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耀淦 《教书育人》2007,(10):40-41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一场语文教师思想的革命,使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打着“课改”的旗帜,把语文不当语文,把语文课上成了学科“综合”课,多媒体展示课等等。特别是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评优课中更是大有“星火燎原”之趋势。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①。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衡量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问题教学”是阅读课的轴心。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对阅读课“问题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审视。鉴于语文教师在公开课和常态课上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长期以来.公开课与常态课的教学指向和教学形态存在较大差别,本文尝试将公开课与常态课分而论之。  相似文献   

3.
我拜读了2006年第11期《小学语文教学》上王自文老师的《试论公开课》一文,受益匪浅,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但有些观点还有待商榷。王自文老师在文中欲把“公开课”更名为“交流课”,否认公开课的“示范引领”作用,我认为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4.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选择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总目标中强调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为了实施新课标,当前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开展得轰轰烈烈,各地语文公开课、教改课、交流课中“研究性学习”成为热门话题。究竟如何来选择语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当前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大多存在着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做课”、“秀课”不厌其烦.表面热闹,片面注重生成,追求完美……笔者遵循张庆先生强调的语文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原则,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追求教学的真实,凸现个性:追求教学的生成,注重预设;追求教学的质效,崇尚思考;追求教学的完美。允许缺憾,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相似文献   

6.
时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自然也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常见的公开课类型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等几种,“比赛课”算做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教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7.
公开课为教师之间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执教者为了赢得评价者(评委和听课教师)的肯定,往往把教学设计的重点由“关注学生的感受”转移到“关注听者的感受”,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公开课渐渐演变成教师的表演课和作秀课,使其失去常态化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公开课过分追求完美,以至于耗时费力,精雕细琢。[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著文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  相似文献   

9.
虽说文言文是历经数千年积淀的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精神雕塑,但在现实教学中却是老师们不敢触碰的“禁区”,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仍是“冷点”,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老师选择文言文。综观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容易出现两种极端:“重言轻文”和“轻言重文”。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顾名思义,应是公开展示的真实课堂,不是“表演课”。通过对“公开课”的观察、分析,结合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学工作的感悟和反思,探讨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中的“断课”是与“导课”相对应的。导人是语文教学开始时教师采用各种教学艺术和手法将学生领进课文当中.使他们先人为主地对课文产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断课”则是在语文教学结束之时如何使教学的内容“断而不断”。也就是教学结束了,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是对授课教师和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开放的适应学生的课。适应学生不仅是公开课而且是所有课的最基本的特征。公开课是定位在“课”上而不是“公开”上,“课”的存在价值就是“适应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公开课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作为“课”的存在价值,而不是追求其作为“公开”的存在价值。无论是授课教师上公开课还是受课学生以外的人听、评公开课,都应追求公开课作为“课”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可喜变化,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课堂教学过于形式化,淡化“双基”教学,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整合”,公开课上成“表演课”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课改。要重视教学方式多样化,但必须克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语文课还是要姓“语”。  相似文献   

14.
我们常常看到公开课基本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却不禁反思:在这些起示范作用的“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在哪里闪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先进的教学手段、热闹的教学气氛,就是理想课堂吗?  相似文献   

15.
曹剑 《语文天地》2009,(10):62-63
或许是通信手段的高度发达.或许是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或许是急功近利.或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当前小学语文界无论是公开课,还是研究课、示范课,都存在着严重的“做”课现象.而这一切的课本应该为小学语文教学起着示范、引领、跨越的作用,可事实上.非但没有如此,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步伐的 加快,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也逐 渐深入。全国各地的公开课交流活动日 益频繁,其中既有名师执教的优秀示范 课,也有中青年教师执教的公开课、观摩 课、优质课。大部分公开课从教学理念、 教学设计到教学方法都令人耳目一新, 能使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但也有不 少公开课存在模式化倾向,仿佛在“做 秀”给人看。从这些带有流行色彩的公开 课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的 一些顽症。试划分之,大致如下: 一、自我陶醉式。此种类型的公开课 上,常能见到执教老师“旁若无人”地抒 情表意,视学…  相似文献   

17.
真实:公开课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令人忧思的语文公开课 公开课就是对他人公开的课。追本溯源,公开课的祖宗叫观摩课。《礼记·学记》中说:“相观而善之谓摩。”公开课以研讨为目的,“彼此参观,相互学习”是公开课的宗旨。公开课作为中国的一个非常本土化的“特色菜”,是进行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海英 《语文天地》2012,(14):57-59
一提到上公开课,许多语文老师就会有一种"让我欢喜让我忧"的感触。喜在上公开课可以充分展示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才华;忧在如何巧妙构思,让公开课有出彩的亮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若是从那些语文优课中寻找灵感,又容易造成许多类似的环节。如果一次语文公开课处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上公开课的教师似乎陷入了两难之境,没有电教手段和辅助方法的装饰,课似乎上得不够出彩,没有亮点;运用这些方法、手段,又难以把握一个“度”,恐怕会让激情演绎变成“本末倒置”,丢失了语文的本真。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调和本真和激情,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以来,校本研究是“基于师生,为了师生”。但现实中却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很多校本研究课被异化为公开课。就语文教学研讨来说,虽然诞生了“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研讨方式,可研讨的方式仍然是以单篇教学内容的研究居多,成为桎梏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瓶颈。站在新的教育改革的起点,校本研究课需要整体推进。本文以“小学动物类阅读教学内容研究的设计”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