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独立的体系,形成于1904年清末的“癸卯学制”。在百余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借鉴与初创(1902—1912年)、承袭与探索(1912--1949年)、改造与受挫(1949—1978年)和完善与创新(1978年至今)四个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中,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依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文章以事为典,系统阐述了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形成的脉络,为更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相关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的教育政策研究为背景,以1978年—2008年教育政策研究的主要论文成果为研究对象,以CNKI中国期刊网、《国家图书馆目录》《上海图书馆目录》《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联合目录》、万方数据库资源为依据,运用windows系统下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所收集到的1978年—2008年关于教育政策研究的1 451篇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数据分析,将我国教育政策研究历程划分为起始、发展、繁荣3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3.
广西电影的发展大致经过了积淀期(1958年—1978年)、崛起期(1978年—1985年)、成熟期(1986年—2001年)和沉寂期(2001年—)等几个阶段,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现代神话,开创了中国电影艺术探索影片的先河,培养造就了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等数位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但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电影失去了曾经的光泽。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写作学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30年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6年:基础写作学研究;1997—2008年:实用写作研究和专题研究。其发展历程呈现出鲜明的立体化建构与协调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综观前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把它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1978—1984)发展阶段(1985—1991)深入阶段(1992-至今)。并就今后研究方向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陕西方言研究60年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至改革开放前期(1949-1978)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推广普通话和方言普查工作为主;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9)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编写方志开展方言研究工作;新世纪时期(2000-2009)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方言研究工作全面展开,从组织、人力、资金、成果等方面看,都是前两个阶段所不能企及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中国民族教育学产生的背景进行概述,认为20世纪后30年,随着各国少数民族进步运动的推进,以及公众对处于现代化社会进程外围的少数民族状况的关注,新兴的一门学科逐渐建立起来。在中国这一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孕育阶段(20世纪初—1979年)、独立阶段(1979—1990年)和完善阶段(1991年以后)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学校变革关系是现阶段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与学校变革关系历史嬗变共分为四个阶段。1949-1965年:政府与学校变革关系的萌发阶段;1966—1976年:政府与学校变革关系的混乱阶段;1978-2001年:政府与学校变革关系的恢复和改革阶段;2002—2010年:政府与学校变革关系的深化和反思阶段。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收录在CNKI数据库(中国知网)上的关于中国心理学史研究30年(1978~2008)的文章进行计量分析。结论显示:中国心理学史研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论文发表的期刊比较广泛;心理学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九个领域;研究内容多数为先秦时期或跨时代研究;个人研究是我国心理学史研究的主要形式,核心作者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诗学研究三十年(1978—2008),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现象:现代诗学研究的冷热失衡;研究体系中三重参照(传统、西方、当下)的交替显隐;从寻觅有效的研究方法到方法有效性认知;诗学研究门类的细化与深化;问题意识与话题泡沫的纠结。总体看来,中国现代诗学的系统建构意识整体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杂篇进行分析,将杂篇十篇分成四类。其中只有《庚桑楚》篇表现老子的政治思想;《寓言》篇阐述庄子的文章特色;《徐无鬼》、《则阳》、《外物》、《列御寇》四篇系杂凑成篇,内容庞杂,其中只有批判仁义、反对战争等内容与道家思想一致,大多与道家无涉;《让王》、《盗跖》、《说剑》、《渔父》更与道家毫不相干,其中夹有一些内容貌似道家概念,实质上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诗经》分类,二“南”归入“国风”。宋人疑经,以为孔子时代无“国风”之名,只有乐名“南”、“雅”、“颂”;于是倡“南”独立于“风”外之说,自宋至今未有定论。本文辨说“南”与“风”为同音假借,“南”就是“风”,记乐时代用“南”,说诗时代用“风”。在诗教传承中“南”演化为“风”,在音乐传承中“南”又派生出“乱”、“盐”、“艳”等音乐名词。  相似文献   

13.
