有不“犟”,甚至十分顺从的时候,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个体融合于自己所归属的群体之中的时候。人融合于群体之中,为什么容易顺从呢?这是受人的“社会性”的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还跟他们的年龄特征有关。所谓人的“社会性”,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喜欢合群、害怕孤独的特性。青少年时期,人的群体意识、群体情感发展十分迅速。换句话说即“从众心理”很强。  相似文献   

11.
从众行为,也称从众倾向、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人们发表意见,采取行为时往往要随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也就是说在群体中,个人有企求与其它大多数人们相一致的现象.这种俗话说的“随大流儿”现象就是社会从众行为.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群体中大多数人们的行为往往就决定了个人的行为,而体育运动的组织和竞赛,都是以群  相似文献   

12.
在个体和群体的相互影响中,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这些影响因素又是如何对二者产生影响的?文章针对该问题从经济学和心理学出发,通过对局部环境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个体行为进行计算机建模仿真,对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较真实的涌现了现实世界中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影响模式,说明文章所建立的模型能对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在一定外部政策环境变化下,农户成员劳动力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机制以及政府的政策变化在农村劳动力之间传导的反应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一定的政策约束下农村社区内农户之间在就业行为上通常会形成社会互动。第二,当政策变动时,考虑农户参与社会互动与否的不同情况下得到的政策影响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在考虑农户参与社会互动的影响因素条件下,将农村劳动力的行为放置于互动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农户与参照群体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的相互影响和反馈机制。这种社会互动行为的影响最终将使得整个群体行为趋于一致的均衡。第三,随着农户所处的社区群体行为对某农户成员劳动力就业行为的影响越大,整个群体的社会乘数效应也越大,进而使得政策变动效应在整个社区成员之间相互渗透的力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当前人际关系病态心理的诸多现象的透视中,明确指出了当代人际关系中的某些人损人利己、见利忘利的个人本位价值观有是悼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要求的。进一步指出,如果这种“自利性”行为泛化,必然会导致社会群体心理的松散化和人际关系中的纯功利性病态心理。这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心理环境,磨合群体向上的聚合力及形成理性的价值世界,都将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文中还具体从人际心理的动力层面、互动层面和价值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了它对社会稳定和发展所带来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5.
角色,一般指演员在戏剧中扮演的人物。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汇,是指个体在社会(或团体)中所占的位置所规定的社会模式。人生活在社会中要扮演许多角色。例如:一个大学生,在他一天的生活中,在不同的场合分别是学生、儿女、顾客等等(其中学生是他的主要角色)。人的每一个角色在人们的心目中大致都有一定的行为要求,社会和群体对这些角色行为方式的要求,社会心理学上把它叫做角色期待。期待是一种主观心理趋向,而期待的行为则是一种社会规范了的行为。所以,角色期待是个体实现角色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心理动力。角色期待之所以能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效  相似文献   

16.
一、“参与式”教师培训的背景 “参与”一词出自管理学、组织行为学,揭示的是成人卷入群体活动的状态,最初是指个体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时是否“在场”等外显的行为倾向,随着人们对人内在心理特征的重视,研究转向强调个体对群体活动在认知、情感方面的卷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习者积极学习的心理机制。建构主义认为,个体  相似文献   

17.
灾害中社会个体的行为反应是社会群体反应的基础和内容。研究和分析灾时社会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对我们认识和了解灾时社会群体的行为反应 ,以及有效地组织救灾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有重要意义。灾时社会个体行为反应具有差异性、规律性和过程性的一般特征 ,灾时社会个体行为反应有“一般避难行为”等八种类型 ,影响灾时社会个体行为反应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互动、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等  相似文献   

18.
一、中小学生班级群体的性质定位研究 群体(group)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每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个体在群体中生活,并在群体中发展。中小学生的班级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但这种特殊群体的性质是什么,在心理学界却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中小学生的班级群体是“工作群体”。Aldetfet(1977)、Hackman(1987)和Robbina(1994)曾给工作群体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它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由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并总是置于一个或更大的社会系统中作为群体成员,他们要完成在群体中所担负的责任,同时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是影响到别人。具有这种定义特征的,不仅仅是中小学生班级群体,还有社会上其他类型的社会群体,如生产班组等。  相似文献   

19.
师生交往的心理动力在内部是由师生需要激发引起的 ,外部则取决于师生在交往中形成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吸引的力度。在教学中 ,教师应做到 :丰富师生的角色构成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 ,以增强交往的主动性 ;重视信息反馈 ,强化和维持交往的心理动力 ;培养群体交往的心理动力 ,以群体行为影响个体行为 ;激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内部学习性交往动力的形成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保证师生交往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学校里每个学科都负有知识教学的任务,也负有品德培养的任务。这就是常说的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教育从来就是这么要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活动的不同形式和措施,都是这么要求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于社会群体之中。遁迹山林的隐士不过是幻想,独居孤岛的鲁滨逊也只是小说中的人物。人不能离群索居。离开了社会的群体,个体无从生存;只有群体的发展,才有个体的发展。人在群体之中,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个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对待,必须有共同遵守的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