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在抗日战争中长期躲在峨嵋山的蒋介石,马上开始了抢占抗战胜利果实的反革命活动,其中包括对舆论阵地的抢占,尤其是对上海的舆论阵地,更是垂涎已久。蒋介石亲自审批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拟定的《上海敌伪报纸及附逆报纸处置办  相似文献   

2.
"七七"事变之后,全面抗战开始。可是,蒋介石仍然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在军事上不断骚扰我八路军、新四军;在舆论上颠倒黑白,千方百计封锁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为粉碎蒋介石的舆论封锁,唤醒国统区的广大人民起来抗战,中国共产党决定在湖南创办一份宣传抗日的报纸。在长沙创办报纸 1938年1月,田汉、廖沫沙与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徐特立商议,将报纸的名称定为《抗战日报》。社址设在长沙皇仓坪的一座电影院楼上,计划内容和形式大体与上海的《救亡日报》相似,是作为《救亡日报》的姊妹报出版的。1月28日,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日,《抗战日报》也于那天正式创刊。在创刊号上田汉亲自撰文,纪念淞沪抗战,其中还特别写到参加过淞沪抗战,时任湖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国人报纸抗日救亡舆论动员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外报刊均对此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作为东北新闻史上进步国人报纸之代表《国际协报》(1918—1937),在抗日救亡舆论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设置系列揭露日军侵华、引导民众抵御外侮的宣传议题,唱响民族抗战的舆论主调,成为东北抗日舆论动员的先锋阵地,在抗战新闻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相似文献   

4.
《申报》创刊后,改变了同时期《上海新报》不发表论说的传统。每期刊有论说一篇,置于首页。早期《申报》的言论是满足关心时事的华人读者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需要的,以扩大报纸的销数。言论确立了《申报》作为舆论机关的属性,说明该报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报纸,而是一家具有一定政治倾向的商办报纸。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全面抗战,受局势影响,内地许多著名报纸和报人纷纷南下赴香港复刊或创办报刊,继续进行抗日宣传,从而使得香港报业迅速发展。弹丸之地,竟有30多家报纸同时发行,将香港地区报刊的团结抗日宣传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地报纸迁港出版或由报人到港再创刊的主要报刊有:1.申报原在上海出版的《申报评1938年1月15日迁往武汉出版,后考虑能否在武汉长久,马荫良、俞颂华等《申报注持久又将《申报》转辗香港,于3月1日发行了《申报》香港版。社址在云咸街79号,督印人为聂志场。该报在发…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摧残新闻言论自由的手段变本加厉。上海新闻界为争取新闻言论自由的斗争,更加艰苦复杂。在斗争方式上除同盟会(包括国民党)报刊比较直接外,私营报刊一般都比较隐晦曲折。它们既反对袁世凯,又不敢公开对抗,于是便动脑筋想出各种巧妙招数,《申报》的表现就十分典型。 1、借别人之口宣泄自己的心绪。袁世凯为欺骗社会,披着法制外衣摧残舆论,1914年1月首先抛出了《报纸条例》。对此,《申报》没有正面抨击,而是用阐明尊重舆论、维护民众民主权利的必要,来否定箝制舆论的做法。如提出:“报纸天职有闻必录,取缔过严非尊重舆论之道,故应取宽大主义”,还说“权势之辈以蹂  相似文献   

7.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近代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先导作用。它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停刊于1949年5月26日,历时78年,共出报25600号。在其78年的历程中,对中国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到了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报》,应该说史量才的接手,使得《申报》达到一个高峰,“隐然成为上海报业的领袖”。  相似文献   

8.
《申报》是《申江新报》的缩写,是我国发行较早的现代报纸之一,它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人安纳斯脱·美查和腓尔特力克·美查创办,后由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史量才接办,1934年史量才被特务暗杀后由其子继承,日军占领上海后《申报》一度沦于日伪控制,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政府接管,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历时78年,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申报》两记者延安之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知道,抗日战争前,《大公报》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访问过延安;却不甚知道上海《申报》有两位记者也秘密地访问过这革命圣地.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蒋介石被迫接受抗日条件以后,全国人民救亡图存、爱国抗日的情绪普遍高涨.可是,中国共产党的陕甘宁边区,一向被国民党当局封锁,怎样进入"禁区",了解共产党对抗战的态度,帮助读者提高对抗战的认识,鼓舞人民抗战的热情,这在上海《申报》馆内引起了浓厚的兴趣.该派记者到延安采访,派谁去呢?《申报》总经理马荫良认为,要无党无派的,思想进步,有正义感的,会摄影的,最好懂得一些外文的.再三考虑之下,由《申报》记者孙恩霖和《申报.  相似文献   

