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学常规的管理问题□覃昭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科学论断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三个面向”这一宏伟目标,靠什么...  相似文献   

2.
杨庭江 《贵州教育》2014,(22):15-17
教育是社会之基、民生之本,农村教育乃基础教育的主体。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  相似文献   

3.
广西民族地区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子及思考宁兴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教育优先发展”的确定,广西民族地区教育体制改革的浪潮也随之掀起,实行“教育转轨”,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4.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年来,民族教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民族教育和民族地区的实际,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民族教育坚持“两基”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方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突出民族教育的重点、特点,抓住难点,分类指导,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5.
发展贫困地区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罗瑞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民族地区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颁布,又明确提出本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两基”“两全”的奋斗目标,并要求“各民族地区要积极探索适合实际的发展教...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实现“普九”,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民族教育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但我们也应看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初中生流失现象严重,应该引起学校、教育部门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青海省果洛州“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通过其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多维度的改革与创新,成功破解了民族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使学校成为全藏区最具影响力和最具特色的学校之一,树立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优秀典型。吉美坚赞民族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体现了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精神,符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实际,不仅在我国藏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积累了弥足珍贵的丰富经验,而且也对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普遍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与目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学习、研究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体会陶行知的教育精神,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民主教育”“生活教育”“爱满天下”“创造教育”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心理教育中,从而提高心理课程教育效率,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高中寄宿生的心理教育改革。为此,文章从民族地区高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对民族地区高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策略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9.
落实全教精神推动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民族教育司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在全国实现“两基”的宏伟目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具体地制定了全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买施纲要。在全教会的精神鼓舞和号召下,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措施,抓住良好时机,深化教育...  相似文献   

10.
2005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构建新农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经济、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而言,关键是靠发展,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基于教育,力求用同民教育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村社会人才需求,是实现民族地区新农村必须采取的基本行动策略。因此,构建新农村必然埘我国民族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实质就是促使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以教育为手段加快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使我国民族教育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民族教育体制中客观存在的种种局限与不足还难以全面适应构建新农村的普遍要求,我国民族教育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且这种挑战是全方位的,会涉及到教育的不同方面和不同环节。为了有效推进我同民族教育改革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我们必须客观分析不利于构建新农村的众多因素,进一步加快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因地制宜办好民族女生班陈学祯地处云贵高原九万大山中的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历史、地理条件的制约,封建思想的影响,要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实现“普六”和“普九”教育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如何发展这个地区的民族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贵州省...  相似文献   

12.
《广西教育》2011,(9):129-F0003
本刊讯《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广西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人力资源强省(区)行列,建成国家民族教育示范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们满怀胜利的喜悦与自豪,跨入了新世纪。“十五”期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锡林郭勒盟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一个纯牧区。就地区而言,教育的主体是民族教育,加快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加快民族经济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十五”期间,我盟民族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重点、难点也在农村。如何深化民族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农村全员性社区教育的实践,对此作出了很好的回答。1994年以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坚持走农村教育改革之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为此,本刊刊发此文,希望对农村教育改革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一、呼兰现场对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说服力呼兰县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场及其“4个板块”的经验介绍,是长期探索、不断进取的经验积累,是近20年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果。它反映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县的领导对农村教育“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升华的改革历程。呼兰县现场所展示的,是一个县的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这些改革经验的介绍者,由局长、乡长、校长、教师、学生所构成,是一个自述农村教育发展观的社会群体。搞一个“窗口”式学校、一个“窗口”式地区并不难,困难的是在中国国情下,在经…  相似文献   

16.
赵玉麟 《宁夏教育》2004,(12):F002-F002
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的高度。把实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实现我区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按照“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园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和整合为核心,  相似文献   

17.
农村学校“三结合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陈海桥在教育改革大潮的影响与推动下,我校加入了改革的行列。作为一所镇中心校,我们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较发达农村地区的发展形势和学校教育的封闭性的矛盾点上定位,着眼于当前的社会实际状况,注重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它对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扩大民族教育规模、培养创造性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民族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过两年努力完成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关于藏族地区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民族文化素质问题的研究》重点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必将会促进我国藏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比较我国东西部社会发展的不同,可以明显看到他们在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差异;具体以重庆黔江地区的发展为例,我们总结出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民的两大措施是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同时,民族地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原则、内源性原则、民族性原则、质量效益性原则等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20.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和《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这给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民族地区因经济、地理位置,交通等诸多方面的牵制,导致从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发展滞后的情况。要改变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