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基层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的时间较长,多年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要想搞好这项工作,起码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苦与乐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都有着不同的苦与乐。从事通讯报道工作的人同样有自己的苦与乐.因为这项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经常找人了解情况,有时可能要碰钉子;写稿需要翻来覆去地修改,开夜车可算家常便饭;稿子好不容易写好,寄到报社后又很可能是石沉大海;时间长了,还会使人消瘦;还会听到一些流言蜚语。总之,在人们的心目中,通讯报道工作可以说是一个“苦差事”.但苦与乐是  相似文献   

2.
苦矣,乐矣!     
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有苦有乐。我在从事专职通讯工作近年的实践中,就有这个体会:这是一件苦差事,但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说其苦,是因为一篇报道的完成要吃几道苦,要历经采访的劳顿之苦,写作的费神之苦,还有发表前的苦盼、石沉大海的失落感苦,这些倘不必赘言的话,那么,往往还要历经不被人理解的苦,这可谓苦中之苦。笔者  相似文献   

3.
高静 《大观周刊》2012,(50):287-287
常言道:“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这句话道出了我们教师工作的艰辛,但在我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工作虽苦,可苦中有乐。尤其我对班主任这份工作有着独特的爱、浓浓的情。  相似文献   

4.
周芳自述     
与笔为伴,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在湖北日报工作的6年里,躬耕文字的苦乐时常萦绕心头。好在乐多于苦,苦后回想亦是乐。置身三峡画廊见证历史瞬间,是乐;走近独立学院冷静思考,是乐;记录抗击非典、抗击禽流感的感人时刻,是乐;在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采访了数十位出版社社长,您是我采访的第一位总编辑。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现在担任国内知名出版社的总编辑,您能否评价一下总编辑工作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6.
来晚报已整整十年了,仔细算来,十年中有八年是黑白颠倒的夜班生涯:从国际版编辑、时事部主任到主持要闻中心的工作,岗位不同,夜班一样:下午三四点钟来晚报,凌晨两三点钟顶着月色回家。不少人问:不觉得苦吗?答:是苦,但没觉得苦,感觉的是乐。连续两个月值班时累得真想休息,而当真  相似文献   

7.
校对工作的苦辣酸甜吴惠娟吃校对这碗饭已经十几年了,个中的苦辣酸甜,真是一时难以说得清,道得明。先说苦吧。一般人都知道,校对工作是件苦差事,但究竟怎么个苦法,个中滋味恐怕只有长期从事校对这一行当的人才能深刻体味它。说校对苦,在于校对是件体脑并用的繁重而...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校对工作20年,校对工作给我带来苦与乐。总结其中苦乐有之,但乐在其中,其乐无穷这20年也是我对校对工作的认识过程。刚从事校对工作时,很粗浅  相似文献   

9.
笔耕是件苦事,是种乐趣,是种享受。众所周知,苦瓜苦,苦中有甜。笔耕苦,笔者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从习作至今已20多个年头,工作调动了又变动。如今,仍笔耕不辍,走到哪里,就坚持写到哪里。 我在乡镇工作时,只写点新闻消息。1982年调入市政府机关后勤工作,遇上了改革开放,机关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层出不穷,社会上好典型,好经验处处皆有,我由感而发,除写消息、通讯外,还撰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文、游记、体会、调研和理论等文章,分别被《随州日报》、随州市委《发展》、《湖北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国机关后…  相似文献   

10.
郑义风 《青年记者》2006,(17):33-33
来晚报已整整十年了,仔细算来,十年中有八年是黑白颠倒的夜班生涯:从国际版编辑、时事部主任到主持要闻中心的工作,岗位不同,夜班一样:下午三四点钟来晚报,凌晨两三点钟顶着月色回家。不少人问:不觉得苦吗?答:是苦,但没觉得苦,感觉的是乐。  相似文献   

11.
蒋锋在人民日报社当了三十多年记者,他的工作是拍照片.蒋锋拍照片拍得很苦.这些年来,他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多时间奔波在基层:贵州纳雍、山东沂蒙、湖北大别山、宁夏西海固,全国许多贫困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蒋锋说:“这算不上苦,摄影记者最苦的是苦于拍不出新意.”  相似文献   

