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文本解读与艺术阐释》立足文本,以“审美”为突破口,使文本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并且突显研究者的主体性,从而使文本的审美价值得以真正实现。它要求去发现和理解作家潜藏于文本深处的对那个时代那个世界的独特诉求,并揭示出来,达到与现时生命的融合与沟通,在人们面前建构起一个新的阐释的世界,让人们在这一世界面前开启视野,认识自我,丰富了精神,更新生命。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艺术强烈冲击着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召唤着接受者以自身的实践方式和行为方式建构作品,追求"此时此刻"或"身临其境"的"在现场"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为"在场"和"临场"两种形式。考察新媒体艺术的"在场"性和"临场"性艺术体验及其实践,窥见新媒体艺术的"现场"审美特征,这一新的审美特征消解着传统的艺术审美方式和审美观念,彰显着深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散文作为直接抒写主体感受的艺术,其感人魅力在于作者独立人格形象的显现.主体人格形象既是散文的审美核心,也是散文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新时期新疆散文的兴盛,正得益于作家对主体人格形象多维性与立体性的自觉艺术追求.本文从散文发展的角度,以新疆作家独特的"现代移民"身份背景与矛盾复杂的创作心态为视角,论述了人文环境、地缘环境和作家精神气质对建构新时期新疆散文主体人格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艺术家和常人最重要的美学区别在于,艺术家必然是一个"诗性主体".艺术家"诗性主体"的建构,首先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恋美情结、超越之爱、人类良知.其次,取决于他的发达想象力和奇异的灵感、生命的诗意与智慧以及独特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路程.最后是他对于艺术形式的天才感觉和传达技艺.这些要素逻辑地形成艺术创造的审美结构,决定着艺术文本的美学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志东 《考试周刊》2015,(18):33-34
在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文本审美特征的把握,领略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个性特征。学生对文本阅读的理解是审美构建的基础,没有理解就没有感悟,将散文的审美规律和学生的审美规律有机整合形成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美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活动中 ,接受者的情感认同是文学审美价值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文本艺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它是在作者———文本———接受者的交流共振中形成的情感力场 ,具有多元模式和走向  相似文献   

7.
"情者文之经."作为独抒性灵的一种文学形式,散文更是以情感为生命.作家在创作散文时,或在宏阔的历史中撷取一个截面,或于绮丽的山水中截取一幅画面,或直视内心体悟心灵千变万化.不管选取什么样的材料,他们所着力表现的正是自己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与体验.散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通过字词品析、朗读、倾诉等手段,与作者一起共同经历文章情感的浸润,从而体验社会、人生之纷繁,获得精神的洗礼和智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以具体文本为依托,凭借文本媒介的感染力和诱发力发挥课程的审美功效。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专注于艺术文本的情感观照,摒弃了物质功利的妄想,情感在心无旁骛的自由空间中得以净化。媒介空位的存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文本的主观意向性召唤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文化想象,拓展了其思维视野。文本的品读有助于受教者保持超越性的人生态度,高扬从容乐观的旷达精神。审美教学促进了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维、理想追求和行为实践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的可能性在于作家对当下人类生命价值状态的疑问、探讨和发现.探讨世俗时代下文学创作能够成为真正的审美创造的理论依据,进而倡导新的生命处世原则,尊重艺术自由精神,建构新的文学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寻求诗歌与哲学的对话构成池凌云写作的一个精神张力,诗人在以审美直觉和生活经验共同建构的意象世界里获得形而上学的精神慰藉,对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历史、存在与虚无等哲学命题提出自我的疑问和解答。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自由想象开启了诗歌对感性生活的审美表现,诗人始终以自己的空灵智慧在彼岸与此岸之间漫游,以获得对生命存在的重新领悟与阐释。凌云女士以敏锐的审美直觉走入主体幻影的缝隙,以自我独创的语言游戏获得诗歌文本的存在形式,以富有美感和艺术魅力的象征符号,强有力地诱惑和征服了接受者,令自己成为当代中国诗群中的卓荦者和成熟诗家。  相似文献   

