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张佳宏 《收藏界》2012,(10):129-132
一、古陶瓷鉴定的现状古陶瓷鉴定是古陶瓷收藏和投资的基础,古陶瓷鉴定的现状之混乱令人堪忧,商业欺诈和纠纷屡屡发生,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勇敢地面对古陶瓷鉴定行业所出现的问题,其中有鉴定方法的问题,也包括鉴定专家的问题,鉴定方法的问题是造成目前鉴定现状混乱的根本原因,专家在其次。古陶瓷鉴定方  相似文献   

2.
《收藏界》2012,(12):120-121
"软道"的定义:古陶瓷釉面长期在地表环境下被风化和水解,表面生成了一层较软的包浆(SiO2.nH2O),由于墓葬中的土或空气中的微尘使包浆的表面产生了细丝划痕,此细丝划痕被称为"软道"。古陶瓷鉴定书籍中关于"软道"的介绍不多,内容也很简单,尚没有科学而准确的定义。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10,(9):142-142
运用科学技术进行古陶瓷的检测鉴定,在我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对其社会实践的情况一直是本刊视野下的重点关注的内容,适逢北京铭古古陶瓷鉴定中心成立三周年,就运用拉曼光谱仪对古陶瓷进行科技检测的相关问题特别专访了鉴定中心的总经理、首席检测鉴定专家刘智光先生。  相似文献   

4.
张佳宏 《收藏界》2013,(2):94-97
我们一再提醒古陶瓷爱好者和收藏者要本着科学的态度来研究和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对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鉴定方法和鉴定结论不要轻信。古陶瓷鉴定是一门传统的学问,长久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停留在对古陶瓷的记载和表面特征的描述方面,也就是传统的眼学,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张浦生先生是众所周知的陶瓷器专家,张志刚先生长期在上海硅酸研究所从事古陶瓷的科技检测工作。文中他们应用高科技检测手段,结合传统经验鉴定,充分论证了扬州出土的唐青花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这种将科技检测应用到传统眼学鉴定中的先进的鉴定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这或许是突破传统眼学鉴定的局限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在当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的情况下,文物古董艺术品的鉴定,再不能"独善其身"了,必须利用科技检测手段提高和改进我们原有的传统眼学鉴定水平。在这方面,两位先生走在了我们前头。  相似文献   

6.
张佳宏 《收藏界》2013,(1):104-107
要搞清楚古陶瓷的鉴定问题,首先有几个最基本的问题要搞清楚。比如说何谓鉴定?何谓陶瓷?何谓古陶瓷?何谓古陶瓷鉴定?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果不搞清楚,古陶瓷的鉴定就无从谈起。鉴定:鉴定者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找出可以对被鉴定物进行定性定量的物质以及科学的数据,从而对被鉴定物做出鉴定结论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辉柄先生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副秘书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他的专著有《早期白瓷》《宋代官窑瓷器》《中国瓷器鉴定基础》,参与撰写《中国陶瓷史》《中国陶瓷》的有关章节,主编《中国陶瓷全集·钧窑》及《中国美术大  相似文献   

8.
思明 《收藏》2010,(5):38-39
断代是古陶瓷研究、收藏、投资的基础,是古陶瓷鉴定的核心问题。数百年来,国内外古陶瓷业界人士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总结了许多经验,而综观这个过程,我们看到人们主要是采用“类比学”方法进行断代鉴定,即在古陶瓷断代断源鉴定中运用标准器从胎、釉、色、型、工艺、时代风格等方面与被鉴定器物比较,从而得出“年代”“窑口”的结论。鉴定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查阅文献资料、观察年代蚀痕等辅助手段,这些辅助手段同样是在“比较”之中间接得到答案。这也就是人们说的鉴定“眼力”。  相似文献   

9.
古陶瓷鉴定与收藏是一门复杂的学问。目前的古陶瓷鉴定方法,可以分为传统鉴定和现代科学鉴定两种。传统鉴定,有时又被称为"眼学鉴定",即鉴定者通过手摸、眼看、听声音、闻气味、掂重量等基本方法,对器物的造型、纹饰、眙、釉、款识、重量、声音以及制作、装烧工艺等方面进行仔细观察与分析,然后  相似文献   