王仁裕(880—956),唐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时有"诗窖"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今可考者主要包括各类史籍记载的诗集《西江集》等5种,有《全唐诗》存1卷15首(句)和散见于别集的少量诗作、句和引谚等,然截至目前总数不足20首。通观其诗集(包括诗文集),均已在他亡故后的一段时间里散佚,无完整诗集收入类书或见于别集,今据史料记载可考知其概况。从王仁裕现存诗歌,可以窥知其艺术风貌和思想内容,甚至一些作品可以作为考证作者生平事迹的主要内证材料。  相似文献   

14.
在30多年的对外开放历程中,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在这个曲折起伏的进程中,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第一阶段是实施"引进来"为主战略的阶段(1978—1996),第二阶段是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实施阶段(1997—2006),第三阶段是实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阶段(2007年至今)。这三个阶段的战略并不是前后替代的关系,而是步步推进、逐步深化的关系。对外开放战略的递进式演进符合中国对外开放的实际变化,因应了世界发展大势和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实际,推动了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勾勒和评述广西电视剧在1998年至2007年的发展轨迹。1998年是广西电视剧创作的拐点。此后它经历了两个阶段。在走向崛起的阶段(1998—2002)里,短篇剧获得突破,掀起创作高潮;中篇剧平稳发展,取得骄人成绩;长篇剧初显繁荣,探索发展道路。在走进市场的阶段(2003—2007)里,广西电视剧发展以长篇剧为主,呈现出七个突出现象,它在2008年的创作和生产将走上新的高潮。在这10年间,广西电视剧艺术家艰苦奋斗,寻求突破,与时俱进,屡创佳绩,担当起了时代文化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山西处黄河中游,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科举隋大业元年(605年)始,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终,历经1300年,横跨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延续上千年的历史,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绝无仅有。历代科举中,山西共产生3000余名进士,有40余人进入鼎甲。本文尝试对山西历代的状元、榜眼、探花的情况进行小考。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勾勒和评述广西电视剧在1998年至2007年的发展轨迹。1998年是广西电视剧创作的拐点,此后它经历了两个阶段。在走向崛起的阶段(1998-2002)里,短篇剧获得突破,掀起创作高潮;中篇剧平稳发展,取得骄人成绩;长篇剧初显繁荣。在走进市场的阶段(2003-2007)里,广西电视剧发展以长篇剧为主,呈现出七个突出现象;广西电视剧创作和生产在2008年将走上新的高潮。近10年来,广西电视剧艺术家艰苦奋斗,寻求突破,与时俱进,屡创佳绩,担当起了时代文化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儿女英雄传》中的“颇”类副词有“颇”、“颇颇”和“颇为”。“颇”可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颇1”和“颇2”。程度达到“很”级别的为“颇。”;未达到“很”级别的为“颇2”。“颇2”的数量远高于“颇。”的数量。“颇颇”也可分为“颇颇1”与“颇颇2”,程度方面,“颇颇”的程度与“颇”相比呈两极增高的态势。“颇为”意义与“颇”相同,程度方面,不同情况对应“颇”的不同程度义。本文从“颇”类程度副词的产生年代、程度等级、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等方面对“颇”类程度副词进行计量研究。以探求“颇”类程度副词在清代后期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学史的书写问题及其策略是当代文学史的两个大问题。文章以《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三十年(1978—2008)》为中心,对"重写文学史"之后当代文学史中文学传统、文学精神等问题作出批评与考察,解读了当代人对于"当代文学史"的视域以及"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当代性"是何关系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网络版在2004-2008年度之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和“重阳节”当天报道的内容分析,讨论不同类型的报纸报道涉老新闻的特点与问题,肯定了传媒在此议题报道上的探索与成绩。指出由于缺乏年龄分层的敏感以及社会性别视角,涉老新闻的数量、版面编排、专版议题等方面均显薄弱,报道对象分性别选择不够均衡。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传媒促进老龄化议题、涉老新闻有效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