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长白山区不同海拔森林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和土壤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50~815 m低海拔湿地含量较高,在847~1 280 m高海拔湿地含量较低,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海拔550 m的湿地含量最高;土壤全磷含量呈波动变化,海拔1 280 m含量最高.各海拔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以0~5 cm土层积累较多,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C/N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海拔815 m处比值最高.C/P、N/P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波动变化,C/P比值在815 m海拔处最高,N/P比值在550 m海拔处最高,各海拔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空间变异均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与土壤C、N、N/P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盐度与C/P、N/P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与C、N、P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海拔和土壤盐度是影响长白山森林湿地土壤C、N、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水稻种植地(水田)和玉米种植地(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以及不种植作物的荒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最低;旱地土壤的全氮含量最低;(2)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C/N、C/P、N/P均最高,且与荒地、旱地土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全磷随着有机碳和全氮的增加而降低;C/N随着全磷的增加而降低,N/P随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对叶尔羌河流域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垂直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剖面分布上不同地貌棉田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呈下降趋势,冲积扇、扇缘、冲积平原不同土层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规律为0~20 cm20~40 cm40~60 cm;(2)叶尔羌河流域棉田土壤中C/N为4.39~16.12,C/N在0~20 cm土层最高,在40~60 cm的土层最低,冲积扇、冲积平原不同土层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扇缘不同土层C/N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4.
马鹏  李志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111-115,118
对伊犁河谷新垦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明显不同,都是未开垦荒地最大,杨树林地、树上干杏林地次之,油葵地(耕地)最小,撂荒地因弃耕比油葵地稍大;土壤全磷则是树上干杏林地最大,油葵地最小。新垦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随着深度变大含量都有所减小,表现出的表聚的特征,并且有机质与全氮含量随深度增加差异也逐渐减小。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含量相关性较好,尤其是有机质与全氮具有更高的相关度。为了防止土地肥力逐渐退化,研究区应提倡以林草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并且在耕作中适量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土氮素分布情况的影响,在延边地区水稻田选取7个典型地块,分0~10 cm和10~2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有效氮、全氮、无机氮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氮素随层次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不同施肥方式对0~10 cm水解氮、全氮、有机氮含量有显著或以上水平影响。施肥方式对10~20 cm土层中全氮含量有显著性影响。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积累。施有机肥有利于全氮、有机氮的积累;土壤氮素以有机氮为主;就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而言,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氮、非酸解氮对有效氮的影响较为显著,氨基酸态氮与有效氮呈很小负相关。氨基酸态氮是通过其他组分间接影响有效氮。就通径分析总体效应而言,非酸解氮对有效氮影响最大。促进非酸解氮、酸解未知氮的转化,增加有效氮积累是合理施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沙地云杉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三种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3种林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硝态氮、树脂磷总磷及全钾含量季节性动态特征.为沙地云杉土壤养分季节动态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对对照、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5种处理样地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施加后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碳和磷含量,其中碳分别增加了6.89%,8.44%,11.41%和5.41%;磷分别增加了4.59%,9.17%,7.34%和11.01%;对氮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变化。不同粒级间的对比表明,全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显著增加(P0.05),C/N随粒级增大而增加,C/P、N/P随粒级的增加而减小。从不同废弃物施加条件下与不同粒级团聚体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来看,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施加均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养分含量,粒级对团聚体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紫色土小流域土壤的可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调查和测试了紫色土丘陵区3个典型小流域内林地、园地和旱耕地的表层土壤(0-20 cm)的理化性质,并利用EPIC公式计算了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样地表层土壤(0-20 cm)可蚀性K值大小顺序依次是:SP4〉SP7〉SP5〉SP2〉SP6〉SP3〉SP1;除全磷与K值相关性较小外,K值与其他影响因子达到了显著(极显著)相关;K值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有机碳〉砂粒〉粉粒=黏粒〉全氮〉全磷。因此,提高有机碳含量,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加团聚度,是增加紫色土抗蚀性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北川驴蹄草的生长环境,采用环境调查法及土壤样品分析方法对其根系土壤的养分含量进行研究分析,利用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对其进行等级划分,以更好掌握新物种驴蹄草生长所需土壤养分含量,更合理保护其生长环境.结果表明:片口自然保护区驴蹄草根系土壤的全氮含量属一级(>2),速效氮含量属于四级(6080);全磷含量属二级(0.880);全磷含量属二级(0.81),速效磷为三级(101),速效磷为三级(1020);全钾含量为二级(2020);全钾含量为二级(2025),速效钾含量为一级(>200).钾元素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氮元素,最后是磷元素,其中钾元素的含量和积累是氮元素的4倍,是磷元素的20倍.充足的土壤含水量,丰富的钾元素含量这种生境下,能够促进驴蹄草植株生长旺盛,成丛分布.  相似文献   

10.
