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北斗》是丁玲主编的左联机关刊物。作为左翼文学的阵地,它在严酷的文化专制下巧妙运用各种斗争策略,指引左翼文学在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下争取发展空间并广泛扩大影响;同时,它努力繁荣创作,指导左翼文学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北斗》还积极指导左翼文艺运动,有力地推动了左翼文学的发展。它犹如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坛上的北斗星,为繁荣和发展左翼文学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1942年5月我党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这次会议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引起了我党文艺思想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对于今天我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展思想政治教育、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翻译事业的积极提倡者和理论创建者,他的翻译理念——对翻译的认识、理解与要求,直接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革命文艺翻译成绩,他关于翻译作品的批评意见及翻译理念相关的讨论积累无疑是今天我们的一份宝贵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的《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是他闯入“五四”后文坛贡献出的两部厚重的文学精品。他的创作,本意是为了“革命”,为了救世思想的传播和一种崭新死界观及政治理念的鼓吹。他的“文学”才能多半是天赋的。他是一个政治和文学的混血儿,其两面无法分离:离开了政治,文学的瞿秋白就不可能在历史上完整地站立起来;而离开了文学,瞿秋白的政治形象是苍白、孤单,缺乏历史与人格魅力的。瞿秋白一生的事业进步是与新俄国紧紧捆在一起的,他选择走俄国道路,进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事业是历史的选择。在介绍新俄、学习新俄、实行新俄这个大事业上,他是成功的一位。从文学视角披览其两部散文精品,让人最多感慨的是他一颗热血澎湃的赤心以及他展示这颗赤心的勇气与真诚。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文学批评家霍米·巴巴提出“间质空间”的理论,认为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在这一策略性空间内交汇、冲突,最终达成协商,为后殖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后殖民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萨尔曼·拉什迪的姐妹篇童话作品《哈鲁恩与故事海》《卢卡与生命之火》中,主人公被置身于西方主流文化与东方文化交错、对抗的“间质空间”,经历了迷茫、冲突、协商,最终认同自身混杂性文化身份的抵达,象征着后殖民作家对文化身份定位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延安文艺的形成及其演进是百年中国文学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既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全面规范了当代文学的建构与走向。延安文艺不仅对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它是中国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世界文学做出的特殊贡献。但多年来由于受意识形态和当代文艺思潮的双重制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对延安文艺的研究和重视程度恰恰显得非常薄弱,延安文艺的历史成就及其巨大影响始终没有得到科学、公正、系统的研究和评估。在中国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的背景下,对延安文艺所提供的强大的动力资源和精神系统的研究必然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课题。延安文艺的再研究,需要研究者以建构的而非解构的、理性的而非漠然的姿态进入,同时还需要形成新的研究思路,既不忽视延安文艺的本体性研究,又能将研究的重点置于考察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上面去。  相似文献   

7.
现实主义文学是指19世纪30年代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文艺运动。这一文艺思潮后来影响到美国,成为美国文学的主潮,涌现出一批以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以理智的态度批判地看待美国社会,真实地反映社会现状,严厉地揭露社会现实,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左翼文学“发生”过程中,既有对域外左翼文学理论资源的接受,也有对本土传统“革命”精神的吸纳,前者激活了左翼作家建设无产阶级文学的文化冲动,后者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对民族国家的终极关怀。这些都与当时左翼文艺理论者的文化想象和自我认同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9.
嵇康是魏晋学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魏晋时期最有个性的作家,他所展示的精神风貌、思想深度和人格魅力以及其创作的文学作品,给后人无限的启示。本文通过考察嵇康的主要诗文作品,对其文艺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他对文艺本体的认识以及他的文艺思维论。  相似文献   

10.
觉新是贯穿巴金《激流三部曲》始终的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具有多元性性格倾向的悲剧典型。主要表现在:第一,他是新旧文化的复合体;第二,既是牺牲者,又"是帮凶";第三,既是愚民,又是心灵忏悔者。  相似文献   

11.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悲""狂"审美风格,既源于路翎青年个性的影响,也带有"五四"鲁迅传统的印痕;既有时代风云浓墨重彩的,染,也有流派风格潜移默化的推动;既有西欧自由主义思潮的催生,也是俄苏爱国主义思潮的促成。多重文学语境的共同作用使小说呈现出既听命于时代又执着于个人,既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又坚守艺术阵地,既狂躁突兀又悲壮苍凉的特征。复杂特征的呈现使得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种醒目的存在,留下了富有启示性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同时切入,对前苏联最有影响的长诗作者特瓦尔多夫斯基的创作历程进行了回顾,并着重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评述了他的4部长诗代表作。毫无疑问,对特瓦尔多夫斯基及其作品的研究迄今仍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即使从今天全新的观点来看,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依然闪烁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光芒,值得后人学习和仿效。  相似文献   

13.
有关浩然及其作品的研究,大多延续着将其视为一个象征性的政治符号的理解方式,认为作家在其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理念,是"被迫"接受或"被动"图解,或者出于某种实用性的政治利益考量或权力欲所做的"违心"之举。而造成这种研究思路的就是政治/文学、压迫/反抗二元模式。但是如果我们把浩然及其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来理解和讨论,浩然小说与激进政治/文艺实践之间的关系,正是一个越出政治/文学、压迫/反抗二元模式之外的历史个案。其20世纪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是对政治理念与文学传统、个人经验之间的裂隙的缝合,并由此在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文坛格局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位置,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美学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4.
出任南京国民政府驻苏大使为蒋廷黻外交生涯之重要一章。作为临危受命的外交官,蒋廷黻衔令谋求推进南京当局联苏制日外交方略之实现,且衡诸情势变迁,试图谋求该方略之内涵与外延得以拓展,彰显出其独特的外交误解见与公忠谋国之心。  相似文献   

15.
巩建丰是陇右文化名人,清代前期有名的教育家、学者,其文学创作亦颇有建树。作品集《朱圉山人集》集中表现了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才能。于文学创作,他提倡宗经明道,推崇雅驯醇正,其文古雅平正,其诗平实简淡,有自己较为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7.
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库普林的小说笔法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他是20世纪初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亚玛》与古今中外相同题材文学作品相比特色鲜明,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本文试对库普林和他的小说《亚玛》的文学特色做一个略作评介。  相似文献   

18.
美国、俄罗斯以及东欧国家披露的一些档案及回忆录显示,1956年苏联第二次出兵匈牙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在东欧控制权的严重挑战,苏共领导害怕匈牙利事件会波及整个东欧地区乃至于苏联,从而使整个苏东社会主义阵营毁于一旦。纳吉政府采取骑墙立场并越来越受反动力量的影响,特别是他已不能左右布达佩斯的局势以及美国政府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等都是赫鲁晓夫再次出兵的重要原因。影响苏联决策改变的决定性促进因素是1956年10月31日苏伊士危机导致国际形势的突变,即英、法发动的侵埃战争并"频频得手",最终使苏联决心再次以武力解决匈牙利危机,因为苏联决不能让匈牙利投入北约的怀抱,或成为反苏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9.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胡河清并非一个大批评家,他只是一个有着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背景,独特的文学追求与信仰的当代青年学者,他的批评以独特的角度、新鲜的方法、中立的立场、广泛的题材和绝妙的文体而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形成一种玄妙灵动的“中国式生命精神体验批评”。其批评有着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但是不可否认,胡河清的文学批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明显缺失。本文将试着从这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