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生》2011,(28)
梧桐:凤凰来仪,无此不栖 如果要评选对中华文化影响最大的植物,其中必然有梧桐. 古人说,凤凰“非梧桐不柄”,于是为梧桐写了好多美丽的诗句.《诗经》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古书中只要出现好琴,几乎都是梧桐木做的.唐代聂夷中有诗赞:“有琴不张弦,众星列梧桐.须知淡泊听,声在无声中.”  相似文献   

2.
易渡 《红蜻蜓》2023,(18):26-29
<正>“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这是出自《诗经》的诗句,也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梧桐的诗文。这种不凡的树是传说中凤凰所栖之处,“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也形成了人们对梧桐最初的印象。不过,中国古人所说的“梧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梧桐(青桐)与泡桐(白桐)两种。只是,我们如今随处可见的“梧桐”,却被称为“法桐”。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呢?  相似文献   

3.
陆志平 《江苏教育》2011,(11):41-41
最近在德国。一位北京的老师忽然问我:“南京有这样的梧桐吗?”这一下真把我给问住了。眼前一棵棵梧桐树都那么高大挺拔.枝叶茂盛,跟我天天见到的南京的梧桐确实不同。后来,又看到伦敦的白金汉宫门口,那大道两旁好几排梧桐,也是那么伟岸,那么有气势。天天走在南京的林阴道上,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似乎梧桐本来就长不高.不然唐诗宋词里的梧桐为什么老是跟细雨联系在一起呢?果真长得很高,“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也就不成诗了。可是,却忘了《诗经》里的“凤凰呜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凤凰非梧桐不栖。植物书上说,梧桐可以长到38米高。  相似文献   

4.
《诗经大雅》有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朝阳二字便是得名于此。承载着美好寓意的朝阳古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有数以百计的宝刹古塔点缀山河大地,更有享誉海内外的四大品牌——“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佛教文化”“三燕文化”,朝阳也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第一缕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正> 陈白夜同志的《“白日”与“红日”》 (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一文写道:“在《诗经》中描写到太阳的地方,除‘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经·匏有苦叶》)和‘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诗经·卷阿》)以外,都是以单音节词‘日’的面目出现,如‘其雨其雨,杲杲日出’。(《诗经·伯兮》)‘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诗经·君子于役》)等等。都没有提到‘日’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梧桐树为主要景物的作品真是不少。例如: 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兮,于彼朝阳。(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节选自汉诗《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7.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这是120年前的事了,皖南贡生胡铁花,经历一段时间的"候补",1891年被任命为淞沪厘卡总巡,这是一份官场肥缺.当年12月17日,他的小儿子在胡家合伙经营的"瑞馨泰"茶叶店里出生.  相似文献   

8.
采绿与相思 在《诗经》中描写人采取某种绿色的植物,成为表达相思之情的固定套式。不管是采卷耳、采薇菜,还是采葑莱、采蓝草,都是相思的前奏曲,暗示出一种强烈、深沉而缠绵的思念之情。试看下列例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周南·卷耳》)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慑惙。……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召南·草虫》) 爰采唐矣,洙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爰采麦矣,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爰采葑矣,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鄘风·桑中》)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 彼汾一曲,言采其(艹卖);彼其之子,美如玉。…… (《魏风·汾沮洳》)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小雅·采绿》)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小雅·采薇》)  相似文献   

9.
<正> 《论语·季氏》:"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文中"过"字作何解释呢?新版《辞源》给"过"提炼五个义  相似文献   

10.
李根芹 《文教资料》2005,(23):164-165
《师说》和《劝学》都是古文名篇,由于其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使其成为古代文学文选及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笔者以为,现行的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中对《师说》的一处标点和对《劝学》中“参”的注释有误。分述如下:一、《师说》中的一处标点值得商榷《师说》中有一段文字,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都作如下标点,本人觉得值得商榷: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按以上的标点方法,是把“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都当成是笑话别人的那些人的答语。这样理解于…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梧桐树为主要景物的作品真是不少.例如: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兮,于彼朝阳.(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作为养马场合的厩、牧,在字义、空间与使用的性质诸方面均判然有别。西周以迄春秋前期,国小民寡,牧区一般设在郊野之内。《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自牧归夷,洵美且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均证明郊为牧区。为了防止牧圈逃亡和邻国抢马,列国通常还派兵至郊牧守卫。《左传》(?)公二十八年记:“谁扞牧圈?”扞,即是守卫。不少小国碍于疆界局蹐,终先秦之世均以郊为牧区。《左传》隐  相似文献   

13.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城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见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相似文献   

14.
梦,在中国古代,自原始鸿蒙时代起一直是个神圣而又神秘的课题。梦占、梦兆把梦抬高到理性思辨的地位。在先秦史传及诸子散文中,梦也是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些重梦的灵验如《左传》;有些从生理上探讨,如《墨经》二十四章云:“梦,卧而后为然也”。孔子借梦发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相似文献   

15.
《小星》诗的主题和主人公的身分自古迄今,众说纷纭:《毛诗序》谓“《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妒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方玉润《诗经原始》谓“小臣行役自甘也”;胡适《谈谈诗经》认为“《嘒彼小星》是写妓女生活的最早记载”。下面笔者拟对全诗章句加以诠释,以揭示其诗的主题。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16.
翻开周人的诗歌总集《诗经》 ,“君子”一词频频出现 ,尤其在《风》、《雅》中出现较多 ,而《雅》中又以《小雅》为盛。粗略统计 ,《风》中有 2 0余篇 ,《小雅》中有 30余篇 ,《大雅》有近 10篇提到“君子”一词。对“君子”具体含义进行归纳 ,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 )对天子的尊称。如“假乐君子 ,显显令德”(《大雅·假乐》)、“君子万年 ,保其家庭”(《小雅·瞻彼洛矣》)、“既见君子 ,孔燕岂弟”(《小雅·蓼萧》)等。《假乐》为周宣王行冠礼的冠词 ,《瞻彼洛矣》、《蓼萧》均为诸侯朝会天子的祝颂诗。所以 ,诗中“君子”当为对天子的尊称…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18.
若一这个双音节结构,有人认为它是假设连词,并认为来源于"若万一"。这个结论值得商榷,首先来参看"若万一"的用例:大法虽兴,经道多阙,若一闻圆教,夕死可也。(《高僧传·于法兰》)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三国志·吕蒙传》)我们不认为它是一个词,因为其中的"若"、"一"分别表义。"若"表"如果"的假设义,"一"是表示条件关系的"一旦"。用  相似文献   

19.
妙在介绍:"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雨水是陈旧的丰盈,梧桐是坚韧的美丽。我就是这样,喜欢在朦胧的诗意中穿行,探寻那古老的湿淋淋的记忆。我会窝在书房里研究一本晦涩难懂的篆书字典,潇潇洒洒背《长恨歌》、《出师表》,轻轻拨弄古琴以听泠泠妙音,在雨天里端一杯香茗轻轻诵读《雨巷》。从先秦的崛起到满清的覆灭,从"朱子深衣"到"交领襦裙",都令我着迷。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论语·宪问》"或问子产"一则的编排顺序。其中涉及到子西为何人,以及"彼哉彼哉"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一则极富逻辑的谈话问答,问答主要涉及孔子谈如何为仁政。最后得出三组问答的逻辑顺序为——从为政宽而不溺,可得善终;谈到宽而近溺,自取其死;再谈到宽猛相济,乃仁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