11.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审美不是最终目的,总是力图表达一定的社会意图,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文章从作家、接受者、研究者这三个审美视角作为突破口,把握文学形象背后深层的思想内蕴,力求通过特殊的审美关照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由此不难看出,审美性教学注重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开拓情感的自由空间,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最终塑造学生的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3.
审美教育是目标,散文教学就是载体。散文教学追求的是从文字中读懂耐人寻味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真切情感,以达到情感共鸣,从而得出感悟。这与审美教育不谋而合。在散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发挥语文教学以情感人、以美启真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感、培育审美情趣、锻炼审美想像能力,进而开启学生的智慧。散文具有突出的审美情感特质,在艺术形式上易于接受,且最贴近学生生活实在。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说“我理解的好散文,就是那些在平常的外表下蕴含着不平常的精神空间的篇章”。惟有真情才能够动人。  相似文献   

14.
女性散文自“五四”以来就是文学创作中的一朵“奇葩”,当代都市女性不仅继承了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还在散文的写作上独具特色。本文从内容、情感和语言上分析了当代都市女性作家的散文创作,总结了其独有的审美特征,肯定了当代女性散文独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审美场的内涵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同一时空的师生个体生命美以及教学文本美、师生关系美、教学艺术美、课堂教学情境美等审美元素之间形成的相吸相引、相融相汇、同构共振的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时空。审美化课堂建构的策略主要包括:是否疏通各审美元素间的流变通道,实现审美场共鸣;增强审美场张力,实现师生生命美的建构和文本内容的再创造;把握审美场流变节奏,建构和谐佳境。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问题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塑造学生对美审美的价值核心,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缺乏文化、精神和审美素养,尽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却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文本教书"上,无法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起到一种自觉而自然的引领。语文教育在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向教师发出了具有审美素养的"杂才"和"通才"的强烈呼唤。,教师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情感交流的施与者、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具有审美素养的教师,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总是给学生以无穷的启迪和智慧。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理论学家伊瑟尔提出,文本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的“空白点”,召唤、激发读者通过审美想象去填充。换言之,文本只是提供了一个模糊的图式框架,作为审美另一极的读者,在阅读中完全可能或可以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生命智慧的增长。在语文教学中,同一个文本要关注到教材编者的意图、文本作者的情感、教师作为阅读者与教学者的不同角度解读、学生作为阅读者与学习者的期待视野,这种多元对话其复杂性与争议性自不待言。由此,在课堂教学中,文本的开发与重构至为重要,而为教学奠基的备课也就必须向深度开掘。  相似文献   

18.
当代散文作家张立勤的散文带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唯美色彩,其散文的语言之美在当代散文中是少见的.张立勤散文创作的意义在于颠覆传统散文的表现手法,大胆地进行散文艺术的革新,并以执著的创作追求自觉地把散文当作独立的文体创作来完成,以唯美的倾向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散文文本,成为现代艺术散文的守护者.张立勤对柔韧的生命精神的抒写,更是守护了一份高贵的情怀.  相似文献   

19.
“钻木取火式”的表意结构、含蓄吞吐的表现风格是《陈情表》独特的篇性特征.课前的微课引领,教学过程中的悟情、悟意、悟形、悟格、悟智等活动皆围绕此渐次展开,逐步深入.不管是对主体情志的把握,还是对表意结构的探析、吞吐风格的体察,最终均指向对作者言语表现智慧的体悟.入情其首,悟意其中,品形其重,引领学生不断步入崭新的阅读视域,刷新他们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教学中不同生命的对话与融合,审智与审美的有机统一,并追求对文本类性与篇性特征的辩证把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散文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中国近现代留学生作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种努力,主要体现在留学生作家群对现代散文所进行的非常准确的审美定位与规范,对现代散文表现领域和功能的大力拓展以及对现代散文文体积极建构等方面。正是因为留学生的努力,中国现代散文才获得了一种现代的品质,才获得了与小说诗歌相媲美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