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改善螺旋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预测方法,利用核态沸腾项和对流换热项的叠加原理建立了新的预测关联式.基于收集的大量实验数据和流动沸腾换热机理,分析螺旋管几何参数和实验参数对流动沸腾传热的影响,将已经建立的关联式分为2类,并用大量实验数据对其进行计算.为了考虑复杂管道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在新建立的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预测关联式中引入了Dn因子.采用以R134a为介质的螺旋管内流动沸腾传热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并计算新关联式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结果表明,新的预测关联式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可以用于螺旋管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的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2.
陈志静 《茂名学院学报》2011,21(4):31-33,40
基于FLUENT软件对制冷剂R134a在水平螺旋槽管管外沸腾换热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其饱和泡状沸腾过程中体积含汽率的分布规律和换热系数,并和光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螺旋槽管外侧能够很好地强化沸腾传热。此外,还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分析了质量流量、热流密度的变化对螺旋管管外沸腾换热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R134a为工质,对立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压力450~850kPa,入口过冷度4. 7~15. 0℃,热流密度0. 11~8. 9 kW/m~2,质量流量218. 2 to 443. 7 kg/(m~2·s).对立式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过热度和温度下降幅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质量流量、系统压力、入口过冷度和螺旋管几何参数对过冷沸腾起始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和过热度随着质量流量和入口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着系统压力和螺旋直径的增大而减小;螺旋节距对过冷沸腾起始点的热流密度和过热度的影响很小.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螺旋管内过冷沸腾起始点热流密度的关联式,且该关联式的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超临界航空煤油在换热过程中会出现传热恶化的现象。本文旨在研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质量流量、壁面热流、入口温度和压力对此现象的影响。创新点:1.分析超临界航空煤油的传热恶化现象;2.揭示超临界航空煤油传热过程中传热恶化现象与质量流量、壁面热流、入口温度及压力的关系。方法: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超临界航空煤油在管内的流动换热情况,分析其换热特性,并探讨传热恶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论:1.传热恶化是在壁面温度达到拟临界温度或流体平均温度达到临界温度时产生的;2.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量的增加或壁面热流的降低而增大;3.通过提高煤油的压力可以显著降低恶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对铜光管和铜高通量管在不同的热流密度下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管内工质质量分数为70%的乙二醇水溶液,管外工质为饱和水蒸汽。结果表明,高通量管的强化传热性能非常明显,在实验范围内,高通量管的沸腾传热系数是光管的1.55~1.96倍,冷凝传热系数是光管的1.56~1.67倍,总传热系数是光管的1.54~1.87倍。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高通量管在乙二醇水溶液和饱和水蒸汽中的传热关联式。根据此关联式,进行了高通量再沸器和普通再沸器的对比设计,高通量再沸器可节省换热面积33.5%。  相似文献   

6.
提出过冷流动沸腾热传递的分形模型,根据加热表面活化点的分形分布得到了过冷流动沸腾热流密度的表达式。从该模型中发现过冷流动沸腾热流密度是壁面过热度、流体的过冷度、流体的主流速度与流体的接触角、流体物理特性的函数关系,并且没有增加新的经验常数。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是极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含内热源的液池内自然对流与冷却盘管内强制对流耦合传热的三维物理、数学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计算。分别对不同内热源强度,不同冷却流体流量下液池内流体温度场以及液池与盘管内溶液换热系数进行了分析,得出换热系数随内热源强度和冷却流体流量的变化曲线,并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盘管冷却传热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液池内的换热。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边界层方程和导热方程,分析了肋表面的局部传热特性。结果表明:在自然对流和强迫对流两种情况下,竖直布置的矩形直肋表面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分布是不均匀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肋片表面传热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水-酒精混合蒸气浓度对板式换热器换热器换热系数的影响,自行搭建高气密性实验台,在压力30 k Pa,混合蒸气流量6 kg/h实验工况下,获得了局部凝结换热系数随蒸气干度、流道长度、混合蒸气浓度的变化关系。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在板片焊接热电偶的测温方法,实现了气侧板片壁面温度的直接测量。结果表明,凝结换热系数随着蒸气干度增加而增加;换热系数随板长方向上无量纲长度增加而减小;与纯水蒸气比较,1%、2%浓度混合蒸气的传热系数值较高,且浓度为1%时的传热系数高于浓度为2%时的传热系数;5%、10%、20%浓度混合蒸气的传热系数均低于纯水蒸气传热系数,且传热系数随混合蒸气浓度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肖波齐 《三明学院学报》2009,26(2):131-134,156
