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理论因立足于反映遭受过殖民压迫的弱小国家的民族观念和文化价值而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支撑,探讨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所体现出的白人"文化霸权"影响下黑人文化价值观的转变、自我身份的迷失等悲剧现象;同时表达对冲击下部分坚守民族文化的黑人形象的肯定。  相似文献   

2.
王玮 《考试周刊》2010,(45):17-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描述了一个倍受欺凌的黑人女孩的悲剧故事,反映了以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惑。通过对该小说深刻内涵的研究,本文从其象征意义出发,分析"最蓝的眼睛"所揭示的白人主流文化强势影响下扭曲的黑人心灵这一主题,同时揭示了一个真理,即只有美国黑人尊重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观,才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天堂》中鲁比镇老一代与年轻一代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困惑和不同态度,揭示作者莫里森对继承与发展黑人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黑人既要接受白人社会的发展和白人文化,又不能抛弃黑人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打破隔绝,以开放的心态面对社会,继承和发展黑人民族文化,黑人民族才能建立天堂,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4.
《所罗门之歌》主要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寻根经历,弘扬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黑人民族文化,提出了正在失落的黑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是黑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魄之思想。文章主要解析作品中蕴含的黑人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寻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托妮·莫里森于2012年发表又一力作《家》,其中蕴含大量独具黑人特色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从黑人群体对基督教的虔信、独特的超自然认知方式以及黑人姓名所蕴含的文化等三方面来展现黑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而彰显了瑰丽的黑人传统文化魅力以及民族价值观与民族智慧。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提出的"妇女主义"思想,对黑人妇女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日常家用》是体现她的妇女主义思想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其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迪伊通过其自身努力实现自我,在其寻根过程中表现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肤浅理解,在这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作者沃克追求完整的自我与和谐统一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黑人性"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黑非洲的知识精英倡导的一场文化运动,它以19世纪末的黑人文化复兴运动为思想基础,以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文艺复兴"为直接前导,由桑戈尔、莱昂.达马和艾梅.塞泽尔倡导推动,旨在恢复黑人价值,唤起非洲殖民地社会民众对于黑人文化个性、文化归属的自尊、自信和认同。运动成为当时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面精神旗帜,一大批诗人、作家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桑戈尔不仅是"黑人性"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代表性诗人,他的诗作扎根非洲黑人文化传统,赞颂黑人传统精神的价值,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了"黑人性"文学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民族感的少数民族文化女权主义者, 托妮*莫里森在其小说中探索了黑人妇女解放的问题.她主张黑人妇女要挣脱主流文化审美观与价值观的桎梏,弘扬黑人妇女的传统美德,建构黑人妇女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在不脱离黑人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妇女的解放.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10.
黑人文艺复兴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人文艺复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黑人文化"首府"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为中心,由黑人知识分子和文学艺术精英们所发动的一场旨在通过艺术作品弘扬黑人传统文化、提高黑人民族自尊心、争取黑白融合的文化运动.黑人文艺复兴使美国黑人变成一个对美国文学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少数民族,树立了新黑人形象,极大地提高了黑人的社会自我意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黑人成为世界大舞台上的一成员,极大地拓展了国际间的文化与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结构形式上分析和探讨了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的侵略以及对黑人所造成的伤害。同时,呼唤黑人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The rise of post industrial urban centers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s created a distinctive Urban Youth Culture (UYC) with roots in Black history and social activism. In the discourse on education and Black youth, UYC is rarely seen as a positive force promo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 esteem. Drawing on the voices of Black urban youth in an all-male high school mentoring program, this article offers an affirming view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pragmatism of UYC to a group of young men at an East Coast high school.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young men related to and relied on UYC to help them negotiate school and establish positive academic and social identities for themselves.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a large body of research examining the discipline experiences of Black males (Lewis et al. in Souls: A Critical Journey of Black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2009; Skiba et al. in The Urban Review, 34, 317–348, 2002); however,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types of behavioral infractions Black female students exhibit and the discipline sanctions imposed for Black girls for such infractions. As a resul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type of discipline infractions exhibited by Black female students enrolled 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nd to explore whether the pattern of discipline infractions and sanctions imposed for Black girls disproportionately differs from all female students, but more specifically White and Hispanic females. Results suggest that Black girls are overrepresented in exclusionary discipline practices and Black girls reason for discipline referrals differs significantly from White and Hispanic girls.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urban educational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14.
东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既包含有客家文化要质,又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具有东江特定区域性文化特色。特定地缘因素、人缘因素和文化传统多元化因素,规约着东江文化的来源与流变;开放性、兼容性和创新性三者融为一体,构成东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研究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华裔美国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他们在中美两个世界中对自我的认同经历了从固守中国到接受美国、到拥抱世界的过程。这种动态的思维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与自我认同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摘要]师陀的《果园城记》和张承志的《黑骏马》在文本结构上均含有“离开——归来——再离开”的“归乡”模式,但二者精神归乡之旅的结局却大相径庭。一个是写“乡土的矛盾与反抗”,另一个则是“深沉的眷恋与皈依”。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二者对时空关系错位下对故乡的态度及两位作者与传统文化的位置关系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内涵的研究,或突出网络的技术变革和特点,或强调文化的属性转型和特性。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冯天瑜等人提出的文化四层次说,从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四个层次对网络文化内涵进行思索,力图从新的视角对网络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解读,助力人们更好地驾驭网络。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变迁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文化之所以成为“软实力”,是全球化信息时代文化变迁的必然体现。在全球化信息时代的综合背景之下,我们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理解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城文化的生长和地城的历史变迁与地城内人民的智慧创作紧密联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郧阳文化,正是该地域的人类主体改造、适用、利用自然界实体而形成的具有稳定形态和独立品质的创造物.郧阳文化从其孕育、成长到展现,爆发出顽强的生长力,凝练出诸多典型形态,轨迹清晰.  相似文献   

20.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是各地彝族人民的精神依托,也是祖国文化遗产之一部分。在广西,彝族人口不多,居住也比较分散,但毕摩文化的影响仍然相当深远,不仅彝族同胞信奉自己祖先创建,并世代传吟毕摩经,而且彝族住地周围的壮、汉、苗、瑶、仡佬等各族人民,也对毕摩文化怀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和尊从的态度。毕摩文化牵动着岭南西路彝区民俗民风,促成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激励着彝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舞世代彝族人民战胜强敌和自然灾害。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广西彝区,毕摩文化亦呈现淡化和消失的趋势。抢救和保护广西彝族毕摩文化,同样是彝区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彝族同胞,都应该以这一抢救和保护工作为已任,认真抓好这项工程的实施。具体说,一要注意保护毕摩文化的形成条件和生态环境;二要注意培养毕摩的后继人;三要加强发掘、整理和研究,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四要与旅游事业联系起来,促进经济生产和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