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桂 《广西教育》2004,(1B):24-25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倡导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就由此而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呢?按照它的原义,所谓“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即学生发愤用功,一心想把知识弄懂却没有弄通的意思。而“悱”则是指“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即学生经过思考想要表达,而又讲不清楚的样子。所以从字面上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学生没有达到“愤”、“悱”状态,就不必去启发。反过来说,应该“愤”则“启”,“悱”则“发”,在学生“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所谓“愤”,就是当学生心求通而未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所谓“悱”,就是当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的时候才去启发他。那么,在启发式教学中应如何主动地引导学生“愤”、“悱”,着力于“愤”、“悱”状态的构建呢?试作肤浅论述。(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  相似文献   

4.
舒家华 《中学教育》2002,(11):31-32
启发式教学 ,由孔子创立 ,也是孔子重要的教学原则。可继承到今天 ,却被有些教师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曲解了。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也 ,则不复也。”这是《论语·述而》第八则的原文。对孔子这一节语录的译文是 :“(我 )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又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我如果 )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角落的样子 ,我就不再教他了。”可见 ,它清楚地表明 :对学生予以启发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产生“愤”(即心里苦苦思索却未能想通的样子 )和“悱”(即口…  相似文献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首先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郑玄注:“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也,如此则识思之深也。”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某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根据郑、朱注释,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在他想明白却明白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样的讲法,似乎没错;但未免有点简单化,孤立化了。全面研究孔子的教学方法(实在是教育方  相似文献   

6.
激发学习兴趣的艺术——我的美术教学体会●韩敏峰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要使这一活动持续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教师才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状态的形成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密不...  相似文献   

7.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首创了启发式教学。他总结出八个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因为不满足。想前进;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实际上。启发式的特点就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或者说,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创造条件.这种“愤”和“悱”的境地很重要。老师上课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常处于“愤”和“悱”的境地.本文中笔者将一例习题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9.
启发式在我国源于孔子,在《论语》中孔子阐述了他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启发、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 :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 ,不启迪他 ;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 ,不开导他 .即是说 ,当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的状态 ,再去启发、引导 ,就能促成学生“领悟”,达到发现、创新的境界 .这是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之一 .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来达到“愤”、“悱”的状态 ,发现问题的内在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明确问题的正确结论和应用 .习题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模式 ,下面是笔者对一道浮力习题教学的探讨 .题目 如图 …  相似文献   

11.
张守文 《课外阅读》2011,(7):139-13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一个重教育思想。何为愤悱?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辞”。即是说,只有当学生想求明而不达的时候,才去开导他,想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才去启发他。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固然重,但这仅仅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学生不愤不悱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到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带有浓厚的思维训练意涵,其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知道如何完善表达时,也不要去启发他"。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高阶思维能力的一种,批判性思维在英语阅读乃至整个初中英语教学中都十分重要,但是当前有些教师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不够重视,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会基于批判性思维去引导学生提高其阅读能力。文章以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和"思维"结合起来,探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愤"与"悱"的关键点进行启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受教育者处于“不愤不悱”时不要去“启发”,那会启而不发;只有受教育者出现“愤”与“悱”时,才是启发、诱导的最佳教育时期。可是,“愤”和“悱”在什么情势下产生,我们又怎样才能准确及时地捕捉这一信...  相似文献   

14.
启发式教学,顾名思义,必须在“启发”二字上下功夫,但为什么有的教师往往会碰上“启而不发”的情况呢?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明“愤”、“悱”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愤”和“悱”,是在一定境遇下反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适当地创设一些“愤”“、悱”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相似文献   

16.
早在古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意思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师要造成学生的一种"愤"、"悱"状态才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生的途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从古代的启发式教学经验论述中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怎样"引",用什么方法"引"才能恰倒好处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老师教学要得法:不到学生因愤激而决心努力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启发式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习中,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谓之"愤";口欲言而未能言,谓之"悱"。孔子强调:不到学生心求通而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开其意;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不达其辞。就是说,要先让学生形成"愤""悱"的心理状态,然后才予以开导、指点,这就是"启发"。总之,启发式教学符合教学过程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各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9.
“启发”解     
有的教师对“启发”一词搞不清楚,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启”,学生“发”。这就错了。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谈到教学方法时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玄作注说:“孔子与人言,必待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由此可见,孔丘讲的意思是:学生们不是苦苦思索到想不通的时候,我是不去开导他们的;不是到想说却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中许多内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切中了教育时机,这对惯于注入式教学的教师来说是深有启发的。 何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呢? 郑玄注为:“孔子言,必待人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之说。朱熹注为:“愤者,心求退而未得之,悱者,口欲言而未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