10.
李卫民 《收藏界》2012,(2):50-53
川滇古陶瓷鉴定的方法与陶瓷鉴定的一般方法基本一致,但由于川滇陶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胎、釉、造型、纹饰、工艺都与中原陶瓷有较大差异。另外,川滇古陶瓷主要集中在明以前,基本上是出土器,由于土壤与地下水的关系,其鉴定要点也与中原不同。因此,许多中原收藏大家虽然喜欢川滇陶瓷,但上手往往走眼,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3,(3):6
河南天禧汝瓷有限公司姚明仁先生设计创意陈中朝先生精心烧造作品河南天禧汝瓷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灵蛇献瑞"生肖汝瓷,寓意国强民富、盛世和谐。该生肖蛇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协会会员、著名文物(汝瓷)收藏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姚明仁先生设计创意,"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陈中朝先生精心烧造。  相似文献   

12.
本刊今年第5期刊登陈竺勤先生《从"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谈起》一文后,很快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来信,质疑和探讨陈竺勤先生的观点和见解。本期我们刊发了郭宽先生的文章,同时转载《中国文物报》记者王征先生关于《中国古陶瓷学会召开元青花专题研讨会》的消息。我们惊喜地发现,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官方权威机构终于发言了,这对引领元青花的研究和辨伪,指导广大元青花爱好者如何收藏元青花,维护元青花研究的科学性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我们期望广大收藏爱好者、古玩行业的"行家"和古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消除隔阂和偏见,携起手来,为研究和解决元青花领域的各种疑难问题共同奋斗。我刊将开辟专栏,刊载各种不同的见解和声音,展开元青花研究辨伪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13.
论火石红     
张佳宏 《收藏界》2012,(11):74-77
"火石红"的真伪是鉴定古陶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关"火石红"的论述和文章很多,总体来说有两种观点:1."火石红"是出窑前降温时胎釉中含铁的氧化物二次氧化所生成的,也就是说"火石红"是"天生"的。2."火石红"是出窑后胎釉中铁的氧化物在常温常压下经过长期风化所生成的,也就是说"火石红"是"后生"的。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5,(5):160-161
李志,桂林人。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品市场管理委员会专家团成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观古楼"品牌创办人。创建了岭南古陶瓷馆、李志文物修复工作室。主要从事岭南古陶瓷的专项研究鉴定和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17,(6)
正2017年5月6日上午,皇朝遗珍古陶瓷实验室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无损检测古陶瓷断代技术方面达成合作协议,这是皇朝遗珍古陶瓷实验室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后,又一次在古陶瓷无损检测断代技术上实现突破。去年11月28日,经皇朝遗珍实验室鉴定的南宋修内司官窑海棠瓶在香港拍出8000万港币,引起古  相似文献   

16.
古陶瓷收藏热方兴未艾中国是陶瓷大国,英语“中国”就与“瓷器”同意。古陶瓷民间收藏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研究著述十分丰富,大收藏家不胜枚举。当代中国民间古陶瓷收藏活动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各地古玩市场上的古陶瓷品种繁多,常使人良莠难辨;古陶瓷收藏的专著和文章大量涌现,各种鉴定培训活动层出不穷;民间建立的陶瓷藏馆不断增多,有些已  相似文献   

17.
定窑绿釉瓷器史无记载。自从1957年故宫博物院在调查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窑址时发现两片绿定瓷片,其中一片还刻有云龙纹(见《中国陶瓷史》)以来,"绿定"就成为古陶瓷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由于尚未发现"绿定"完整器,因此关于"绿定"的争论声也不时响起。本刊2008年3期发表了杨静荣先生的《关于定瓷鉴定的几个问题》一文后,一些读者打电话或写信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本着鼓励争鸣的原则,本刊将道夫先生的质疑文章发表如下。我们希望学术争鸣能够建立在一个实事求是和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古陶瓷釉面开片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掌握开片的形成原理和各种陶瓷开片特点,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关开片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陶瓷釉面的裂纹。根据开片形状的不同特点,开片有着不同的称呼。小片细碎的称  相似文献   

19.
张佳宏 《收藏界》2013,(4):112-115
所有古陶瓷的胎都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的,本文将系统介绍我国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瓷器眙的不同特点,同一窑口不同时代胎的发展变化过程,从本质上了解古陶瓷的胎体对于鉴定古陶瓷的真伪、窑口、年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收藏界》2007,(12)
●《中国越窑青瓷》作者:孙海芳定价:580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6开本,308页,全彩印刷。该书由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题写书名,并亲荐中国古陶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