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者,基于整体性视域和朴素唯物论立场,将宇宙、万物与人视为同源于"道"的自然性生成。人作为处于自然秩序之内的独特存在,应秉持主体性自觉,来感知和把握自我所处自然世界并进而指导自身目的性的生存。从以上论域出发,道家哲学围绕"道"的哲学阐释,在对自然的深切把握中强调人的德性生存,赋予"水"以丰富的德性象征,鼓励个体培育像水一般的"无为"善德,由此展现出与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德育旨向。总之,道家的"道"似乎隐遁无形、不明不显,但实质归结于人之"德"的命题之内,彰显出对人之德性与修为的深邃智慧。  相似文献   

2.
《易经》泰卦■的"内阳而外阴"和否卦■的"内阴而外阳"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复卦■的"反复其道"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运动之道。复卦既显示了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结构之道,又彰显了太阳系一个中心和多个层次"以一控多"的系统论。乾卦的"元亨利贞"是源自太阳乾元之体的本质特征。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的中心和核心,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太阳"日新之谓盛德",德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生生之谓易",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太阳生生不息的演变过程。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创生天地万物之根源,根源就是道,根源就是心,所以太阳就是天道,天心就是道心,朱子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是对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3.
《庄子·天下》篇述庄子学行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与《庄子》他篇叙述庄子行迹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并不一致,原因多端。庄子在精神、人格上追求道通为一、至人无己、自然无为、虚己顺人,在践行叙事中却睥睨天下、傲视王侯,具有突出的自我意识和傲然个性。笔者从文献、生存论根源等各个维度对这种不一致性予以新的诠释:一是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理想本身即表明他具有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二是这种理想若要影响社会,必须在践行中具有坚强独特个性;三是文献所述庄子思想与行迹均各自有自己的历程,需细致辨析才能适当把握。这提示读者必须整体、辩证、多维、过程、超越地解读《庄子》文本,才能准确地领悟庄子人格理想及其践行。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代的老子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观点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他用"道"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的规律。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虚无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孕育万物。"反着,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里,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的,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这种物极必反的微明之理,正是提升个人品质、治理国家的最好修为。"无为"即是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6.
当今环境问题使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提供了一条路径。"道生万物"揭示了人和自然界共生共存的整体性关系,"道法自然"说明了人和自然万物共处的宇宙世界运行的规律,"知足知止"则主要阐述了人类的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因而,人类要敬畏自己所栖身的自然世界,遵循自然运行的规律,调和物欲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致虚"和"守静"是老子提出的两种心灵修养功夫。老子认为这两种功夫相辅相成,都是对于清静自然之心境的极致追求,亦是对于道体之本然的复归。只有达到"虚"的极致才能够与道体之本然相合,只有对"静"的专一笃守才能使心灵返归于"虚"的极致。老子认为,通过这样的一个"损之又损"的"为道"过程,心灵可以渐趋于纯净无杂,回归于虚无清静的道体之中。  相似文献   

8.
人心与生态     
《文化学刊》2012,(2):191-191
胡治洪在《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五期撰文指出,儒家的人物平等观念,秉德爱物、一体之仁观念,以及以德取物、顺时节物的观念和制度,以其深蕴的对于天道的神圣感和对于传统的尊崇感,曾经并且至今仍然能够引导人们形成与宇宙万物和谐相处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海德格尔建议把德语中的道路“Weg”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庄子》中“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可言传,不用语言显露自身,与语言疏离。海德格尔所说的“道”,特指文学书写的运思和表述,与语言结缘。《庄子》用于文学书写的卮言以“道”为依托,是对“道”的顺应。海德格尔则认为文学书写的语言是对大道召唤的回应。在“道”与语言关系方面的持论,《庄子》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庄子》的寓言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诗意因素,都是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具有暗示性。象征义与象征物之间的本质关联,反映出两位哲人对思想表达媒介深层认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陈烁 《文化学刊》2016,(4):101-103
道家美学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美学观念,创始人是老子,庄子为重要的继承和发展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美学主张人随自然。除了对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等有很大的影响,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发展也具有很大意义。本文将从色彩、材质和样式三方面分析彭丽媛的服饰,品味深厚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道家美学对中国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崇尚精神自由庄子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楚王闻知庄子贤能,意  相似文献   

12.
"无为"是老子对社会尤其统治者提出的愿望甚至要求,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依据。首先,"无为"基于老子对最高范畴"道"的理解,涉及"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其次,"动静""强弱""荣辱"等对立转化的辩证思维加强了对"无为"主张的确认;最后,东周社会大变革时代,秩序混乱,老子面对各种纷争,对世人尤其是统治者提出"无为"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本源性的,也是本体性的,更是一种超越性的。这种超越性的道不仅仅是关于宇宙自然真际的考察,其落实处还是在于现实的人生、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在于个体生命的超越之途。老子的道论不仅在于对形上本体的探讨、在于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人的生存体验的关注的结果,而这一点也正是美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4.
张云龙 《职业圈》2014,(4):30-31
“道”始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道”就开始分成“天道”和“人道”,“天道”是指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和规律;“人道”就是指人、人的价值、伦理道德、人的认识等。  相似文献   

15.
老子、庄子的"反"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向性"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反"是"道"最基本的运动特性。它包含了生成、对反、回归的"三"反含义。生成是从无到有,是朴散为器,是文明的器化运作;对反是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物极必反,是阴阳互动,虚实相生;回归是从有入无,是文明的归藏、归潜、归化,是与道俱化。道的"三"反也是万物的自性有他,是向他而化。在"三"反中,老子更注重方法上的"对反"策略,庄子更注重人性的"回归"主题。从回归主题看,"反"又具有生命死亡、人性回返、回环往复的三重含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梦”与“觉”之层层推阐的精采辩说,而后紧接着便指出:“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所谓“吊诡”者,异常之思辩,其竟暖昧玄奥,非具特殊智慧者不能索解,而如此之智慧,《庄子》显然承自《老子》,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实可谓“吊诡”之本源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向来被视为玄妙无穷的哲学思维,在未经后人再阐的《老子》那里,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换言之,当人们习惯于用来自兵家的诡道诡术来分析《老子》之特殊的辩证思维时,或者,当人们习惯于用道家无为之旨去界定《老子》之特殊的观念体系时,能否真正把握其固有的哲学真谛呢?我看,未必。于是,就有一个重新认识《老子》哲学的课题。尽管对《老子》的研究已在世人的思想认识中形成了厚厚的积淀层,但重新开始的工作依然十分必要,甚至不妨这样说,正因为积淀层太厚,所以更需要穿透学术史而直探《老子》之本体。  相似文献   

17.
叶建华 《职业圈》2013,(1):30-31
庄子,又称庄周,生活年代在公元前369~286年,原系楚国贵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庄子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而庄子的文采更胜于老子,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相似文献   

18.
老儒家思想是春秋大相径期思庭。他提家、哲出以“道”家,他为核心的为道家哲学体派的创系,并用人,其“道”来说创立的明宇宙万想体系物的本质、变化和本原,使中国哲学突破了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范围,为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人学思想亦突破了殷周以来的天鬼人神之辨,提出了诸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同上)、“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等一系列崭新的人学观点和命题。这些崭新的观点和命题,都  相似文献   

19.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屈原《离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道德经》)  相似文献   

20.
"‘言’能否把握‘道’"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言"是无法用来把握"道"的。首先,因为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局限,作为主体的人很难完全认识到作为客体的"道",那么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也总是狭隘的;其次,人的语言往往带有目的性,这与"道"的自然性相违背,出于这种目的性而表达出的语言也总是歪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