证明了过冷流动沸腾中加热表面活化穴的分形分布,得到了过冷流动沸腾中活化穴分形维数的数学表达式,此分形维数与盒子维计算得到的结果非常吻合.提出了过冷流动沸腾换热的一个分形模型.对流体不同主流速度,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能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为准确量化交叉三角形波纹流道的强化传热性能,除了需要进行数值模拟,还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正确计算处理.针对两种构造不同的交叉三角形波纹流道A和流道B,在模拟时选取不同的壁面给热条件,将恒热流密度壁面与等效恒温壁面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借助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得到各自条件下的平均摩擦系数fL和平均努塞尔数NuL.结果表明,高热流密度时流道B的传热强化明显,低热流密度时流道A的传热减弱明显.对任何一类流道而言,边界给热条件的变化对流动摩擦阻力影响很小,但流道内的流动和传热之间其实是具有复杂的相互关联性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温度及风速对中空玻璃传热系数影响机制不明确的问题,采用因素分析法研究室外温度、风速对中空玻璃传热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不同中空玻璃空腔内部换热方式及当量导热系数变化率;利用四分位数法探究了不同工程环境下,中空玻璃传热系数相对于产品设计基准值的偏离特征。结果表明:中空玻璃传热系数随室外风速升高而增大;普通中空玻璃空腔传热以辐射换热为主,而镀膜中空玻璃空腔传热以对流换热为主,且当空腔厚度在一定阈值内(普通中空玻璃约为20 mm,镀膜中空玻璃约为9 mm),空腔气体当量导热系数随室外温度升高而增大;中空玻璃传热系数出现负偏离较为显著。研究结果对优化工程项目的中空玻璃设计和产品选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设计了2种分别由6根管子组成的不同管束排列在沸腾室中.实验以去离子水为介质,研究了常压及低于大气压下压力对光滑管束和烧结表面多孔管束核池沸腾传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真空条件下这2种管束的沸腾传热系数与在常压条件下一样随着压力值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的操作参数条件下,与光滑管相比较,当压力值在10~100kPa之间变化时,烧结表面多孔管的传热系数提高了0.2~4倍.此外,实验数据还表明在真空条件下烧结表面多孔管及光滑管均存在管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计算方法,模拟了定温和定热流单根圆管在方腔内自然对流的换热过程.在普朗特数Pr=0.7070时,得到了瑞利数10≤Ra≤106下的稳态温度场,圆管表面的局部努塞尔数随着Ra变化的曲线,同时进行了相关的物理分析.定量地给出了定温与定热流平均努塞尔数的比值及物理原因,这可以为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传热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是传热过程优化中很有影响的一种方法,本文从热力学火用损的观点,对恒热流条件下流通截面积与流程之比对不同流量下单位传热量下的火用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取得最佳宽敞比时,比热火用损远大于比流火用损,对流换热过程的优化应以降低比热火用损为主。随着流量的增加,为取得火用损最小需要增加流通过程的径长比,这一调整措施与传热——流动阻力分析中得到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性能进行实验研究,考察了空气的相对湿度对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空气的相对湿度对蒸发压力、COP和吸气温度等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相对湿度的增大会导致蒸发器表面冷凝水增多,有效润湿面积增大,空气侧与制冷剂侧换热系数增加,最终导致蒸发器潜热换热量增加,从而强化了传热。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层流条件下交叉三角形波纹通道的传热和流动特性的实验数据,利用热线风速仪和热电偶对流过该设通道的风速和温度进行了测量,在充分考虑入口端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效应情况下,对周期性通道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获得平均摩擦因数fD和平均努塞尔数NuD.将实验数据与Fluent数值模拟结果作了对比,误差结果小于±15%.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一套蒸发式冷却器实验装置,模拟实际工况下喷淋密度、风量及复合管热阻对蒸发式冷却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复合管替代碳钢管应用于该冷却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模拟工况为湿空冷时,复合管传热性能与普通碳钢管接近,增加配风量能够提高蒸发式冷却器的传热性能,并存在最佳喷淋密度。通过实验得到了复合管管外水膜传热传质系数关联式,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套蒸发式冷却器实验装置,模拟实际工况下喷淋密度、风量及复合管热阻对蒸发式冷却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复合管替代碳钢管应用于该冷却器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模拟工况为湿空冷时,复合管传热性能与普通碳钢管接近,增加配风量能够提高蒸发式冷却器的传热性能,并存在最佳喷淋密度。通过实验得到了复合管管外水膜传热传质系数关联式,为工业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冰醋酸加水稀释导电性变化实验,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提出了贴合数据曲线全程的函数关系式,并对误差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