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程在阐述其理学思想时,涉及到了文与道的关系,明确提出了“作文害道”的文道观,完全割裂了文道关系。二程有限的诗歌创作是其文道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苏洵与欧阳修以文缔交,过去通常认为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苏轼兄弟应考作铺垫和在京城立足作宣传,本文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影响与意义要广泛深刻得多;欧、苏二人在北宋古文运动发展过程中,在"文""道"、"人""道"关系上有着不尽相同的观念,但这不仅没有影响到彼此的交往和友情,而且对古文运动的最终完成发挥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道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  相似文献   

4.
论苏轼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早在韩愈之前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道观:一是重道轻文的儒家文道观,它所说的道只局限于儒家之道;另一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它对道的理解不囿于儒家之见,指的是自然之道,并重视文的能动作用及其审美特点。到了宋代,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文艺的规律和审美特点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探索,贡献巨大,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5.
"文"与"道"作为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两个方面,一直是文学批评关注的重点。通过列举两宋理学中"文"与"道"关系的代表观点,并对其思想本质做了透彻的分析,意在指出理学文论中的文道关系所表现出的仍是一种道德哲学的特征。而且从根本上说,理学文论中的"文道之辩"是一种对文学本质予以否定的观点。因而,是不符合文学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6.
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被学界公认为是宋代理学的开山人物。在理学的初创期,他们以复兴儒学、兴盛道统为己任。在文道关系上,他们非文而强调道统;他们身体力行,以诗歌实践着自己的文道观,为宋代重要的诗派——理学诗派的发生、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宋诗及后世诗歌,使其带上"尚理"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试论朱熹的文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在其理气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文道合一"的文道观.他主张文与道是不可分割的,文皆是从道中流出来.但他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道比文更为重要,道是决定的因素.他的这一主张给予文学以一定的地位,从而完善并修正了此前理学家的文道观,显得更为通达和精致;但他过于偏重道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把伦理道德作为评价文章成就高低的唯一标准,这表明了朱熹的文道观仍然是一种理学家的文道观.这一文道观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限制了朱熹自身的文学成就.尽管如此,朱熹仍然是理学家中成就最大的作家.  相似文献   

8.
马骉 《现代教学》2011,(11):26-28
"解读什么"的问题是文本解读的首要问题,其包含"知文之志""知文之意""知文之法"和"文之趣"等几方面的内容。"怎样解读"有道可循,也有法可依,其主要通过"知时论文""知人论文""知文论文"和"知言论文"等方法和途径达成。解读程度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准确、深刻和独到。但不管是哪个阶段、哪个区域的语文教师,"准确"是不可妥协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古文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文道”关系一直是文人学者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因而唐宋文道关系的演变就显得错综复杂。由“道统”、“文统”到“文以明道”,由“文道合一”到“文以载道”,最终发展为“作文害道”。欧阳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不仅提出了“道胜文至”、“道以充文”、“重道而不轻文”的文道观,而且扩充了韩愈“道”的范畴,将道分为“圣人之道”与“诞者之道”,赋予“道”崇尚实际、重视实用的新内涵。他强调:“文与道俱”,将文品与人品紧密结合,欧阳修纠正了唐宋古文运动以来“文道关系”的错误倾向,从而摆正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的“文道观”更是受到了《周易》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章学诚与其说是一位史学家、文论家,不如说是一位思想家。乾嘉学者为考据而考据,章学诚却在思考学术的意义何在。他提出"六经皆史也"与传统经学之"经学即理学"相抗衡。他认为"六经皆器",只不过是"先王之政典",因此经学训诂不足以明道,而通过文史却可以见道。由"文史见道",章学诚将文、史、哲都结合到了一起,指向了最基本的社会生活,使文与史都有了哲学意义,也使哲学不流于空泛。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论文议史,直指文心史意,见前人及时人所未见之处。  相似文献   

11.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庄子之天可作"自然界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解。庄子并举"天""道",使"天"具本体意义。在天人关系上,他主张"天人相分"与"人与天一"。此外,为修缮"有为"对本性的妨害,他提出"以天合天"的方法。其天人观是以道家独有的方式对天人合一致思模式进行的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7):F0003-F0003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锦馨分校位于成都市东南侧,是成都市首批心理实验校。学校秉承盐道街小学"厚德如盐适融入道"的办学理念,提出了"繁花似锦,馨香四逸"的办学追求,将现有小学阶段的课程门类整合为"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社会与交往""艺术与审美""健康与生活"五大课程领域,以尊重为核心,培养"阳光、明理、笃行、善思、乐群"的锦馨学子。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教育多停留在机械的"物化"层面,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往往忽视学生作为生命主体的存在,缺乏对生命的关注、对精神的关怀。"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从"用人文的语言解决摩擦""用人文的行动亲近学生""用人文的方式转化学生""用人文的要求激励学生""用人文的艺术机智育人"五个方面,谈了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实践"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4.
综合考察古今对《论语》的诠释,探讨并勾稽孔子"乘桴浮海""欲居九夷"之语中长期尘封湮没的历史内蕴。从而,认定孔子之言,于假设虚语之中,蕴含着欲"见贤思齐"之意,即有鉴于箕子封于朝鲜、渡海推行其道的史实,而有志于作第二个箕子。如此,则现今研读《论语》,若仅就文释义地讲解"乘桴浮海""欲居九夷"之语,而遗弃其深沉的历史内蕴,似乎难免于买椟还珠之嫌。  相似文献   

15.
金哲民 《现代教学》2009,(12):29-29
教学目标:从文着手,紧扣中心,通过"读""看""想""议""练"这几个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会"言之有序"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孔子的"仁爱"观所提倡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为政以德"的思想,对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实现诚信友爱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意义,仍然能够体现其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莆田学院学报》2019,(6):80-83
以林希逸对艾轩学派思想的继承与改造为切入点,通过考察林希逸独特的文道观、儒释观、情趣观,探究其理学家身份背后独特的文人特质。分析结果表明:林希逸作为艾轩学派的第四代传人,一方面继承了先师们的理学思想,另一方面又超越了理学学派的正统立场对学派思想进行了变通和改造。  相似文献   

18.
刘燕 《中小学电教》2011,(1):123-123
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学相长"的前提。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亲其师"说的是学生能够尊敬和信任老师,"信其道"则说的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跟随老师学习知识;而作为老师则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省,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9.
"言""象""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在朱熹之前的先秦诸子著作里关于“文”和“道”的论述,有着各说其是的不同解释和认识,对后代的文学理论造成了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刘勰把“文”与“道”看作为“道”是文之根源,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都根源于“道”;唐代韩柳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欧阳修及苏轼继承了韩柳文以贯道的思想,周敦颐倡导“文以载道”之说,逐渐打破了文与道的平衡,体现出理学家重道轻文、轻文而不废文的思想。至朱熹,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从自己主张的理气观入手,提出了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文道观,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文”与“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思想,本文就朱熹及之前关于“文”和“道”的论述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