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S. be adj. to do”句型中,隐含的不定式逻辑主语的指称语义值可以是泛或特指,这与语境、时态有关,也与句子主语呈特指性或泛指性有关。现有的观点认为:不定式逻辑主语隐含时就可以视之具有泛指意义.本文在对此观点作出批评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句子主语呈泛指性时,隐含的不定式逻辑主语才具有泛指意义:若句子主语呈特指性,则这个隐含的逻辑主语语义值分两种情况:一.具有泛指意义:二.具有特指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汉句子的主要结构基本相同,即:主语—谓语—宾语或表语;其词序排列一般都是主语—动词—宾语(表语)形式。但中西方的化差异,影响到各自的语言使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本拟从四个方面对英汉句子结构中主语的使用进行对比讨论,以帮助英语学习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和合理使用英汉主语。  相似文献   

3.
语言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形成展开的,一个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都与一定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脱离语言环境,句子就只能作为静态解剖的对象,具有词义加语法构造的意义,很难说它能代表特定的什么说话用意。 就说“你还没死啊”这个句子罢,它是一个感叹句,主语、状语、谓语一应俱全。可是它究竟是表达惊奇、惊喜、厌恶还是诅咒的感情?孤立地怎么看,也看不清楚。只有当语境是“在棋馆儿里头,棋友们见面打招呼”的时候(俞敏《我要说的四个意思》,见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由于“熟不拘礼”的作用,才用来表示亲热友好的问好意思。 所以,全面探讨语境对句意的取向作用,实  相似文献   

4.
对“不客气”和“别客气”进行多方面比较的结果表明:“不客气”和“别客气”在使用语境、词语增量和语法单位上存在差异;在语用上,“不客气”比“别客气”更礼貌。其深层理据在于:第一,“不客气”的主语是言者主语,“别客气”的主语是句子主语,而二者主语的分别是移情策略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第二,语法化对语义的制约,“不客气”的语法意义是不必要客气,“别客气”的语法意义是不需要客气,“不客气”强调客观不必要,自然更易为听话人接受。  相似文献   

5.
孙建华 《学语文》2011,(5):22-23
所谓“重要句子”,指的是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语句。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抒写诗人主观感受的诗句中,为了满足平仄押韵的要求或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诗人将形容词意动句变成主谓句。我们称这种句子为隐含的意动句。这类隐含的意动句表达的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主语认为宾语是什么”、“主语感到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7.
一、分词逻辑主语的理解分词属于非谓语动词,不能单独用作谓语,所以从语法角度看,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主语。但是,根据句子语境的需要,分词也可以带有自己的主语,以表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这个具体表明动作执行者的主语,就叫分词的逻辑主语。如:  相似文献   

8.
常绍云 《辅导员》2009,(14):14-14
在复习病句的过程中,学生普遍混淆了“无主句”“主语省略”“主语残缺”这三个概念,有时竞无从着手。从表面来看,这三者都指句子中没有主语,但又不是一回事。“无主句”和“主语省略”在语法上是合理的句子,而“主语残缺”则是一种病句。如何来区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呢?下面我就从三者的不同用法来具体谈一谈。  相似文献   

9.
某些带“得+补语”的句子和谓语最相关的“主体”可以在“谓语+得”之前作整个句子的主语,也可以在“谓语+得”之后作补语部分的主语而语义相同。这一语言现象得以成立需具备若干基本条件,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这种句子的谓语和补语的语义必须共同指向整个句子主语或补语部分的主语  相似文献   

10.
英语句子中的谓语,从逻辑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语施事句”中的谓语;另一类是“主语受事句”中的谓语。主语施事句中的谓语所表达的动作为主语所发出,谓语及其主语之间,在逻辑关系上是一致的。因此,我们称其为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如:He drove me  相似文献   

11.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展示的是:具体的道德性行为离不开主体的“良知”。阳明、儒家通过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把“他者”纳入到主体的“良知”中来。这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电路电工课程教学中要采用“脑图引导、实践发动、仿真促进”的教学模式。脑图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收放自如,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思维工具与学习方法,电路电工课程中涉及较多的“图”元素使得课堂教学应用脑图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电路电工课程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环节,非常有助于对基本电路规律和电工电器的理解;由于电路电工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使得电路电工实践的开展受到限制,将仿真软件充分应用于教学则能弥补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文心雕龙》语境思想的研究多关注其语境适应论和静态语境的构成要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刘勰的语境思想是多维的而非单一的。在关注其语境适应论即纯粹语境观的同时应该结合《诏策第十九》和《谐隐第十五》等篇发掘其不纯粹语境观,即文化语境变异观。刘勰的动态语境观既指语境是语用过程中的动态变量,又指语境构成因素的情境变异;既指语用主体对言语交际诸因素综合体的认知状态,又指言语交际中主体客体交融过程中的语用综观。  相似文献   

14.
语文“参与性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与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是“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内涵,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参与性教学思想是“以学为本,因学行教”;参与性教学原则是“主体全过程参与,听说读思行情全面训练”;参与性教学结构是“设计目标、诱导讲解、展示示范、实践活动、反馈评价、小结启悟”。  相似文献   

15.
儒家伦理思想“爱有差等”与“推己及人”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且这两者关系正是儒家伦理原则从“礼”到“仁礼”结合的集中反映。这一伦理原则有其合理性,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本身也存在缺陷和不足。因此,探讨如何完善这一伦理原则,有利于提高我国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书法美学的"势"范畴出发,借用现代符号论美学的"基本幻象"概念,我们可以明确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在"虚幻的律动"形式的创造。而这一基本幻象是点、线、墨变化运动与老庄自然观、孔孟"挺立道德主体"的人生观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的确立为视听艺术内容与形式无法真正割裂的美学原理提供了证明。  相似文献   

17.
李钊 《教育教学论坛》2020,(10):154-155
《力学》是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与《光学》《热学》《电磁学》和《原子物理学》合成"五小力学"。目前的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文章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老子》为语料,对其中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从句法功能和指代意义两方面进行辨析,并进一步讨论了"吾"与"我"在《老子》中共存的意义。"吾"在《老子》中可以做主语和定语,"我"可以做主语、定语和宾语;"我"是得道之人,是圣人,"吾"是未得道之人,是"道"的追求者;"吾""我"共存清晰地展示了"道"是"德"的目标和归宿,"德"是"道"的实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因此,"应该如何"是通过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从"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的:"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不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这就是"应该如何"的产生和推导过程,这就是破解休谟难题之谜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