12.
万力 《出版史料》2008,(4):120-123
做编辑工作,苦中有乐,然而,竟也有乐犹未尽苦即降临之时。 1985年1月4日下午,我正在翻阅刚出版的《辐射微循环学》(以下简称《辐》书),突然电话铃响了。  相似文献   

13.
小时候,跟父辈上山打猎时,他们常说的一句行话:“猎人要跑得、苦得、饿得!”给我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这是因为,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感受到,新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新闻工作者被外人视为“无冕之王”,但其中甘苦只有业内人士知晓,他们跑的是另一种路,吃的是另一种苦,挨的是另一种饿。所以,跑得、苦得、饿得的精神,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养之一。先说跑得。“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是许多老记者的经验之谈。在我国的新闻史中,最“跑得”的莫过于著名记者范长江。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企业中新闻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特别是领导者,都想通过新闻媒介反映情况、扩大影响、推动工作。这对企业报总编辑来说是一件喜事。然而,喜中也有苦、难、忧。苦,就是苦在会议报道成灾。现在企业会议再多,领导讲话再长,企业报都得全面报道。如某些企业的厂长、经理主持召开一个会议,提出各项要求,其他副职就得分头开专业会进行贯彻。一个会议引发出若干会议。企业报总编辑对哪位领导召开的会议都  相似文献   

15.
从走上工作岗位给铁路局自办的小报《京铁工人》写稿子,到近年应聘担任《北京档案》、《档案工作》、《铁道文秘档》等几个刊物的通讯员,整整三十个春秋了。其闻风风雨雨,品尽了业余爬格子的苦与乐。  相似文献   

16.
正1986年,我这个交通运输计划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做起了文秘工作。除了收、发文件,还负责对文件进行传阅、分类、保管、立卷归档等。为了工作能够得心应手,我开始了不断学习、增强素质和提升本领的艰难历程。这期间有苦、有乐、有付出,更有收获;有对档案工作的迷茫,但更多的是对这份工作的坚定与执着。  相似文献   

17.
宋连昌 《传媒》2003,(4):17-17
记得大学毕业前夕,有一次跟一位教文艺理论的老师闲聊。他建议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到出版社去当编辑,说那工作太苦太累,每部书稿几乎都有半尺多厚,看起来会令人头昏眼花,而且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谁知我毕业后拐来拐去最后还是掉进了出版社这口“陷阱”,一干二十多年也没有“爬出来”。不过,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当图书编辑也并不像那位老师说的那么可怕。吃这碗饭苦是苦点,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不但觉得这工作很有意义,而且从中受益匪浅,更获得不少乐趣,因此始终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8.
旺堆 《今传媒》2007,(2):50-51
一个记者最渴望的就是能够见证重大事件,并把它记录在册,传播于众,这是记者的天职.我从事新闻工作36年,从西部"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到东部道路艰险的昌都,从南部连绵数千公里的喜马拉雅边境山区到北部无边无际的"无人区",除了惟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外,我几乎跑遍了西藏高原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与"苦"打了36年的交道.惟有与"苦"抗争的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9.
沈达 《新闻实践》2009,(3):59-60
屈指算来,笔者在海宁市委报道组工作已超过16个年头.作为报纸通讯员,我深知"责任"两字重千钧.因此,在这十多年里,"跑得、苦得、饿得"也就成了自己的工作准则.  相似文献   

20.
虽苦亦风流     
大家都知道干新闻苦,我以为基层通讯员要更苦一些。 他们为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及身边发生的新闻事实及时地报道给广大受众,往往要比专业新闻工作者吃更多的苦,比和他们的同事们耐更多的心烦才行。 他们只有在干完和别人同等工作或劳动量的前提下,才可能去工厂、机关、学校、农村采访,来去匆匆,既要受劳力之苦,又要忍“名不正、言不顺”的“白眼”之气;“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为写一篇象样的稿子,他们没时间去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