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的心理在正常情况下都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而且具有调控功能。在遇到不幸时会焦虑和忧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境会逐渐恢复;在可怕的情况下会恐惧,但时过境迁就会消失;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产生了某种负性情绪,而刺激撤除后很长时间内仍不能使心理平衡,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有了心理障碍或是不良心理。学生的不良心理能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中学生中的早恋、偷窃、出走、暴力等事件的星增长趋势已经向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学生的不良心理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由于异常心理得不到矫正和平衡所致,这样,矫正学生异常心理。预防不良心理的产生就摆在了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面前。本文就怎样矫正中学生异常心理、预防不良心理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其中有些是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做法,与各位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多属于偏见,具有消极作用,但只要恰当地利用之,也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于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职业学校的生源面临严峻的挑战,录取标准也随之降低,这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难题,考试作弊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考试作弊不仅污染了校风、学风,也严重危害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一、考试作弊的心理透视就违纪而言,违纪动机的产生,必然是由于人的某种需要在一种不良的心理作用下产生的。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是违纪动机产生的内部条件,而社会、学校、学生群体等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则是违纪动机产生的外部条件。考试作弊虽然是外部诱因和内部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学生心…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成长的同时,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开始对成年人的言行进行批评和反抗.如果成年人的要求和期望与孩子的思想不能形成共鸣,或是超过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出现反抗与对立.这就是说,即使有利于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也会给人带来伤害,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根本性的逆转,由原来的赞成、接受、欣赏转为反对、拒绝、造避.  相似文献   

6.
心理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复习备考中,心理超限效应的危害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第一,它会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使其心理疲劳;第二,它会使学生产生对抗或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第三,它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和上进心。这些当然也直接影响到复习备考的质量。一、几种心理超限效应对复习备考的影响1.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学习时间上的超限效应,最典型的是“加班加点”和“拖堂”。所谓“加班加点”,就是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所谓“拖…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认为,心理辅导是指对已经有了某种心理疾病或者已经受到某种心理打击和刺激但尚未发病的人进行心理咨询与指导。通过深入耐心的谈话,帮助他们认识到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不良心理因素的危害性,消除或者避免其对自身的不良影响,提高他们在心理刺激与冲突方面的自我防卫能力,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负担,帮助他们树立对抗不良心理因素的信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也就是产生了"认知冲突",学生的心理就会失去原来的平衡。当学生心理失去平衡后,他就会产生新的学习需要,就会通过进步学习来建立心理平衡。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批评的技巧     
批评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常用手段。通过批评,不光使被批评者认清是非,及时改正错误,而且能教育影响一大片,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但是批评又是一种对个体的某种行为采取否定性评价的负强化,总会刺激学生的心灵。在班主任工作中,为了抑制和纠正学生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必要的批评还要坚持。但若处理不慎,运用不当常会使学生产生防范心理和消极不良心态,造成心理抵制。如何运用批评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呢?我认为,在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学生实施批评时,应注意有理、有节,更要有分寸,慎重行“批”,真诚施“…  相似文献   

10.
我们都知道,活动一般是由一定动机所激发的。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会造成一种导向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这就是动机。人的动机不仅可由内部因素来激发,也可由外在刺激力(诱因)而引起,诱因与内驱力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1.
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心理效应有许多是属于偏见,  相似文献   

12.
焦虑是人在自尊心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考试焦虑则是学生对考试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在考试前,当考生意识到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这是面临高考考试的考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一面看,它是学生对待考试态度认真、动机强的表现,是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有着一种积极应战的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考生实际水平的发挥和考试的成功;从消极的一面看,焦虑不仅可能妨碍考试的正常发挥,而且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考生要…  相似文献   

13.
遇事先冷静     
孟爱国 《宁夏教育》2000,(10):49-49
在一般情况人都具备一定程度的自制力,可当心理有压力,又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自制力就会激烈的波动。如当学生捣乱时,对课堂班级造成较大的影响,就会严重刺激教师的情绪。通常情况下,我们有些教师当着学生的面表现出巨大的愤怒,冲学生发火,对学生进行惩罚,甚至采取更为严厉的行动,  相似文献   

14.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5):48-49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快、振奋等;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痛苦、失望等,如果人的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忧郁感和压抑感,进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需要,并要努力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要。一、热爱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的一项相…  相似文献   

15.
朱淑军 《教书育人》2012,(34):66-67
为什么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是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异性。所以教师只要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一秘密武器,就能让学生积极投入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在教育中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期望效应——世无朽木不可雕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  相似文献   

16.
“差生”一个令老师讨厌、学生惶恐的名词,“差生”意味着老师的否定,学生的自卑,同学的歧视。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差生的转换,不少老师做过尝试,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克服自卑,重拾自信。迷茫的学生,抱怨的老师,你们成功了吗?如果还在彷徨,不妨尝试一下。1积极的语言暗示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可分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良好的影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对人产生不良好的影响。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多采用了消极的心理暗示,开始就戴着有色的眼镜去审视差生,给差生施加本不该他们那个年龄阶段所应承受的压力。我们是否意识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认为我们平时教育学生就应该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因为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本来心理就比较脆弱,如果老师再加以讽刺或挖苦,就使得学生的心理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谁都不希望接受任何训斥和失败,在这时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安慰和鼓励,老师可以用“相信自己”“你真棒”“下一次一定能成功”“你已经做得够好了”等语言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使...  相似文献   

17.
张梅 《贵州教育》2009,(15):18-19
一、尊重人格,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后进生主要是指道德品行差或学业成绩较差甚至两者均差的学生,在班里造成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转变的。小学后进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生厌学的深层次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由于受到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刺激而造成了心理不健康,从而产生了一种下意识的,潜在的逃避学习动机,至使学科成绩下降,从而厌学。其原因学生本身和教师都不是很清楚,这就给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困难。如果教师了解了这一现象,就可以改变有些变量,减少心理异常的发生,扭转厌学心理。  相似文献   

19.
思维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由于受某种心理习惯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 ,它使人按照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了的思路去思维。思维定势有良好定势和不良定势之分 ,前者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开拓捷径、提高时效的作用 ,而后者则易将要解决的问题引入歧途 ,阻碍创新。不良定势在生物学解题训练中常常会导致学生的误解。因此 ,在教学中 ,应注意让学生克服不良定势 ,提高思维品质。1 克服经验定势 ,提高思维的准确性经验是相对稳定的东西 ,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或在平时 (课外或课内 )学习中获得的“…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巧用一些“心理效应”.触动学生的心.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指大多数人对某种相同的情景或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