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农业人力资本转移,农业现代化改造的阻力会由于短缺点和商业化点重合距离的拉长而加大;工业部门扩张也将因劳动力市场的技术性分割而呈现多元分立状态.此时,二元经济的成功发展,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给出的条件之外,同时需以农业从业者人均人力资本的净增长率大于零作为必要条件.当前农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应是促成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形成率的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2.
有序推进离农农民市民化并逐步退出其承包地,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Logistic模型对河南、湖南、四川和重庆4省市1 086离农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寻求最大化经济补偿收益及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是离农农民退出承包地的两大动力引擎;离农农民退地意愿和行为受退地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约束;离农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将对农民退地进城产生促进作用;对退地后工作稳定程度及生活状况的预期,是离农农民考量退地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不但要消除"城乡二元制度性壁垒",还必须消除"城乡二元经济性壁垒";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农民退出土地的意愿,要充分保障退地农民的权益,切实降低退地风险;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购房补贴力度,以降低离农农民的退地进城成本;应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离农农民的退地能力。此外,还要建立传统身份农民退出与职业农民进入的联动承接机制,以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选取2011—2020年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山东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农民职业化水平,各地级市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水平差异较大。两大系统耦合波动幅度较小,整体维持在0.488~0.497之间,处于中度耦合阶段,各地级市耦合度总体水平保持在0.463~0.500之间。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保持在0.240~0.321之间,呈波动式上升,从中度失衡转向轻度失衡,长期有向协调发展阶段转变的态势;从空间格局上看,鲁南地区的耦合协调性更高。山东省应采取政策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打造特色农业等举措来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民职业化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乡劳动力的收入差距,首先与两部门劳动力分属的具有不同工资率的就业市场有关;同时决定于两类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及其积累率的差异;劳动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又决定着其就业市场的选择机会。收入差距的弥合,依赖于城乡劳动者人力资本的趋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教育机会的公平,是人力资本及竞争性市场对收入分配公平化影响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被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所吸收,这是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也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农村人口的比重将会不断下降,城市人口的比重将会不断上升,直至超过农村人口的比重.一个农村人口占79.4%的中国,在今后如何实现经济的腾飞也必然涉及到这么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可以说,适度地把我国农业人口从农业领域里转移出来,特别是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使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非农人口的比重上升,从而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的富裕化,直至推动国民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意义将会十分深远.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以便更清楚地认识到潜伏于我国农村的这一巨大社会问题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地解决目前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中共在农村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市与乡村的鸿沟实乃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的政治症结之所在。"正是这种不平衡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的公平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过渡农业、成长经济与中国现代农业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过渡农业阶段,是一种二元农业结构;农业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经济,不能片面追求技术投入和规模化经营.中国现代农业道路选择应从过渡农业现状和农业成长经济理论出发,走"中国式"和"世界式"农业现代化的双重道路模式.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现代化战略,曾使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迅速地建立起一个初步工业化体系,然而这一战略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的,由此我国农村与城市被制度化隔开,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上明显异化的二元结构,这一结构从劳动力流动、身份转化、心理变化等方面阻碍着农民现代化。推进农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环节,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变革现有的户籍制度,为农民身份转变创造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民现代化意识与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在户籍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未到位的情况下,对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进程中,从农业劳动者转为二、三产业劳动者的这一类劳动群体的总体称谓.可以说,"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工人阶层,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排挤"、城乡分治、二元结构下集中体现.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特有现象.本文分析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理论依据、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以及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耕地保护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生态问题等。农业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和公益性特点,决定了它的解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着重解决好传统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矛盾,农业主体缺位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矛盾以及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规模大、行业集中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在于积极发展小城镇、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开放服务业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劳动就业结构调整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 ,入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劳动就业结构调整加快。通过对我国当前劳动就业结构调整的形势进行研究分析 ,提出劳动就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为我国加入WTO后如何进行社会劳动力配置及做好新时期的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市场建设对于促进下岗职工的就业、建立市场就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就兵团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的社会形式和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劳动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劳动理论认为,虽然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规定和一般的规律性。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有助于更好的遵循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药现代化”和“中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是国家全面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陇东南建设中药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区域及甘肃省中药的种植、生产、加工、研制、开发等行业的发展是有力的推动,使中药科研、生产成为工业支柱产业,使中药的种植(养殖)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彻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WTO,融入世界市场,将面临更加丰富的商品和形式多样的劳动,这将改写我们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经济背景,要求我们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本文着重从脑力劳动、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复杂劳动、第三产业的生产性劳动、世界劳动四方面对价值的创造作适当探讨.  相似文献   

17.
应用逻辑思维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探索了公共体育“多中心治理”结构优化问题。从公共管理学多中心治理结构理论维度,对体育部门、体育社会组织、体育志愿者、公民的结构职能进行分析,为建立公共体育多中心治理结构及模式,将发挥体育利益主体驱动力,形成高效运转机制,促进公共治理结构创新发展,推动公平公正透明的体育治理构造机制建设,这不仅促进了体育供给结构和水平提升,而且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小城镇对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现代化,更要将其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大框架中来思考,来谋划。围绕促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勇于创新。健康发展小城镇,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农业资本也参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政策是并行不悖的关系。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面临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农业资本的生成机制,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资本农业和外向型经济。  相似文献   

20.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软治理是传统治理转向现代治理转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柔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保证和精神内核,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价值支撑、提供价值旨归、凝聚价值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