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振甫先生对语文教育有深刻的见解。他在《怎样学习古文》一书中,谈到的"立体的懂",就非常精彩。文中说: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  相似文献   

2.
立体的懂     
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相似文献   

3.
向明康 《湖南教育》2006,(10):27-28
我的父亲是个农民,却上过多年私塾。他常对我谈起私塾老先生怎样严格要求他背诵《三字经》、《幼学琼林》、《声律启蒙》的旧事。幼时的我,觉得父亲满腹经纶,学问高深。在父亲的辅导下,我小学时就开始学习作对联,背得一些古文名篇、诗文句子。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绝唱:《史记》。而他的人生际遇和他的作品交相辉映,一起成为不朽。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游历全国,考察民风。真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接触到宫中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以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偶然之间,也会不  相似文献   

6.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针对初、盛唐以来颓靡的文风,他提出写作古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之文,尤其是要学《史记》。《张中丞传后叙》是韩作中深得司马迁神髓之作。本文从《张中丞传后叙》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两个方面来探究韩文对《史记》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史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对他的生年说法不同:一说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学术界赞成前说者为多。他小时候在故乡度过,十岁开始学习先秦的古文,后来跟董仲舒学公羊派(今文)《春秋》,又跟孔安国学《尚书》(古文),二十岁时开始了他的旅游生活,足迹所至,遍及江、淮、沅、湘、汶、泗、齐、鲁、邹、峰、  相似文献   

8.
张昕颖 《考试周刊》2010,(41):58-58
2010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于永正语文教育思想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以诸多启示。于老师结合自己四十八年的教学实践,向我们解读了怎样简简单单教语文,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于老师讲述的《人生是花,语文是根》的故事,让我久久难忘。他回忆了自己的女儿在一家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就职时.因为古文功底深厚促使了和外商谈判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在伪《古文尚书》的辨伪史上,朱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吴棫之后,发表了不少关于伪《古文尚书》的疑辨意见。后来学者在论及朱熹考辨伪《古文尚书》之功时,却往往只看到朱熹大胆的疑古勇气。实际上朱子对伪《古文尚书》的证伪是非常全面具体的,本文撷取朱子《文集》和《语类》中的吉光片羽,将朱子对《古文尚书》及《序》、《传》的分析,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汉志》所载"《毛诗》二十九卷"和"《毛诗故训传》三十卷"的重新解读,并结合清人的意见,认为所谓"故训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故训"恰恰是今所谓"毛传"的内容;而"传"恰恰是今所谓.毛序"的内容,并梳理了西汉《毛诗》的传本情况.在《史记》广泛流传之前,《毛诗序》已经存在并流传.结合经学史,论证《左传》、《古文尚书》在汉初巴经成书并流传;《古文尚书》并非只有孔安国一个系统.卫宏不可能作《毛诗序》.卫宏在东汉中前期古文经学兴盛时期,对流传已久的《毛诗序》有可能做了"润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第一次将"毛诗故训传"中"传"的内容,定名为《毛诗序》.后世所谓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盖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1.
读书     
《八小时以外》2012,(2):117
《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作者冯唐出版新星出版社时间2011年11月1日定价28.00元该如何评论冯唐?李银河在《序》中同样迷惑:"冯唐的文字如此出色是一个谜。他是怎样练就这样的文字的呢?我猜是他在古文上下过不小工夫。我不敢说他的古文功底比李零、李敖还好,但是肯定好过王小波和我。该好好学古文的年代,我们净搞革命了。"  相似文献   

12.
自魏晋南北朝直到五代,华而骈偶的文风盛行。宋初,柳开、穆修、王禹偁等虽然倡导古文(主要是散文),但因他们的写作并没有显著成就,对纠正五代的骈偶文风也就没有起到摧廓作用。 宋代古文的复兴,由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继承唐代韩、柳提倡恢复古文的业绩,用他的写作实绩,才显示出古文复兴的成就。欧阳修的复古理论,主要表现在他的《与吴充秀才书》、《送徐无党南归序》、《论尹师鲁墓志》和《与杜訢论祁公墓志书》等文中。他的理论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古代官方学说。当时由于古文版儒家经典的出现,有些儒者开始对今文经典以及今文经学家的治经方式产生质疑,今、古文经学家的争论由此而始。西汉末年,今古文经学家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给予《左氏传》官学地位。这一阶段的论战虽然以古文经学的失败而告终,但《左氏传》的地位得以提高。东汉初期,光武帝设立《左氏传》博士,《左氏传》的地位得到官方承认。东汉中后期,古文经学家郑玄遍注群经,取得了这场论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小古文是一种文言文,对于学习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选编了14篇小古文,引导学生从小古文中学习传统文化。笔者通过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小古文的选编状况分析,发现:小古文选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等特点。但小古文选文篇目比较少,缺乏多样性,因此,可适当增加小古文的选文篇数和丰富选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柳子厚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生活在中唐。自幼勤奋好学,精通六经百家之言。《旧唐书·韩愈传》说他“锐意钻研,欲自振于一代”。他与柳宗元,彼此呼应,倡导古文革新运动。在运动中他立下了“摧陷廓清之功”,(李汉《韩昌黎集序》)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创立了一套以“文道统一”为核心的古文理论,并身体  相似文献   

16.
超越惰性     
记得有一篇古文,名字就叫《掣肘》,大意说的是:有一个求学的人,每当他写字时,总有人碰他的胳膊肘,使其无法学习。这篇文章很形象地说明了外界因素对我们学习或工作的干扰。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小学高年级教材中,已出现了古文。例如:《矛与盾》《郑人买履》《关尹子教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等。针对古文中的通假字,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去认读它呢?勿庸置疑,用全国的普通话规范音去认读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交流。但是,有的教师也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教读“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时,把其中  相似文献   

18.
《师说》的结句是:“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术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所载,《师说》的写作时间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时韩愈年三十五岁,在国子监任四门博士,算是个相当有地位也有声望的人物,而一个仅十七岁的还没有加冠的童子,能够得到这样的人为师,应是很不容易的事,他的前来从师为什么韩愈还特地赞许他“不拘于时”、  相似文献   

19.
一、生平事略 余嘉锡(1883—1955)生于湖南常德,字季豫。八岁,束发读书,由其父亲自指教。面授《四书》章句、《五经》、《楚辞》、《文选》。读完这些书后,就叫他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学习做诗和古文,不令学习时艺(即八股)。他很喜欢学习,读尽了家里的藏书。  相似文献   

20.
学习古文 ,要重视熟读、背诵、理解基本内容 ,欣赏语言的精美 ,体会文意的精深 ,学习结构的精巧 ,真正读出古文的精彩处。怎样才能读出古文的精彩处呢 ?笔者认为 ,阅读古文应分为四个步骤——初读、再读、三读、四读 ,由生而熟 ,由浅入深。初读 :读准——读准字音 ,读准句读。初读要求读准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读准是前提 ,有了字音的准确和句读的准确 ,才能体现古文的音律美。如 :要读出《桃花源记》中的“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的活泼、轻快、流畅 ;读出《陋室铭》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