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说隋大业十一年雁门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隋大业十一年隋炀帝被突厥围困于雁门郡城的突发事件,分析了隋王朝和突厥的关系由和睦转为对抗的背景、原因及其后果。隋炀帝好大喜功,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处置不当,征讨高句丽连遭失败后又遭东突厥始毕可汗围困羞辱,皇帝政治威权一落千丈,终致败亡。  相似文献   

2.
隋朝初年,国家初定,突厥乘势大肆骚扰隋朝边塞。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以武力回击来犯之敌的同时相应采取和亲、安抚等政策,改善与突厥的关系。因此,在文帝时期,隋与突厥虽有战争,但和睦相处应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陆德明大约生于公元554年,卒于公元627年左右。陆德明曾先后师从周弘正和张讥,于公元582年开始踏入仕途,官第三位始兴王叔重的左常侍,583年任国子助教,后来在隋、唐两朝主要任国子监的职务,卒于唐国子博士任上。他的重要著作《经典释文》三十卷,始撰于公元583年,历经陈、隋两朝方竟。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视角下,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漠南地域武术文化中的典型武术技法——漠南阴把枪的文化渊源和传承脉络进行史学梳理和文化人类学考察,研究认为:其一,漠南阴把枪传人土默川平原是清末移民携技的文化传播,传统的武技传播是以人际传播为其基本构成路径,但与此同时伴有群体传播和官方主导的组织传播为其辅助方式;其二,套路样式是漠南阴把枪自身发展完善后的文化创造,是在其传承与传播过程中文化调试与适应的结果;其三,恋土定居的客观事实是历史和当代漠南阴把枪横向传播的藩篱与桎梏.  相似文献   

5.
唐代经营东北与突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王朝经营东北的目的能否实现,即东北诸族是否内附唐,取决于唐与突厥双方力量的消长变化。突厥降户叛乱引起东北政局的变化,又给突厥的发展壮大造成了机会,最终导致了后突厥的崛起,并且一度主导了东北诸族;后突厥的复兴是促使幽州成为军事重镇、平卢节度使建立的直接或间接因素。因此,隋至唐前期,是由隋唐王朝与漠北游牧政权争夺东北地区统治权的时代,虽然最终以突厥的失败而告终,但唐与突厥均是东北地区的主导力量,东北诸族是否内附唐是一个决定性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李密的生卒年月基本与隋王朝相始终,认真考察他的一生对研究隋王朝的治乱兴衰及唐王朝的开国史都极为有益。通过对李密人生历程的研究思考,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全部历史。虽然他在后期犯有严重错误,但其一生的主流是反隋。李密对瓦岗军的发展壮大,对全国的反隋斗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劳是主要的。李密虽然失败了,但仍不失为一个英雄,只不过是带有较多的悲剧色彩而已  相似文献   

7.
隋末刘武周首先举起反隋的大旗,提出代隋而立的旗号,并率先称帝建国,促成了李渊的起兵倒戈,给了腐朽没落的隋王朝以致命一击,其建立的“定杨”国号,即指平定杨隋王朝,是灭隋的号角。  相似文献   

