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讲了什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收获了多少。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是我们教师的不懈追求,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尺。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全面细致固然重要,但如果敢于作出一些舍弃,收效有可能会大不相同!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教学中的舍与得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2.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要从教学规律和学生实情出发,精心选择和设计好自己的“讲解点”。要使自己的“讲”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更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人。所以,我认为,语文课中的讲尤为重要。而语文教学中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讲”还是“不讲”,“讲多”还是“讲少”,而是在于“讲什么”和“怎么样讲”。  相似文献   

3.
董海燕 《语文天地》2014,(28):24-25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采用讲述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发现式、参与式等学习形式。虽然如此,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并未失去它的价值,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工具。关键问题在于明确教师该讲什么,讲的时机和深度要把握好,教师的“讲”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为此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讲什么教师要挖掘教材,找出该教学单元的共性和“这一篇”在这一单元中的个性。比如在讲  相似文献   

4.
董海燕 《语文天地》2014,(10):24-25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采用讲述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发现式、参与式等学习形式。虽然如此,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并未失去它的价值,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工具。关键问题在于明确教师该讲什么,讲的时机和深度要把握好,教师的“讲”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为此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把教材当引子,从理念出发,引出教学思想上的主体性———让学生能获当代教学理论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认为学生学到什么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的认知活动。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不在于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练习作过细的指导”,而在于“组织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认知的主体”。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把教材当引子,就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种现代学生观为出发点来认识、安排、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其核心是确认学…  相似文献   

6.
高中政治课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教师讲多讲少,而在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如何;不在于学生的笔记有多少,而在于学生真正领悟多少;不在于学生能否对知识结构进行简单归纳整理,而在于能否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开展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想到了什么,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启发学生在允许的条件下挖掘尽可能多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假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春燕 《教育》2014,(6):55-56
正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巩固和提升,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然而,我们却往往发现:教师一遍遍地详细讲解每一道题目,生怕学生没听懂,一边问学生"听懂了吗",一边还不顾学生的反应再讲一遍;当学生听累了讲话开小差,教师善意地提醒学生"管好你的嘴"。其实,有时候教师也要适当地管好自己的嘴,要清楚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该多讲、什么不需要讲。  相似文献   

9.
当今,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愈发谈"讲"色变,该讲的也不讲了。深入探究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讲",而是在于"讲什么"和"如何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应该"靓"起来,当讲则讲,不要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如果教师能够在讲的过程中做到信息质量与传递手段有效性的统一,就能够获得调动学习主体能动性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生成更多的学力。教师的"讲"应是真情的传递,是人文的关怀,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情感的唤醒,是传递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之一。阅读教学离不开"讲",阅读教学呼唤智慧的、有效的"讲"。但应该把握适时、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0.
赵万文 《辽宁教育》2012,(15):54-56
当今,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愈发谈"讲"色变,该讲的也不讲了。深入探究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可以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讲",而是在于"讲什么"和"如何讲"。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应该"靓"起来,当讲则讲,不要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如果教师能够在讲的过程中做到信息质量与传递手段有效性的统一,就能够获得调动学习主体能动性的效果,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生成更多的学力。教师的"讲"应是真情的传递,是人文的关怀,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情感的唤醒,是传递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手段之一。阅读教学离不开"讲",阅读教学呼唤智慧的、有效的"讲"。但应该把握适时、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1.
“讲”与“练”是“教”与“学”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正确与否主要在于“讲”,而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在于如何去指导学生“练”,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的目的。”因此,把握好“讲”与“练”的关系,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讲什么?怎样讲? 教师的“讲”必须遵循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将思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非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想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他的话点到了数学教学取得成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3.
反馈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我们采用反馈教学法,关键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精神。所以,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学习,不在于教师讲多讲少,讲深讲浅,而在于学生自己能否发现问题,主动参与,积极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能大胆地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进行教学调研时,笔者深深地感到当前教学在某种程度上仍是师生自身内外部之间、师生之间单向信息传递的活动,教学的单向性导致了教学的低效性。教学中双方难以明确自身的任务,缺乏有效师生交往的机制,以至课堂教学结束,很多学生还不知道教师讲些什么,教师也不清楚学生学习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15.
历史教学中的讲授问题,核心是“讲”,从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出发,为师者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依然不能忽视教师“讲”的主导作用。然而,“讲”的关键是怎么讲,讲什么。我们主张点拨式的精讲,也就是说,要在继承已有的知识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其目标在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下笔者仅就历史教学中“讲”的艺术,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一、历史教学离不开教师的“讲”语言是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教…  相似文献   

16.
数学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培养的主要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本上写的”。“指导——自学”教学模式是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的一个教学过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学到的技能技巧。我们说“自学”,不能一概否定教师的讲,问题是讲什么,怎样讲。我们认为应该讲精华,讲分析,讲思维。针对…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当教师们意识到要把“一言堂”转向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后,容易走向谈讲色变的极端。因此,我们绝不能谈“讲”色变而少讲或不讲。其实“讲”不一定是满堂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而在于教师如何讲、学生如何听这一本质。  相似文献   

18.
张俞 《学苑教育》2012,(15):45-45
课程标准下,作为教师,不在于课堂上讲了些什么,而在于使学生如何去探究合作学习,用内心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下面就如何在课堂上培养探究学习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正>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以教为本,用教学来选择学生,即教师讲什么课,学生就听什么课。这对于这样一门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课是不适应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势必造成学生失去对学习的主动权。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复式数学中,往往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教师抄什么学生就抄什么,不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我觉得,要提高语文复式教学的质量,一定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加强预习指导。课前预习是复式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式阅读教学不论是两级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