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2.
小陈同志: 你来信问怎样锻炼记者的基本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也不能全面回答。现在挑选记者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调查研究,谈谈我的一点体会和感受。记者的任务是写新闻报道。新闻报道的依据是事实。因此说,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事实的新闻报道就没有任何价值。新闻必须真实,这本来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懂得的起码常识,但是在十年浩劫期间,新闻必须真实这一原则被破坏了。那时候新闻界流传着一种谬论,叫作“事实要服从政治”。  相似文献   

3.
新闻选择,是新闻传播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需要选择。从广义来说,它包括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也包括群众对新闻的选择;从狭义来说,它仅给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的目的记者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不是“有闻必录”,“有事必报”,而必须着眼于受众的需要,着眼于新  相似文献   

4.
周云龙 《视听界》2002,(4):90-90
新闻界的前辈说,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即使睡觉时,也得睁着一只眼。其实,这仅仅是对记者的一种“时效”要求。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作为记者,要全面驾驭新闻事实,准确选择报道角度,还得有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记者讲述了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正常的不是新闻,不正常的是新闻。——这是不少新闻理论体系中所开列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之一。中国的新闻教材一般也没有排除这一标准。(一)可以说,我们的记者还具备起码的职业修养和训练,大家在“常规”的理解上有着明确的共识,绝对不至于把“反常”简单地理解为“人咬狗”(虽然人咬狗也是新闻),这里所说的“常规”是:社会共同的规范。意识形态的社会规范有:共同的是非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伯加特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在全球新闻界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许多人都知道西方记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写作技巧,因而刘少奇同志曾说:“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学习西方的写作技巧。”但是他们最初对什么是新闻的解释又是幼稚可笑的。他们认为,人是有群居和好奇的特点。喜群居则必然对传播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好奇则必然要寻求刺激,那么,诸如金钱、美女、犯罪、坏事等就是人们所需要的新闻了。在这种错误的主  相似文献   

7.
常听一些基层通讯员抱怨:“我们那‘小天地’里新闻少,无啥可写,比不上专业记者,他们全国各地都可以采访。”这话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任何事都不是绝对的,所以说,这些抱怨又有片面性。应该说,大部分新闻是出在基层的。关键是,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能不能把握火候,有没有新闻敏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报纸发了某一条新闻,自己看到了,才恍然大悟:“这件事我们这里也有啊。”于是,便后悔一番;或步人后尘,可是稿子寄出后却是石沉大海。这种现象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离开了事实就没有新闻,而事实来源于生活,事实离不开基层。这里试举一例:《河南农民报》刊登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学里有一个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规范化的例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已经为新闻界所公认了。但是在中国,现在偏有人提出关于什么是新闻的另外的定义,说:“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  相似文献   

9.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一般地来讲,新闻是靠事实说话,但不能绝对化。有些情况,新闻报道也该有议论。甚至必须议论。从事新闻工作者,不能笼统地反对新闻中的议论。有人说,新闻是“新变动事实的传播”。也有人说:“新闻是新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试想:宇宙之大,新变动(新发生)的事实,不计其数;任何一个传播新闻的人,不论他是官方机构的新闻发言人,还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记者,都是有一定的立场、观点的。因此,任何一件成为新闻的事实,在它被传播出去以后,绝对不会是原始形态的事实,它必定是经过新闻发布者加工了的“新闻型”的事实了。所谓“用事实说话”,其意义的核心,就是要求从事播发新闻的同志,一定要使所说(写)出来的话,能够确保真实、确凿,要经得住查证与核对。至于采用什么样式的传播体裁(包括议论)都是可  相似文献   

11.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时报加成市版主编傅加特提出来的新闻定义。这一说法在众多的新闻定义中可谓独树一帜,集中代表了西方新闻界对新闻超常性、趣味性的追求。目前,国内新闻界对这一定义一般持否定态度。但其实,这一定义在新闻理论发展的历史上有其特殊意义,因为它将受者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西方早期的传播理论中,有所谓的“子弹论”,认为新闻对人们的作用就像枪弹射向靶子一样,只要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子弹论”风行了几十年,但研究成果和事实都证明该理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R…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包含哪些要素?新闻界已经有了不少议论。虽然意见还未趋于统一,但这些讨论是很有益处的。这里,笔者仅就新闻价值的客观性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有的同志提出,新闻价值是记者、编辑选择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也有的同志认为,“标准说”过分强调了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性,这样新闻价值会因人而异,成为游移不定的东西,指出新闻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新闻传播者主观方面也是一个构成因素,因此,应该是主、客观的结合。两种意见都产生了一个问题:新闻价值究竟是构成新闻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呢,还是由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产生了  相似文献   