钼肥浸种对鲜食油菜生长、Vc含量及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钼酸铵浸种对鲜食油菜生长、Vc含量及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钼酸铵溶液浸种均能提高油菜整个营养生长阶段的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Vc含量和全氮含量。其中钼酸铵质量浓度为0.5-1.5g/L范围内,油菜鲜重、干重、叶绿素含理、Vc含量和全氮含量随钼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尤其以钼酸铵质量浓度为1.0-1.5g/L溶液浸种效果较好,与对照相比,油菜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Vc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16.86%-40.36%,10.00%-24.76%;23.09%-42.89%,11.82%-32.82%,10.60%-18.24%。显著性检验分析表明,质量浓度为1.0g/L和1.5g/L钼酸铵溶液处理油菜种子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质量浓度为2.0g/L钼酸铵溶液处理油菜种子的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Vc含量及全氮含量均低于质量浓度为1.5g/L钼酸铵溶液处理,但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选取三个辽东半岛丘陵区山前冲积平原典型棕壤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比重瓶法、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对其棕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采集土样的土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各发生层厚度差异较大,比重从上至下依次增大;(2)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有机质含量从上至下依次递减,全磷依次递增;(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棕壤中,林地有机质含量最大,果园与菜地有机质含量差异不大;菜地全磷最大,果园与林地差异不显著。这些地区土壤肥力较高,适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2.
根的溢泌物与根际微生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山西长治不同区域分布的松树、柏树、苹果树的根际及耕种 2 0年以上的耕地里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深度采集土壤样品 .采用稀释混合平板法分离培养和活菌计数 ,研究了根际微生物种群与植物根溢泌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松树、柏树根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在不同季节、不同土壤深度差别不显著 .苹果树根际、耕地土壤中微生物无论从种类和数量上 ,均与季节变化、土壤深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博斯腾湖湖滨带绿洲土壤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博斯腾湖湖滨绿洲为研究区,通过野外土壤调查和采样,运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博斯腾湖湖滨绿洲土壤盐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0~10cm、10—30cm与30—50cm土壤表层总盐分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5.35%、37.00%和39.71%呈现中等变异性;对土壤含盐量影响最大的离子是Na++K+、CL^-、SO4^2-;在四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的盐分含量均值最高,而裸地、耕地和林地的盐分含量均值较低,分别为2.74g/kg、2.70g/kg,2.38g/kg和2.63g/kg.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土壤有效磷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显色温度对有效磷含量的影响,参照石灰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在浸提过滤液中加入钼锑抗混合显色剂后,分别将恒温箱温度调至10、15、20、25、30℃,30min后用分光光度计在880nm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其吸光值,然后计算有效磷的含量。结果表明:0~20cm和20~40cm土层的有效磷含量在显色温度为30℃最大,其次是25℃,但两者差异不大;温度为10、15、20℃时有效磷含量较低,并且与25℃和30℃时的测定值差异较大。显色适宜的温度应该为25~30℃。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荒草地、农田、油松林及松栎混交林四种植被的养分效应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不同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的效应不同,农田和松栎混交林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均呈正效应,尤其松栎混交林的作用更显著,其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5.1%、47.8%、35.9%,与之相反,油松林对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的效应基本上是负效应,分别为-9.6%、-21.7%、-28.8%。但是从对全磷和有效磷效应方面看,荒草地和油松林具有较强的磷素积累能力,松栎混交林、农田都是耗磷型植被,不利于土壤磷素的积累和提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吸纳德国古典哲学总体观念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总体范畴体系(由系统到总体)和总体观,它们对深化发展辩证的总体自然观(形成总体物质自组织原理),发现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价值。列宁在历史新时期对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重大发展都离不开总体方法论的深化发展,这一总体观与时俱进,在全面概括宇航时代,信息高技术的最新成果中为全球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现代辩证法的信息网络化创新确立了时代科学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对内江市大干园、塔山公园、大洲广场、人民公园0-20cm土层中的Cu、有机质和pH值进行研究,以农耕地为对照,结果表明:(1)土壤中Cu含量塔山公园显著低于人民公园,各公园绿地与农耕地差异不显著,各公园绿地土壤Cu为国家一级标准;(2)不同坡位Cu含量总体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3)各绿地土壤pH值为7.4~8.33,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4)公园绿地土壤中Cu含量与有机质、pH值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莆田华亭、常太、西天尾三地果园土壤营养状况的实验测定和分析评价,初步掌握了三大名果龙眼、枇杷、荔枝生长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果表明:莆田果园土壤普遍偏酸,有机质不足;普遍严重缺氮(N)、磷(P)、钾(K),且氮、磷、钾比例失调;硼(B)、镁(Mg)、铜(Cu)、锌(Zn)元素缺乏;龙眼园和荔枝园钙(Ca)含量不足。根据实验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改良建议,为莆田果园绿色果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理论依据,为果农、有关决策管理部门及科研机构提供了莆田果园土壤肥力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土地类型之间的转移矩阵和农地利用变化强度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研究了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受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影响,上饶县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性明显。区内不同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集中性程度高低不同。(2)上饶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由于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单位土地面积的收益差距明显增大,导致农业内部耕地、园地、林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由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衣用地,使得衣用地尤其是耕地(水田)面积不断减少,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3)上饶县衣地利用变化的波动性。衣地利用变化总的来说是迅速的,但在不同的阶段其变化强度也是不同的,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这主要是受到区内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据此,作者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