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报刊上的“随笔”逐渐多起来了。人民日报开辟了《市场随笔》专栏后,登了不少好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泼辣,引人爱看。如题为《字号老也要店风好》这篇(见2月26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字号”篇),就写得较好。也有个别篇章,如题为《请看看左邻右舍》这篇(见2月1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请看”篇),写得就不够好。“字号”篇说的是北京天源酱园的事情。作者有一天走进这家店门,看见有两位售货员  相似文献   

2.
31.1978年8月8日,《人民日报》三版的“文艺随笔”专栏刊发了一篇极具时代特征的文艺评论,题目叫“正反面人物的比例是文艺批评的标准吗?”文章称:有那么一个戏,写了两个正面人物,五个反面人物。有的同志看后说,这戏的人物比例不当,不成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比例,能不能作为评介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短长谈     
人民日报工商版自开辟《市场随笔》专栏以来,已发表了一百多篇短文。读者纷纷来信,表示很爱读这种言简意赅,雅俗共赏,触及现实矛盾的短文。有的称赞它“短小精悍,形式活泼,体察民情”;有的说它好在“短小、生动、精炼”;还有的一言以蔽之:“短得好!”可见,短乃是《市场随笔》的一大特点。唯其短,一分钟之内可以读完,读者见而爱读;因为短,故需精心写作,精心编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对《市场随笔》的短与长,一种意见认为:如果言之有物,不妨适当放长一些,“有话则  相似文献   

4.
5月25日,中央领导同志对《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作批示时指出,《人民日报》作为第一党报,就是要有高人一筹的“绝活”,带头提高办报质量。6月13日,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在《人民日报》创刊5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大力倡导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转变采访作风,转变文风,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写出更多有思想、有感情、有文采的好作品,努力把人民日报宣传报道提高到新水平。”人民日报记者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报社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大家认为,报纸的“绝活”建立在全体编采人员个个争出“绝…  相似文献   

5.
随笔,无可争议的“最自由的文字”(鲁迅),但若因此以为随笔“随意”而可以怠慢其思想的严肃性,那是莫大的误解。傲视严肃性而流入插科打诨,那只是随笔最常见的悲剧。严肃的思想理性,随笔活灵活现的灵魂,迎风高扬的旗帜。如果说随笔评论《怎让沉渣又浮起》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能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先后刊用,并能获得中国新闻奖, 四川好新闻言论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台随笔奖,那显然只能归功于随笔思想的严肃性。着眼社会时弊,是专栏评论永恒的主题,也是专栏评论永恒的思想魅力,更是随笔言论不可推卸的神圣…  相似文献   

6.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早就给广大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了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近日,《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同志也提出了要创造性地、有计划、有节奏地、“大批量”地生产精品,做到宣传报道上  相似文献   

8.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创刊之际,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同志把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题赠报社,指明了人民日报的办报宗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一周年时,邓小平同志题词  相似文献   

9.
一字之增见精神乐长弓记得去年见诸报端的新华社通稿《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其中第十二段的“不尽人意”一词,由于把“如”字漏掉了,好多报纸也就跟着错了,而人民日报却准确地增添了这个“如”字,这一字之增,体现了人民日报对待报纸质量严格校...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的《要政治家办报》一文被选录在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这篇文章原是1959年6月毛主席和吴冷西同志谈话的摘要,看得出,标题系编者所拟。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军报时指出:“毛主席过去讲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指示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提出“政治家办报”的历史背景“政治家办报”这一观点,早在1957年6月13日吴冷西同志去《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毛主席在接见他的谈话中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吴冷西同志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毛主席最后严肃地对我说,要政治家办报,不是书生…  相似文献   

11.
一份报纸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有无适当的独特的定位决定了一张报纸能否生存、能否发展。 《人民日报·华东版》(以下简称《华东版》)是《人民日报》于1995年1月在华东创办的第一个地方版,它是中央机关报的地方版,既区别于中央机关报,也不同于省市地方报纸。江泽民同志曾对它作过“宣传党的政策,把握舆论导向,体现地方特色”的指示、《人民日报》也定下了“三结合”的内部方针,即“中央精神与华东实际相结合”、《人民日报》传统风格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指导性和可读性、接近性相结合”。同时,华东地区报业发达,各报之间竞争激烈,《华东版》要在地方报之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  相似文献   

