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种新兴社团是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构建中有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因素,在这些社团的活动过程中,国家力量为实现其政治意志而通过各种手段参与其中。平教会作为民国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其工作过程也是其与政治力量合作加强的过程。在这种合作的框架下,平教会不仅将乡村建设区域从华北扩展到华西,同时也将乡村建设工作从改造农民、农村扩大到改造整个中国,并最终形成其特有的乡村建设模式。对平教会及其活动的具体考察,是探讨近代以来"国家—社团"与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2.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从1946年至1949年开展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目标和原则,组织机构也很健全。在实施《农村建设计划》的过程中,在农村教育、经济建设、组织合作社、卫生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其成功经验可供目前正在实施的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更加凋蔽。一部分知识分子认为,这种局面导因于中国教育体制不良、教育的非大众化与非科学化。他们纷纷组织团体,在全国各地开展“平民教育”,企图以此达到农村复兴的目的,这就是名噪一时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5年,有关团体至少有一千多个,其中在实际方面,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领导的定县平民教育实验,规模最大,影响最著。平教会于1923年成立,1926创办定县实验区,想先从实验区求出一套办法,然后推行全国,该实验一直进行到1936年。平教会领袖晏阳初等认为,“愚穷弱私”是中国农村的四大病症,必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平教会在湖南开展了创办衡山实验县、乡村师范学校、农民抗战教育和训练地方行政干部等一系列乡村建设活动,乡村建设运动在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的改良的同时,也使平教会操持的超然于政治之外的独立理念与抗战中逐渐被纳入国民党政治运作轨道中的实践产生了某种紧张,这使平教会的乡村建设陷入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著名戏剧家熊佛西在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定县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进行历时5年、影响深远的农民戏剧研究与实验。文章从特定时空个人内在的精神立场、心态气质、戏剧教育观、功利观和创作观等方面对作为实验主体的熊佛西进行了多维分析,以揭示其在"五四"启蒙思想光照下的个体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6.
"平教会"为研究乡村改造的实际有效方案,1926—1937年,选择了河北定县作为实验区,形成了闻名世界的定县模式,并把这一实验成果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落后地区推广。定县实验成果对中国及世界各国农民生活的改造被几十年历史事实所证明。它所倡导的知识分子下乡、调查研究精神;"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系统方法;科学规划、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科学步骤对农村建设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对这些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历史借鉴。因而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在乡村建设实验区设立小学,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学龄儿童教育的发展。研究乡村建设实验区学龄儿童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会”)是知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领导的学术团体,他们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抱着救国强民的宏愿于1929年选取河北定县作为平民教育实验区,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的实验。参加定县平民教育实验的有一大批国内第一流的专家、学者,他们和晏先生一道,抛弃城市的舒适生活和高位厚禄,来到定县,从1929到1937年整整七年,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实验,创造了不少极可宝贵的经验。在这里把其中一些知名的代表人物简要列出,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担任平教会平民文学部主任的陈筑山,在日本、美国留学十一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届国会参议员,是反对袁世凯乱政篡国的先锋战士,时任北京法政专科学校校长。  相似文献   

9.
创设于1934年的洛阳实验区体现了社会教育实践者以乡村社会教育实验作为提升民力、复兴民族的旨归。洛阳实验区以民众教育、训练和组织作为其社会教育实验的中心任务。洛阳实验区的乡村社会教育实验包括实施民众教育、开展民众训练、成立民众组织等举措。洛阳实验区的乡村社会教育实践展现了社会教育先锋刚果任毅的精神,提升了乡村民众保家卫国的能力,达到了实验措施效仿推广的效果。但限于时代背景,这种作用还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面对中国乡村的衰落与崩溃,全国各地掀起了以“教育救国”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乡村运动。其中,黄麓乡村建设实验区教育网的构建展现了安徽地区的探索方案。实验区统筹村落精英、教育精英和小先生的力量,尝试构建适宜乡村民众的分层教育体系。该体系注重受教者对乡村生活和现实社会的体验,力图培养乡村民众自立、自治、自信的意识。虽然这一实验最终并未取得成功,但其包含的合理成份却可以为当今乡村教育和振兴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乡村危机,受世界范围内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经过农学专家的反思与批判,在华差会对其传教策略进行了调整,社会服务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社会服务作为这一时期教会大学社会服务的优先领域,亦成为教会大学社会服务工作中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潘光 《教育与职业》2008,(13):91-93
近几年,教育部把大力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工作予以积极推进,自2001年以来,先后确定了4批114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此后,各省(区、市)相继确定了一批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一大批中心城市还确定了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推动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市人,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他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后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后又由晏阳初本人将其收获的种子播于全世界贫瘠的土地上,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晏阳初早年留学美国,自1920年回到中国发起全国性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以后,相继成立了定县实验县、衡山实验县、新都实验县和华西实验区。1950年以后,晏阳初以定县实验的基本经验与中国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在泰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乡村民众教育者深入开展乡村民众教育实践,建立无锡民众教育实验区,把学校教育和乡村民众个人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探索教育救国、复兴乡村的道路。其经验对当代农村建设以及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30年代由平教会所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其核心是在乡村推行“四大教育”,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在当时取得的成果有限,但以晏阳初、陶行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志士仁人在这场运动中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在农村所做出的一些有益探索,对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是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平教会)在定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平民教育实验,其中生计教育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平教会在定县进行的生计教育主要体现在改良动植物品种,建立合作组织等方面。加之平教会有力地宣传推广,一系列生计教育措施的推行,不仅改进了农产质量,活跃了农村经济,而且使定县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观,为平民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及平教会从事的定县实验是一项昂贵的事业.而平教会作为民间组织,本身并无财源.定县实验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海外捐助.本文考察了平教会的海外捐助活动,揭示了其与定县实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场大规模的平民教育运动,晏阳初及平教会从事的定县实验是一项昂贵的事业。而平教会作为民间组织,本身并无财源。定县实验的展开,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海外捐助。本文考察了平教会的海外捐助活动,揭示了其与定县实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一场旨在对时下农村进行全面改造和建设的社会运动。其兴起的背景,源于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所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和困难,以及当时的乡村在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特殊重要性。在各种乡村建设活动中,较为典型的是晏阳初于河北定县组织的乡村建设实验。其大致情况是:前期以平教会为主体,在定县研究区开展以"四大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先行研究实验活动;至会院合作后,"四大教育"活动推行至全县,并逐步演变为以"六大建设"和县政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规模建设、改造活动。对这些建设路径、内容、方法进行考察和研究分析,对于当下如何对待和处理"三农"问题,推动城镇化以拉动我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都不乏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记者从5月17日召开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进一步加强实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上获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决定在全国8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出素质教育指数引领计划,努力把实验区建设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示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