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作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习作是学生表达、交流的需要,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与习作是一脉相连的.因此,应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融入生活,点燃习作激情;实践生活,激发习作欲望.  相似文献   

2.
所谓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求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关键。它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一是要把学生的习作演化为"生活"即真正的日常生活;二是要把习作演化为学生的"需要"。因为学生在整个习作实践活动中都是为了实现"生活中某种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制定习作教学及活动计划,创新性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创建以陶冶情感、分享生活为写作前提的习作课堂模式及习作课的指导流程。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制定习作教学及活动计划,创新性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创建以陶冶情感、分享生活为写作前提的习作课堂模式及习作课的指导流程。  相似文献   

5.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习作教学必须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善于放飞童真,返璞归真,让学生写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作文。奥妙无穷的大自然和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让我们的习作教学充满生命之趣。  相似文献   

6.
作文的源泉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作文的过程就是儿童感受和体验生活的过程,是记载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强凋: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并通过习作来描述生活,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真正做到把生活与习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习作的活源泉.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质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制定习作教学及活动计划,创新性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创建以陶冶情感、分享生活为写作前提的习作课堂模式及习作课的指导流程.  相似文献   

8.
王红婷 《教师》2020,(12):49-50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中年级是习作表达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利用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习作的条件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链接生活,深入观察、体验,采集习作素材;鼓励广泛阅读,指导阅读方法,品味感悟,丰富习作语言;巧借教材文本,学习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实践习得技能;指导精批互改,创设展示平台,发表作品,体味习作成就。教师应多渠道降低起始阶段学生的写作难度,消除其畏难情绪,鼓励其个性化表达,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灵动的世界.可我们发觉在作文教学中.孩子们笔下的生活是那样黯淡无光.都是充满空话、套话的“得意之作”。新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表达。”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习作的源头问题。多年的习作教学发现.只有开生活之源,才能扬个性之帆:只有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把日常生活和习作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习作大课堂.才能写出富有灵性、个性的习作来。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生活是小学生习作的基础,只有让孩子用眼睛关注身边的生活,充分地体验生活,经历真实深刻的独特感受,才会有学生个性化的习作。只有学生用“真实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真实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真实的头脑”去体会生活,用“真实的笔触”去叙写生活,用“真实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学生的习作才能多一层感悟,多一些色彩,多一份理性,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由于小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甚少留意生活,使得他们的习作空洞无物,虚假现象普遍。本文从"走进生活,学会观察;体验生活,学会思考;记录生活,学会积累"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日常生活,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生活化”习作,就是以“生活”为学生习作素材,以“学生需要”为习作目的,并把习作过程“演化”为实现某种生活需要过程的习作形式。这里,“演化”是“生活化”习作研究的中介和关键,我以为应包括两个环节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陆荣美 《考试周刊》2012,(62):67-68
小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难有新意。他们有的是因为忽视观察生活的细节,而人云亦云;有的是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不能形成作文与实际生活的有效联系,而不深不透。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开发习作资源,帮助学生牵起习作与生活的手,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以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促进学生快乐表达。  相似文献   

14.
学生们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习作过程是思维碰撞、生命运动的过程,是智慧的提升,是真善美的发现。好的习作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好的习作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好的习作离不开作者对真善美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习作过程的痛苦,一直是萦绕在小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缺少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豆腐块或习以为常的生活琐碎不屑一顾,对习作的期望值过高,任意拔高语文课程标准。如此习作起步就让学生心生畏惧。其实,习作是学生自身的一种独  相似文献   

16.
陈小燕 《教师》2011,(4):79-79
习作过程的痛苦,一直是萦绕在小学生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究其原因,一方面,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缺少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豆腐块或习以为常的生活琐碎不屑一顾,对习作的期望值过高,任意拔高语文课程标准。如此习作起步就让学生心生畏惧。其实,习作是学生自身的一种独  相似文献   

17.
邵静 《江苏教育》2023,(40):83-84
<正>支架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习作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由于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不足,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教师可以搭建多维度的习作动力支架,辅助学生增强完成习作的内驱力,帮助其高效完成习作。下文,笔者将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习作动力支架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习作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习作作为一个大项被列入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当中,可见习作的重要性,然而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却总会出现无处下笔、无事可写。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在习作指导上没做到位。而习作指导中,教师设计的习作要求更为重要,它是教师习作指导的风向标,是学生习作成文的铺路石。习作要求是习作课的灵魂,习作要求设计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生习作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好习作要求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9.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扩大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素材;还要进行句子和短文的仿写训练,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小学作文起步阶段,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动力,而生活则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