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以苏轼的三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窥探在不同的时期,苏轼清旷风格的不同表现,意在展现苏轼的政治遭遇和他的思想对其词的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词有两大流派,一是婉约词,一是豪放词。北宋前期基本上都承袭了晚唐五代词风。词至柳永而一变,在内容上常写羁旅行役,男女恋情,辞藻多彩,音律谐婉,风格清婉绚丽,给人以柔性的美。词至苏轼而再变,一扫晚唐以来浮靡温柔的词风。凡身世友情、怀古感旧、伤时叹世、咏史说理、山水田园等内容,均可入词,从而冲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给人以阳刚之美。本文以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宋词的阴柔美和阳刚美。  相似文献   

3.
考察某一词牌初期作品题材、情感与词牌名称、句法、韵律之间的关系,可以体会这一词牌的音乐对词情表达所发挥的作用。《江城子》五代前无作品传世,五代时的14首感情基调哀怨缠绵,与周德清“南吕宫感叹悲伤”的论断相吻合。苏轼填《江城子》9首,在题材上多有开拓,但感情基调仍以悲凉感伤为主。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江城子记梦》和陈陶的《陇西行》这一诗一词尽管题材不同,但弥漫全文的生死之隔的“情”和浓烈的悲剧感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由此生发出了它们在死亡诗意的层面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苏轼知密州时期创作成绩斐然。为怀念前妻王弗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虽然在悼亡词形式上有所继承,但于内容上则为开拓,当为第一首格高千古、影响后世的悼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集苏轼多年词风探索成果于一身,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开启词史上豪放一派的壮词;苏轼修葺而为千年名胜的超然台在当时已是名满天下,苏轼登台而作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用诗语描绘了北方小城的美丽春景,又富有哲理,堪称景妙论高、千年未解的的超然词;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为中秋绝唱,又以诗词形式集中国中秋文化之大成,对中国传统中秋节的赏月、美食与团圆的文化内容以诗词的形式进行了固定化,成为中秋文化的典型代表诗词、中秋诗词当之无愧千古佳作。此四首作于密州的佳作,应当誉之为"密州四曲"。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北宋著名词人,创了豪放一派,自成一家,但他也不乏婉约缠绵之作,《江城子·乙卵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后一风格的代表。他的这首怀念亡妻王弗的《江城子》感情真挚,感人肺腑,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因而其被后人誉为悼亡词中的千古杰作,绝非偶然。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5课是《词五首》,其中第3首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阔场景,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但书中213页所插的图画,却与课文下面的注解不符,令人感到尴尬。  相似文献   

8.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词风一反其惯常的豪迈奔放,而显出婉约静缓的风格。这首词哀婉凄恻的情感生成正是凭借于语言结构、音调韵位、修辞手法之间和各自内部的张力作用。对于这些要素的张力构成及其作用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整首词的情感底蕴。  相似文献   

9.
【创意说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第25课由五首词组成——温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的《武陵春》、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词按诗人所处的年代顺序编列,都是古诗词中的名篇。  相似文献   

10.
苏轼词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美昔日少有人提及,本文以解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为契机,结合苏轼的部分词作简要的分析,将其表现出来的特定的人生阶段中卓立不群的人格美展示给大家,并对其思想根源及其所具有的美学意义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1.
《盛明杂剧》卷首卷尾诗的用韵,既不符合通常所说的诗韵《平水韵》系统,也不符合当代的曲韵《中原音韵》系统,而是借押词韵。  相似文献   

12.
北宋前期词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北宋前期词的主体性明显增强,在多样化的题材中都有所体现。第二是在前期词人佐欢娱乐的词学观念中,诗词"其间作用,理且一焉"的创作观念和崇雅的词学审美理想出现,标志着词学思想的新觉醒。同时,前期词人以具体的创作实践,确立了新的多样化的词体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混入“in、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已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与“in、n”混同。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小说人物之口发表他的诗论观。他主张作诗要词句新奇.可以突破格律的限制,要注意体裁。学诗要由唐入手,再进入魏晋;由近体诗入手,再进入古体诗。他在“意”与“辞”的关系上重“意”轻“辞”,主张诗的立意要新,提出了“意趣”这一诗歌审美概念。  相似文献   

15.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正平 《考试研究》2010,(3):93-103
如何对待科场怀挟是唐五代科举政策的一个内容,唐人对此的认识也处于探索阶段。允许考生怀挟书策被认为是唐帝国信心取士的体现,禁止怀挟也被认为是革除科场舞弊的重要手段。唐五代进士科允许考生怀挟的书策涵盖经、史、集和韵书、字书、类书等,间接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化建设事业。本文检讨了唐五代怀挟政策的变革历程,并结合宋代的新情况来反观之,认为科举怀挟书策的需要促进了唐五代小型类书的编撰,也间接地催生了宋代坊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2000-2010),对词调的研究无论从宏观把握还是微观探讨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宏观角度来说,学者们致力于研究词调产生的原因、各个时期的运用发展流变情况以及词调最终消亡的不可避免,以期构建对词调研究的多元化体系。在此过程中,对词调类别的研究也日趋细密。从微观角度来说,很多学者对具体的词调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探测出了不同词调所蕴含的审美意义和艺术内涵,为形成琳琅满目的词调研究宝库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左林霞 《培训与研究》2008,25(12):24-27
开头、结尾与过片对于词的创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固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我们从唐宋词人的词中可以摸索出词的开头、结尾与过片有不同于一般诗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姜特立是南宋浙江丽水人,研究其诗歌用韵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诗歌韵律,而且有益于南宋丽水方音的研究。古代诗歌用韵能反映通语和方言的语音状况。姜特立诗歌875首,共923个韵段,系联为18韵部;不同韵部之间存在合用现象,如歌梭部与麻邪部合用、歌梭部与模鱼部合用、侯尤部与豪宵部合用等,这些合用现象透露出南宋丽水等浙南地区的方言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20.
在穷尽分析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基础上,考察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不同韵尾阳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共计862例,包括:真文与庚青通押,真文与侵寻通押,庚青与侵寻通押,真文、庚青与侵寻通押,寒先与监廉通押,江阳分别与寒先、监廉通押,真文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寒先分别与庚青、东钟通押,侵寻分别与东钟、江阳通押。有些特殊用韵揭示出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江浙方音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