8.
邵百鸣  葛力力 《职大学报》2014,(1):54-59,80
为了确定豫章郡始名,在对相关史料的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豫章郡始名问题予以重新考察,认为豫章郡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言始名于汉初高帝、景帝或秦时,而应始名于秦汉之际——项羽西楚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日本在二千多年的友好关系中,隋唐时代具有很显著的特点,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阶段来看待: 第一,自从七世纪初日本第一次派遣使节到隋来通交为始,直到公元894年日本正式决定停止派遣为止,前后约三百年,恰好和隋唐两个王朝相始终。日本每隔若干年就派一次使节来华,中国作为答礼,有时也派人伴送他们回国,历史上通常把这一阶段称为遣隋使遣唐使时期。两国关系完全在中央政府一级上进行。特别在日本,把遣使到中国来聘问作为一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来办,十分隆重,这和隋唐以前及以后都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可汗学院是近年在线教育异军突起的课程提供者。本文作者以自己亲身学习经历分享个人对于可汗学院课程及其教学特点的体会与心得,并从学习者角度,对国内远程教育服务提出课程与教学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成县大云寺石窟部分唐、宋时期题壁、石刻文字尚存。寺内"汉永平十二年"刻字说明佛教很早就已传入今陇南市境内,"梁大同九年"刻字证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经在陇南境内兴盛及萧梁曾经统治陇南部分地方的史实。大云寺石窟开凿于北朝,创始于北魏的可能性最大,至隋唐时期已具有一定规模,"千佛"(遗迹)塑造于北朝至隋唐期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立于中唐时期。"大云寺"之名始自唐代武则天时期,石窟主要表现佛教内容,也包括儒家、道教和社会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的秦朝和隋朝相距八百余年,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经过长期战乱后、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封建专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令措施;都留下了伟大的历史工程;都是极其短暂的王朝.造成秦、隋速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统治者的急政暴虐;二是经过长期分裂局势以后的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的王朝,缺乏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北方城市发展一直领先全国,城市空间规划布局、建筑物间距规划、建筑用材都很讲究。魏晋南北朝、唐代北方劳动人口大规模的南下,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城市建筑技术。唐代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学习北方,扩大了建筑物间距,建筑用材上大量用瓦,子城外加筑罗城,预防了火灾的发生。罗城的修筑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时期,大大提高了城市军事防御能力,江南城市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南方学习并发展了北方传来的工程技术,为其在经济上赶上并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隋代宫人制度的研究,目前学界尚少专门的讨论文字。结合《隋书》相关志传与隋代宫人墓志,探讨隋代宫人制度的设置与演变、隋代宫人墓志所记职司等基本素材分析和隋代宫人所参与的其他事务及活动诸方面问题,揭示隋代宫人六尚与六局体系的渊源及建设情形,认为六尚的体系可能导源于北周的"中宫六尚",但隋代的建制则更加整饬完善。并对宫人公服制度问题有以爬梳,确认隋代的宫人公服制度无疑担承了由北齐北周到唐代之间嬗变的桥梁,同时又呈现着隋代独特的公服元素。  相似文献   

15.
论关中盆地古代城市选址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中盆地古代城市的选址、建设、迁移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城市生活用水从依赖渭河水源到改用支流水源,交通以渭河航运为主到依赖漕渠再到缺乏航运条件,城市从渭河北岸迁移到渭河南岸,从靠近渭河到远离渭河的变化过程。城市靠近渭河是为了方便生活用水和航运。城址选在渭河北岸可取山水之阳,但北岸支流少,泥沙多,供水条件不如南岸,且北岸平原面积狭小,渭河的北迁又使北岸侵蚀严重,易于滑塌,地形不稳,使秦后期及其以后的都城城址向渭河南岸发展。严重的河水与地下水污染,使渭河及附近无法供应城市生活用水,所以只能改用渭河南岸支流作为生活水源。而既不能作为生活水源,水量的暴涨暴缩及含沙量越来越大又使渭河难于航运,水患频发,是汉至隋唐及以后的城市选址不断向南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隋大兴城的兴建及其对原隰地形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大兴城对龙首原梁洼相间地形的利用没有停留在空间规划上,而是给它们赋予了文化内涵,在冈阜上布局各类建筑运用的是《周易》"六爻"理论,改造曲江为皇家禁苑芙蓉园时又引入了曲水流觞的人文传统。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史上的典范,对今日古都西安的城市规划事业也有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隋唐长安的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安是隋唐两代国都,高官显贵云集于此,居民众多,流动人口为数甚巨,因而各种商品的消费需求非常大,在此经商也就更容易获取厚利;加之长安又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点,从而使长安成为中小商人、富商大贾以及周边各少数民族商人和外国商人的聚集之地。长安商人人数众多,经营内容十分广泛,其致富途径堪称多种多样,经济实力雄厚,政治上相当活跃,这些都标志着长安的商业已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隋唐城市商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道教与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之际,道教日益兴盛发展,对唐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产生极大影响。由于唐人将道教某些理念演化为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道教修炼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因此唐诗中常常深蕴着浓浓的道教意味。诗人们普遍受道教影响,其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往往趋同,从而形成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并表现在惆怅美、静穆美、傲岸美、感伤美等层面。  相似文献   

19.
以往学者对隋代陕西人口数量的估算普遍偏低.本文利用"户口平均密度法",对<隋书·地理志>所载北地、弘化、汉川等兼跨今陕西与邻省之地的各郡户数进行了分割.经估算,大业五年(609年)今陕西境内在籍人口数为378.8万口;如果加上未列入政府版籍的各种人口,当时陕西境内实际人口数约为423.8万人.隋末陕西人口峰值约为435万人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