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张立 《文教资料》2007,(5):69-70
弗洛依德主义是构成女性文学中“身体写作”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对“身体写作”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后期衍生出一种商业化“身体写作”的症状,身体叙事被简单地改写成身体欲望的放纵暴露和想象呈现,使“身体写作”的社会形象受到某种程度的破坏。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病态畸形的性爱文学完全归之于弗洛伊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被誉为本世纪以来,在心理学领域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的西格蒙德·弗洛依德(1856—1939),是弗洛依德主义的创始人。弗洛依德的思想,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在弗洛依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之后,又产生了新弗洛依德主义。在新弗洛依德主义中,除了社会文化学派之外,还有主张要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所谓弗洛依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赖希、弗罗姆、马尔库塞等人后来又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弗洛依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主义,在西方是个"庞然大物",它广泛地影响了现代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许多文化领域.弗洛伊德主义是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现代主义作家言必称弗洛伊德,是已经流行了近四分之三世纪的"时髦".近几年来,随着关于现代主义的讨论逐步深入,弗洛伊德主义在国内也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更加准确、更加深入地对弗洛伊德主义重新进行评价,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主义》一书中,巴赫金在哲学、心理学流派中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定位、概述,并对其进行了批判。该书对于文艺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巴赫金发现了语言在精神分析学中的核心地位,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言反应”术语,在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大潮中,是比较早地涌现出来的一股激流;他提出的“日常意识形态”的术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奥尼尔深受当代各种哲学和文学思潮及表现手法的影响。在他的剧作中,正如一位批评家所指出的那样,几乎可以找到所有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或称弗洛伊德学说)即是其中之一。在奥尼尔的重要剧作《榆树下的欲望》和《悲悼》中均有明显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试以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读台湾新世代作家朱天心的《采薇歌》与张爱玲作品的传承。从弗洛伊德的恋父恋母情结和“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结构说来诠释小说主人公与已婚男人的畸恋和堕落历程,并从中寻找朱天心作品与张爱玲作品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弗洛伊德主义不仅仅是对弗洛伊德主义的修补,它是由众多人物的许多理论组成的一个宏大话语体系,这些理论有共同的旨趣,例如都非常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经典理论,认为人格发展是通过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有危机的解决来实现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和说明人的道德发展问题,并具有丰富的德育意义,这一理论能为德育的针对性、系统性与生活化等提供深层的心理学根据.  相似文献   

8.
三本世纪上半叶在美学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的影响渐渐超过了移情主义学派。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本来是没有什么主客体关系好讲的,因为其宗旨在于对人的潜意识进行心理分析。不过,当它涉足美学之时就不能不关系到审美活动,所以还是有个主客体关系问题,不是有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性欲升华”说嘛。在这方面我们就不必去多说,不过迈过弗洛伊德的美  相似文献   

9.
名声并不很好、影响却是很大的弗洛伊德主义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中来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是理论工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就是想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基础——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理论作一点剖析.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是在西方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他以自己的批判社会理论,把“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推向高峰,使法兰克福学派名声大噪。他的著作特别是《爱欲和文明》和《单面人》,被称为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大学生运动的圣经。因此,研究分析马尔库塞的批判社会理论,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五十年代以后,马尔库塞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嫁接  相似文献   

11.
心理分析批评又称心理批评、弗洛伊德主义或精神分析学。它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通过对变态心理和无意识领域的研究而提出的一套分析人类心理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犹如一座冰山,意识领域好像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一角;水面以下占绝大部分的是潜意识领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即弗洛伊德从探讨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出发,将人的内在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与此对应的是人格的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是本能永恒的冲动,它遵循快乐原则,下意识地寻求发泄和满足;“自我”是一种…  相似文献   

12.
弗罗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著有《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等著作;本文着重于澄清这一问题:究竟他是怎样曲解马克思主义的? 弗罗姆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弗洛伊德主义,但他又鼓吹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以建立他标榜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 弗罗姆推崇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后者“新发现的无意识的过程以及性格特征的  相似文献   

13.
从中外文学现象出发,分析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关于梦幻文学,梦幻与文学关系的观念,并加以评判,从而深入地研究梦幻文学和弗洛伊德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4.
赖希作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其性格分析理论很好地结合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希望结合二者来治疗社会的“心理疾病”。但同时他的理论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过于重视微观层面,过于强调性本能等。故笔者认为赖希应调整其理论,重视他的理论中自然的社会性冲动方面,即合作性上,并引入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方法,进行社会体制的改革之后再推行性革命,通过内外的双层影响,以实现对人的大翻新。  相似文献   

15.
施蛰存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上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思潮风靡全国时,他并不趋时,而是借鉴弗洛伊德主义的无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学说,进行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注重对人物深层心理剖析。他在表现技巧方面也主要是借鉴了弗洛伊德理论关于梦幻、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常用手法。施蛰存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作家对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借鉴、运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无意识这个概念是与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却并不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在西方哲学史及科学史上.莱布尼茨阐释过的“微觉(次要知觉)”概念、尼采所说的“意识只是表层”、叔本华的“人类灵魂中存在野蛮的兽性”.实际上指的就是无意识;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作是在各种竞相进入意识的观念之间的一种竞争;赫尔姆霍茨相信从感觉原子中得到的经验世界的构造要求无意识推断的存在;沙可在应用催眠理论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个脱离意识的心理王国。弗洛伊德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并应用这些假说,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形成了一门以无意识心理研究为主的心理学。本文旨在讨论弗洛伊德主义中无意识思想的来源,分析无意识思想的起源以及对弗洛伊德主义形成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主义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的贡献在于他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心理学的未知的新领域,这些新领域集中表现在对无意识的研究、对性本能的看法、对梦的分析上.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部分,认识这一点对正确评价弗洛伊德主义至关重要.一个理论不单在于揭示真理,更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后来者对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最大的贡献不在于他的研究结果,而在于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后来研究者的启发,这才是弗洛伊德主义生命力长久不衰的真正所在.  相似文献   

18.
车文博在《十年来中国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心理学史研究的进展》一文中,综合报道了中国心理学界对西方心理学的评价。一、对精神分析学的评价问题。许多人主张把弗洛伊德主义的政治评价、哲学评价和科学评价三者既要区别开来又要联系起来。从宏观上说,弗洛伊德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也是根本错误的,如非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等。从微观上讲,弗洛伊德主义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如开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关于“人”的理论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只有实现爱欲的彻底解放,才能建设非压抑性文明;马尔库塞提出了“爱欲解放论”,标志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系构建的完成;马尔库塞用改造过的弗洛伊德主义来补充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以谋求人的解放,对于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和幸福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对于我国现阶段建设“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更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主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渗透是不容忽视的,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一部分。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亦称"俄底浦斯情结"。在中国许多现当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中都留有弗洛伊德影响的鲜明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