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相似文献   

2.
周永蔚 《新读写》2008,(3):46-46
1 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相似文献   

3.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会试和殿试。当然参加院试考试之前,必须要取得童生资格。  相似文献   

4.
北宋科举考试中,解额制度的实行决定了有多少人可以参加省试。尤其是大中祥符二年(1009)、嘉祜二年(1057)、治平三年(1066)三次大幅度修订解额制度,更直接影响了北宋省试的规模。本正是基于解额制度与省试规模两间的这种互动关系,通过考查北宋解额制度的变动,并依据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来推断北宋省试规模的变化。这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宋代科举考试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三元之谓,文献可考的时间可上推至武则天首创三级考试(发解试、礼部试、殿试)之时。元,即考试成绩头名者。三级考试均为头名者,即谓连中三元。宋承此制,只是把发解试、礼部试改称乡试、省试而已。明清两代虽增至五级考试(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但因考试成绩第一而称元的则多见于后三者,即解元、会元、状元。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连中三元者至少有以下二十一人。唐代四人: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白敏中;宋代七人:陈尧叟、孙何、王曾、王岩叟、杨宾、冯京、彭汝  相似文献   

6.
一真 《成才之路》2011,(21):I0016-I0016
1.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2.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7.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清时期,童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一第一名称案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一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三名  相似文献   

8.
宋代科举考试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最早产生于隋炀帝时,以后经过唐朝、五代三百多年的演进,到宋代时遂发展为高度完备、影响巨大的主要选官制度.一、宋代科举考试的过程和科目宋代科举考试的程序相当复杂繁琐,但最主要的有州、省和殿试三级考试过程,大体上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州一级考试时,一般由州通判负责主持,本州官私学校学生都可以报考.考试合格者称“举子”、“贡生”,再由州府保举赴京城(即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  相似文献   

9.
北宋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朝、五代时期科场作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防止考官、考生的舞弊行为。其中主要措施有以下五条:一、临定“知贡举”制度。唐朝时期,省试(属于尚书省礼部主持的全国举子考试)的主考官通常由礼部某个固定的官员担任,而北宋的主考官则是由皇帝和大臣会商后临时任命,称“知贡举”,属于不固定的差遣性职务。二、“锁院”制度。即在“知贡举”“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举行乡试或会试的场所)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  相似文献   

10.
李仲谋 《教育文汇》2007,(11):51-55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选官制度,始于隋.历经唐、宋,延至元、明、清.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计1300多年。科举考试是分科考试,没有很多种类和科目,最重要、最难考、影响也最大的是“贡举”中的“进士科”。进士科一般分为三级考试,所谓“三年大比”.即考试分三年举行,每年考中的人数越来越少:第一级是“州试”,  相似文献   

11.
嘉祐二年省试,苏轼因赋试不中格,被考官落下,省试时参加说书举考试的成绩就成了他的唯一希望。景祐制书规定:进士、诸科举人通三经以上,亦即试通经义前提下,若省试或殿试被黜,都有一次陈牒再试经义的机会,合格者则进入殿试或授官。作为嘉祐二年的说书举人,苏轼省试被落之后,利用说书举通三经、过落外再试之制,别试《春秋》义十道,遂取得殿试资格。苏轼殿试仅列第五甲,但说书《春秋》第一使他获升甲待遇,升入第四甲乙科,跳过守选,释褐授福昌县主簿。总之,苏轼的科考并不顺利,成绩也不理想,决定其命运的考试决非诗赋或策论,而是省试期间先后两次考通说书经义的经历,尤其后一次考试直接决定了他的殿试资格与授官。  相似文献   

12.
宋代省试、解试多数时间考诗,这类诗内容多以歌功颂德、讽谏献忠、希冀功名为主,有质朴尚理、讲求贴题、音韵、格律等艺术特色,其发展趋向是逐渐经义化,在科举考试中有较高地位。宋代省试、发解试诗及拟作对研究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宋代诗歌及文学风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个成语叫"小题大做",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办,有不值得这样做或有意扩大事态的意思。"小题大做"出自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考试时,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文句命题,叫做"小题";以"五经"  相似文献   

14.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15.
"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以清代科举为例,分四级:童试包括县、府、院试,考中者为生员,通称秀才;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全国性考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  相似文献   

16.
每年高考结束,随之而来的便是各地分数线的公布,继而便是各地高考状元的纷纷出笼."状元"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由此可见"状元"的"出类拔萃"和"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7.
试律诗,又名"省试诗"或"州府试诗",清人多称之为"试帖诗"。作为科举文体的一种,很多人认为它与明、清八股文类同,并无多少艺术价值可言。其实通过对试律诗题材、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试律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诗的审美传统。而诗歌所流露出的举子心态也正体现了其在强大科举攻势下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8.
“三元”是封建科举中的一个名词,即解元、会元、状元的合称。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五八七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途径之一。整个科举,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其中县试和府试系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形式。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  相似文献   

19.
徐梓 《中国教师》2008,(3):26-27
<正>武德四年四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发布诏令:"敕诸州学士及白丁,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礼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上等人,每年十月随物上贡。"(《唐摭言》卷十五)唐朝的科举制度就这样在天下尚未底定的情势下,开始了自己的行程。唐朝的科举也称"岁举",289年间举行了266科考试,除了因战争、灾荒等原因暂停之外,基本上是一年一试,是历朝举行科举考试最为频密的王朝。纵观唐朝近300年间,科举考试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20.
徐梓 《中国教师》2008,(21):31-32
<正>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有一个"敲门砖"的浑名。因为它除了在殿试以外的童生试、乡试、会试中使用之外,任何公私文书和各种体裁的论著中,都不会采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所说的那样:"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蒙之后就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