13.
著名记者李普曼说得好:“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它、报道它.”新闻工作者这种首先发现、报道新闻的能力,即指及时识别事实所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即新闻敏感.这是记者的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就曾说:“没有新闻鼻、新闻眼,请滚蛋.”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贵珍同志《我是一个新闻“导演》一文,深思再三,对此观点也不敢苟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是新闻界公认的。这就是说,别人做的新闻事实,通过记者和传播手段(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告诉读者,听  相似文献   

15.
美国《太阳报》编辑约翰·巴盖特提出的“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有其正确的一面。如果将其说成:常见的不是新闻,不常见的,罕见的是新闻,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我国新闻界多数赞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说,那么“不常见的,罕见的”就包含有“新近发生”的意思。当然,并不是说,只要是“不常见的,罕见的”就一定是新闻。  相似文献   

16.
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各种素质的总和,也是记者、编辑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标准。能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新闻价值,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敏感程度和思想水平的高低。从前一个意义来看,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事实本身所固有的。一个事实能不能被群众认为是新闻,是否值得作为新闻在社会上传播,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社会效果,就是  相似文献   

17.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前年和去年分别在《新闻传播》和《新闻界》发表一篇文章,一个讲这是新闻写作的规律,另一个说这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我感到双方都不同程度地没有说到“点”上,不能在是否“规律”的层面上讨论。而应从理解“用事实说话”本身是一种什么行为开始。 “用事实说话”是个带有介词的动宾结构短语,核心是“说话”,“用事实”是方法。明确这个短语的意思,事情就好说了。 既然“用事实说话”的核心词是“说话”,那么这是一种典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人所共知,有什么必要再说? 其实,也未必! 近七八年在报社总编室当编辑,每年过手的新闻稿件近千篇。在稿件的修改中,除政治、政策方面的问题之外,大量的问题都与新闻用事实说话有关。在新闻策划和新闻业务的探讨中,也常涉及到这个问题。由此,引起我对这个问题的再思考。 思考之一:新闻发现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新闻发现的关键是对事实的认识和把握。 无论在报社的周计划会上,还是在采访部门的业务会上,常遇到一个反复出现的带规律性的现象:会上情况多,线索多,大家议论风生,一个个的新闻点子便应运而生;反之,情况少,线索少,会议就冷场,议论不出什么新闻点子。所谓“情况”,所谓“线索”,也就是调查中得到的事实。 在报社还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富记者”和“穷记者”。“富记者”的特点是:情况多,线索多,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多。“穷记者”正相反,情况少,线索少,与此相应的是发稿少。 这两种反复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它正好说明新闻的发现是从调查开始,从事实开始。 新闻界有一种说法:记者带着题目下去找新闻。有一段时间,这种做法还比较流行,确也出过一些较好的新闻。对此  相似文献   

19.
我连续三年参加了乌鲁木齐市新闻学会、记协主办的市辖新闻单位一年一度的“好新闻”评选活动。看了今年市属各新闻单位报评的新闻作品,有下列印象: 重视新闻 创优第一 实践表明,好新闻参评稿件的水平,往往是衡量参评单位创优、评优指导思想的尺度,也是检验参评单位新闻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这届参评作品的质量比上一届有新的提高,不论在新闻题材的扑捉上、报道角度的选择上、新闻价值的判断上、新闻敏感性的体现上,都呈现出了可喜势头。这一事实说明,市新闻战线的有关各级领导对抓新闻宣传是重视的。新闻单位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究竟应当抓什么?这是新闻界在理论上虽认识似较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对于记者采写新闻至关重要。蓝鸿文在《新闻采访学》一书中指出:“什么叫新闻敏感?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子能识别出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简言之,新闻敏感就是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笔者1985年从街头拾来的一则新闻《商丘市居民争相购买窝窝头》,在商丘报刊出后,文汇报、北京晚报等报纸相继转载。这则消息被评为河南省广播电视系统好新闻三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地报好新闻》一书登载此文时,赵远化同志著文这样说:“这篇连标点在内只有415字的消息,是一篇以新取胜、因小见大的经济报道。它向人们报告一件悄悄地闯入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