12.
马立诚同志在《编采业务》(人民日报编)上撰文,呼吁《人民日报》“尽早改变‘窑洞报纸’的形象。”这个呼吁,不仅对《人民日报》,对其它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都是适宜的。何为“窑洞报纸”?这是一种形象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偏爱而又写得最多的是“市场随笔”。1993年由香港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话说市场》专著中.选用了98篇“市场随笔”。在采写“市场随笔”的过程中,我初步摸索到一些经验。概括讲,有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记者三题     
这次得了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新闻战线》的同志一定要我写点什么。推辞之后想了想,觉得不能不写。写,是对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新闻界的同志、领导的关心信任表达感谢之情。记者:意味着一种责任获奖,特别要感谢人民日报,是人民日报这20...  相似文献   

15.
今年1月6日的《人民日报》以显著位置刊登了《心中充满温情——记殡葬工》的长篇报道。这篇记述北京八宝山殡仪馆接尸工、整容工、火化工日常工作的报道,虽然都是些平平常常的文字,却如苏联长篇小说《旅伴》的作者潘诺娃在书中说的,“每一件极小的事,用文学的笔调把它写出来,就具有一种深长的意味,有时甚至有伟大的意义。”新闻界同行由此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人民日报》在新的一年“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的重要措施之一。的确,自从李瑞环同志不久前提出“要改变目前大块文章、长篇讲  相似文献   

16.
《大昭评论》是《人民日报》体育版的一个专栏,作者是人民日报资深体育记者汪大昭同志。我是《大昭评论》的热心读者。这不仅是因为和大昭同志交往甚洽,经常就体育方面的问题请教于他;更因为《大昭评论》写得好看,读之如饮酸梅汤顺溜爽快。或许还有一点好奇,《大昭评论》似乎有些另类,常让我茅塞顿开:评论原来可以这样写。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其实并非通例。很难从宋徽宗俊逸的“瘦金体”中看出他羸弱的性格,也很难从乾隆的方头圆脑的碑帖领略什么雄才大略。可大昭同志确是“文如其人”。他温和,所以文章极少见面折人过的“利辞”;他敏锐,…  相似文献   

17.
冒号在句中表示提示和停顿。一个地方该不该用冒号,这要根据句子本身的语气和结构来定,不能随便乱用。否则,就会影响句意的表达。例如: 即以严秀同志文章提到的王安石诗:“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以及苏东坡诗:“袖手焚笔砚,清篇真漫与”来说……(《人民日报》1982年3月24日)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上面这句话紧缩一下后拆成下面两句话,然后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8.
翻阅今年《人民日报》扩版后的第一季度报道,有这样一个突出感受:体现党的意志浓了,报道基层内容多了,新闻可读性强了,版面设计新了。总之一句话,在保证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活动报道的基础上,大量增加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稿件。《人民日报》这次扩版,不单纯是版面页数的增多变厚,在内容上也增加了新闻性、指导性和思想性的厚重之感。贴近即亲近。“两会”期间,与一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谈起《人民日报》的变化,他概括了一个“亲”字———“越读越觉得亲了”。据他介绍,他原来看《人民日报》从头到尾大致翻阅一下标…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去年第七期刊登了阮礼录同志的文章《“野人”的报道失实》,11月14日人民日报《科学园地》副刊又发表了彭祝平同志的文章《猴是怎样“变”人的?》。这两篇文章对“野人”事件起了很好的正本清源作用。也许有同志说,事情过去了这么久,要搞清楚不难,但当初报道时不出错就不容易做到了。我们报纸最早报道了这一事件,但并没有出现差错。这是由于在开始报道时,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第一线的来稿,在准确的基础上求快,从而使报道既快又真实。短尾猴是1984年10月24日被捕获的,老百姓传言为“野人”,  相似文献   

20.
近读《新闻知识》1992年第1期,我看到了张宝贵同志读了鄙人发表在《新闻知识》1991年11期《读报ABC》后的愿与我就“C”观点商榷,看来,张宝贵同志和我一样,都是《新闻知识》的热心读者和作者。他的求真求实的作风,令人钦敬。这里,我想把“C”段的观点的含义陈述一下,便于张宝贵同志消除歧见。《读报ABC》,只是一种并不经心的随笔偶感而已,却又不同于一般的随笔,它有较为高一层次的“言外之意”,对个中意境,仁智自会各有其见,诚如巴尔扎克所说:“各个读者是以不同的眼光阅读《哈姆莱特》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张同志却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