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以本色为上,有本色则自成高格.”本色语文课堂的构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文为本体,以训练为主线.要突出“常态真实、书声朗朗、咬文嚼字、读写链接”等,使语文教学不但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更成为一种“真”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王兰红 《考试周刊》2012,(63):53-53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促使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这就是理想中的和谐有效的课堂。它是一个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第一任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教育氛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追求和谐,追求有效,努力使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色。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没有哪一间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摒弃"虚假的完美",在"真实的缺憾"中带给心灵最真实的"回归"。衡量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与否,重要的不是质朴还是华丽,关键的是思想和底蕴。一堂语文课有一堂语文课的风采,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是一个导演,面对同样的文本,可以幻化出不同的神韵。  相似文献   

4.
窦旭苑  吉勤芳 《教师》2012,(12):87-87
自从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沉闷的语文课变得有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就在我们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时候,教师的指导作用正在被淡化,语文课的"语文味"正在减少,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减弱。"闹、乱、虚"的现状充斥课堂。我们不禁要问:语文课的"本色"究竟何在?如何才能恢复语文课的"本色"?  相似文献   

5.
删繁就简,打造课堂的简约之美,成为当下语文课堂的一种追求。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冗繁削尽"后的"清瘦",却少了"一杖一条痕"式的"扎实"。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简"并不是简单",繁"也不是繁杂。语文课堂教学应"当简则简,简在恰当处;当繁则繁,繁在紧要处"。如何把繁简相融,让语文课堂教学既无作秀雕饰、奢华繁杂,又能让学生在原生态的课堂中高效思索,获得收益。笔者试从两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繁与简的学问。案例一: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生书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里的峰和人。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教学,在洗尽了铅华后,应该回归本色,应该回归原生态。原生态,说法出自于原生态民歌。原生态民歌,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原生态唱法给人以朴实自然,毫无雕口做作之感。原生态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实事求是的轨道上。崔峦先生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口号赋予了原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简单而深邃的诠释。  相似文献   

7.
唐友芬 《教师》2012,(13):60-60
时下,打造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共同的心愿与追求。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一改往常的"模模糊糊一大片",做到"清清爽爽一条线"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富有实效的语文课堂需要精心预设,使语文课堂"简单化";需要把握语文思想方法,遵循学生思维规律,使语文课堂"扎实化";更需要课后反思,使语文课堂"智慧化"。  相似文献   

8.
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这是语文课堂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补充"的主体,准确把握"补充"的时机,注重提高"补充"实效。  相似文献   

9.
气质每个人都有,语文课堂教学同样也具有自己的气质。它孕育在本色之中。本色越浓,气质就越鲜活。本文结合具体的教例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五种气质,具体表现为扎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潜移默化的情感浸润,鲜活灵动的独特体验,根植心灵的生活观照和视界融合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0.
何如那 《辅导员》2010,(24):30-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实现这一过程,必须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作为语文课堂的组织者,若想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探究,就要善于搭建通往学生主动发展的桥梁,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会降低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2.
黄雨华 《考试周刊》2013,(29):42-42
<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在历经"千万次的问"后,我真切感受到语文课堂应追寻的是本色语文——"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绿色课堂的极致,是本色语文的激情演绎。那么,如何才能上出本色语文的味道——简单的教学形态、扎实的教学常态、轻松的教学生态呢?现在,我就以执教《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试着谈谈如何"洗"出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3.
2012年至今,"真语文"讨论越发受到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真语文"以语文回归本色为核心理念,而当今语文课堂上滥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显然有悖于"真语文"。板书作为语文的传统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目前,传统板书在语文课堂上却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教学用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规范语文板书评价标准,提升语文板书设计地位,将语文板书评比常规化,以重新使板书回归课堂。  相似文献   

14.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母校墙壁上那一行红色大字。那是我接触最早也记得最牢的陶行知思想。而今,当执教初中语文数载重新咀嚼这句话,我欣喜地发现,它依然是语文课堂最正确的"指南针"。本文从以"真"为基石,追寻本色语文课堂;以"实"为目标,打造本色语文课堂两方面入手,探讨了语文课堂应有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茶的进行,"语文味"的理论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也应运而生了。这一理论的提出,给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在语文教学中流淌"语文味",可以使语文课堂从以前远离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和空洞的说教里解放出来,开始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去熏陶感染学生,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可以说,"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教师的"静心""静气",既是一种教学策略,又是为学生做表率;学生的"静思""静听""静神"既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又是一种智慧与灵性的体现。语文教学不应一味追求场面热闹,而要在"动静相宜"中达成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张敏华 《生活教育》2012,(12):46-47
教师在小语课堂教学中要把根留住,回归本色,聚焦语文本质,围绕"小学本色语文课堂"进行实践和探索,小学本色课堂要追求教学目标的整合化,教学途径的训练化,教学过程的主体化,教学方法的艺术化。  相似文献   

18.
吴学英 《考试周刊》2010,(57):54-5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如何上出实效?语文课堂"活"的源头在哪儿?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以厚求活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勒尼斯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具有广阔的学习环境——语文课堂大到整个社会。积极扩大语文的信息源,  相似文献   

19.
"导学法"也叫自主学习辅导法,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引导为辅,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课程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么,如何将"导学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导学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20.
回归本色的语文,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以语文为本体。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