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高考化学命题者总是试图设置一定数量带有陷阱的试题,所谓的"陷阱"就是命题者利用同学们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盲点或根据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有意"挖坑布雷",检查同学们识别能力.这类试题不同于常规题,具有一定的干扰性,较强的诱导力,较大的迷惑性,较好的隐蔽性或设置的思维障碍等.这也是各类考试命题时不可少的部分,因而当同学们遇到这类题目时,很容易掉入陷阱而导致错解.下面笔者仅列举化学试题中的"陷阱"问题为例作一分析,指导同学们提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命题者为了贯彻"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特色,往往故意设置"陷阱",学生稍不注意就会误入"陷阱",导致错解。我们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研究,结合2014年部分高考试题,就常见"陷阱"的呈现方式及对策予以总结,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有陷阱,数学中也有"陷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既有数学史上的老"陷阱",又有教师根据学生认知上的片面性或思维缺陷而设置的,以暴露学生错误的新"陷阱".学生之所以落人教师所没的"陷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双基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缺乏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巧没陷阱,则可以让学生在"落人"与"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在"滚、爬、摔、打"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扩展视野,完善认知结构,继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陷阱?现结合教学上的一些体会,淡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数学学习中存在着很多精心设置的"陷阱",为了避免学生落入"陷阱"或帮助他们从"陷阱"中走出来,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设置"陷阱",从而让学生擦亮眼睛,快速识别"陷阱",尽快走出"陷阱".  相似文献   

5.
化学试题中的主打题型是选择题,分值常占50%左右.选择题编制时,命题者常通过题设"陷阱",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解选择题时,考生要能识别"陷阱",挖掘出最具价值的隐蔽信息,以迅速正确答题.本文试对选择题中的常见"陷阱"类型分析,以获取对选择题的"陷阱"设  相似文献   

6.
能够避开猎人设置重重陷阱的动物,那是世间的精灵;能够看破人世间迷雾,避开人为设置的"陷阱",那是人知识和能力的体现.高考命题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思考问题不全面,思维不灵活等为切入点,设置各种"陷阱",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灵活运用程度,具体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计算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审视计算教学,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期待通过"练"来促进学生巩固和强化算理,"精讲多练"成为计算课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浪费时间,又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计算教学中,设置"陷阱",让学生先掉进"陷阱",进行反思,厘清错因,再从"陷阱"中出来,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计算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从历年的中考数学试题中不难发现,看似简单的、难度不大的试题,实际上存在一些不易察觉的命题者有意设计的"陷阱",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粗心大意,审题不严谨便会误入这些"陷阱",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动脑以及全面考虑问题、审题严谨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探索学生的兴趣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置教学悬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解决问题;巧妙利用"思维漏洞"和"思维陷阱",让学生突破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也能够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制订进一步的讲课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隐含着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问题就像教师精心设置的"障碍"和"陷阱",学生在跨越"障碍"和规避"陷阱"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者会向人们侃侃而谈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理财顾问会向人们夸夸其谈当前经济行情及走势;普通公民每天要透析身边的"经济谎言",避免身边的"经济陷阱"。作为政治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强烈兴趣,让学生明白"经济学中的那点事儿"。然而,经济学理论中难懂的图表和公式、晦涩的  相似文献   

12.
孙文双 《高中生》2015,(9):30-31
为了考查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情况,命题者往往在一些题中设置"陷阱",同学们在解题时稍不留意便会误入这些"陷阱",本文将设置"陷阱"的常用方法进行归纳,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在定义上设置"陷阱"例1若动点P到定点F(1,1)的距离与到直  相似文献   

13.
教师在练习中经常设计一些"陷阱题",能促使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陷阱题"。1.多余条件——干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认为应用题给出的条件都必须用上,否则解题肯定出错。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教师设  相似文献   

14.
错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设置"陷阱",培养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以"错"为媒,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错后反思,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变学习错误为英语学习的有利资源。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者会向人们侃侃而谈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理财顾问会向人们夸夸其谈当前经济行情及走势;普通公民每天要透析身边的"经济谎言",避免身边的"经济陷阱"。作为政治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强烈兴趣,让学生明白"经济学中的那点事儿"。然而,经济学理论中难懂的图表和公式、晦涩的语言和文字,让很多人对经济学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6.
命题人为了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经常设置一些"陷阱",那么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时会遇到哪些"陷阱"呢?现总结如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要再误入这些"陷阱"中。  相似文献   

17.
<正>陷阱即令人上当的圈套。陷阱的设置与甄别往往是智者谋士们之间的游戏。根据初中生"好奇"、"敢于挑战"、"不服输"的心理特点,在物理试题中适当地设置一些富于变化的"陷阱",让他们想方设法去"破"。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很有益的。那么初中物理试题中,常见的有哪些"陷阱"?面对这些"陷阱",同学们又该怎么应对呢?笔者进行如下归纳,并对例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正>在高中数学命题过程中,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往往更喜欢设置学生注意不到的"陷阱".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且在做题时对命题者设计的"陷阱"视而不见,那么就会严重失分.我们只有清楚命题者在哪些方面设置"陷阱",才可能绕过"陷阱"顺利解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针对学生对概念掌握不清设置"陷阱"命题人往往围绕数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相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掌握不清,理解  相似文献   

19.
在各种化学试卷中,有许多题目都人为地设置了"陷阱",如果学生们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问题考虑不周,常常就会掉入"陷阱".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避开"陷阱"呢?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例分析,相信会对同学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图表和曲线题通过图表、曲线创设新情景,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分析归纳数据资料的能力,因此倍受命题者的青睐。在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较多增加了"图像陷阱",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1 一道易错高考题解析例1 (2004年上海生物高考卷第38题)下列是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