10.
张爱武 《编辑之友》2011,(6):113-115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上发行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份商业性华文报纸,在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上海创办。该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最初由英国人美查及其同伴合资创办,后转卖给民族资本家并几易其主,抗战初期一度停刊,1938年1月15日-7月31日出版《申报》(治口版),同  相似文献   

11.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竭力利用国民党报刊在国内外大造反动舆论。我党为了便于在国际上展开争取和平民主的舆论斗争,于1946年5月17日创办了英文《新华周刊》。这份十六开本的对外宣传刊物,是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筹办起来的,主编乔木(即乔冠华),编译关振群、孙一新,同情革命的法国商人密须里埃承担印刷,龚澎负责发行。编辑部设在上海法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二十三号。  相似文献   

12.
王平 《新闻战线》2015,(2):36-37
《申报》1872年为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所集资创办而成。之后由买办承接经营,到1913年由民族资本家接办,《申报》是有名的资产阶级报纸。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报纸新闻承担着宣传思想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申报》作为资产阶级报纸,必然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反映着资产阶级的各方面诉求。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该事件改变了中国的主要社会矛盾,相应地,资产阶级的思想态度发生变化,《申报》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民众反应与民族觉醒的报道反映了该阶段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3.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创刊。在此之前,上海华文报纸只有《上海新报》。《申报》创刊不过八个月,便把已有十年历史的《上海新报》挤垮,取其位而代之,成为上海当时独家经营的华文报纸;以后逐步发展,成为旧中国报业界的巨头。  相似文献   

14.
当前,信息容量大、流传速度快的互联网正以强烈的攻势抢占舆论阵地.面对残酷的竞争态势,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应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15.
沈玉莲 《新闻界》2024,(4):87-96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报界以救亡为职志,共举办了40余次报纸展览会。民族危亡之际,报纸展览会被赋予“服务抗战”的政治意涵,成为抗战宣传和舆论动员的阵地。在仪式化的展演和观摩中,报纸展览会加速了各地抗战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建构并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共识与意志。此外,报纸展览会还发挥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不仅客观地展示了战时新闻界的抗战成就,发扬了新闻抗战文化,促进了报界的团结与协作,还加强了报界与民众之间的血脉联系,为抗战共同体的凝聚提供了现实的平台。在此意义上,抗战时期中国报纸展览会可谓是对战时新闻战线的一次“总检阅”。  相似文献   

16.
早在1872年,上海《申报》在新闻之后附载诗词,可以说是报纸‘副刊’的前身。1911年,《申报》正式开办了‘自由谈’副刊,影响非常大。以后各报仿效,成为报纸必备的一栏了,也出现了一批专为副刊写作的专栏作家。‘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1916年8月创办于北京的《晨报》副刊颇有名气。《晨报》创刊时就办有副刊,但开初的内容比较陈旧。1919年2月7日《晨报》副刊改变了内容,突破了原先那种低级趣味的圈子,增辟了《自由论坛》和《译丛》专栏,成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阵地,在当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均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社会民众不具有任何的言论自由,更罔论以舆论监督政府的权利.随着近代报刊在华的产生、发展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传入,一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对报刊等大众传播工具及其舆论监督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时人开始以报纸为舆论之机关.①《申报》对“杨乃武案”的报道正是诠释了早期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在这宗案件中,《申报》作为外商在华创办的营利性民间报刊,充分发挥了报纸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在政府施政过程中进行监督的功效,借助公众舆论的力量影响案件的发展和审判结果.《申报》对此案的报道开启了近代报刊舆论干预社会生活、监督政府施政行为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2008,(7):47-47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译报》上刊登的新闻及言论。均译自英、美、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和出版家,被誉为“人民的喉舌”。名恩润,原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长乐。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5年在上海、香港主编《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和《生活星期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反对蒋介石的反动政策。皖南事变后,被迫流亡香港,复刊《大众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报刊史上,人们称德国马德堡出版社发行的《德国马德堡新闻》为最长寿的报纸。该报于1626年创刊发行,直到1955年才停刊,出版发行时间长达329年,跨越了4个世纪。在我国报刊史上,人们普遍认为《申报》是出版发行历史最长的报纸。《申报》全称是《申江新报》。《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等人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办的。1909年,申报总经理、买办席子佩购进《申报》股份,使这张报纸成了完全由中国人办的报纸,1912年席子佩将报社股份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1949年上海解放后该报停刊。《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