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6月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高中语文第三册(必修本),将原第三册第五单元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现版的第14课《漫话清高》一文,作者系北大教授金开诚先生,文章试图以“漫话”的方式让人了解“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本来提出这个话题以及作者的命意是相当有价值的,但在仔细研读文章后却令人大为失望,文章对“清高”的文化底蕴、价值评判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等问题的分析表述颇有不当,有贬低古代隐士精神价值之嫌,且听笔者依作者思路一一道来:文章先说“清高…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漫话清高》一文中,金开诚先生这样解释“清高”的含义:“清”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因此金先生认为,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它与富贵无缘,并且清高者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金先生举了许多历史上有名的清高者,除了许由之外,其他人都可以说是文人,因此我觉得清高与文人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彭光品 《学语文》2007,(2):23-23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所选的《漫话清高》一文,系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金开诚教授撰写的一篇随笔。在这篇文章里,金先生以“漫话”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清高”一词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列举了十数位历史人物,引用近十处诗文,材料丰富,体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然而白璧微瑕,有些列举和引证不规范或不确切。笔者不揣冒昧,对其中五处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金开诚的《漫话清高》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第三册,其中一段从词语到标点都有值得推调敲的地方。这段字是(序号为笔所加):  相似文献   

5.
【课标·教材·学情】 “课程标准”在“阅读和鉴赏”中有这样的目标表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漫话清高》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中外说理性散文”,要着重品味这些散文中的情趣和理趣。  相似文献   

6.
人教社最新版(2004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入的《漫话清高》一文,是一篇反思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随笔。文章在写法上以事析理,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娓娓而谈又环环相扣;文风质朴,语言简洁、自然,平白如话。从文章的表达形式上看,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但作为一篇思想性极强的说  相似文献   

7.
赵国强 《文教资料》2005,(33):108-10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编了金开诚先生的散文《漫话清高》。清高,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较为独特的概念。金先生以通俗活泼的语言,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阐述了清高的内涵和古人评判清高者的标准,分析了历史发展中清高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文章穿越古今,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文笔质朴而洒脱,很多见解有独到之处。特别是作者提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也应保留一点清高的观点,更是发人深省。从教学角度看,这类说理性散文情理复杂而深刻,阅读时首要问题是理清作者的观点。只是,我在拜读《漫话清高》时,总觉得金先生的思考广则广矣,深则…  相似文献   

8.
一、第30页《近体诗六首》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背诵这八首诗”。这显然是编者的一个疏漏。应将“八”改为“六”。二、第72页《漫话清高》一文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其中“魏徵”的“徵”宇中间少了一横,应为“徵”。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三册1981年版,第五册1987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注均:“孔雀东南飞,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徘徊,犹疑不决。汉人诗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有这个意思。用这两句诗引起下边的故事,古代民歌常用这种写法。”高中第三册2000年版仅改“犹疑不决”为“流连往复”,改“汉人诗”为“汉代诗”,实同。此注谓两句“比喻”夫妇离别;又  相似文献   

10.
先看三个句子: 例一可是孟浩然却因与故人喝酒喝得高兴,竟至失约,还说“业已饮,何恤他!”(人教版高三册《漫话清高》)  相似文献   

11.
说明:本文所提到的课文和注解,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课《语文》课本,其中第一册为2000年3月第2版,第二册为2000年11月第2版,第三册为2000年12月第2版,第四册为2001年10月第2版,行文时不再重注。但若同时出现于更新的版本,当另外加注。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只有个人才能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而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首先当然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反驳,破除由书本中心而造成的思维定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反问。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漫话清高》,文章认为“清高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  相似文献   

13.
小语第三册归类识字(二)的第一课,有一个生字“插”,学生常易写错。我为此翻阅了三种参考书,发现三种不同的写法。第一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著的(1995年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详见第64页倒数13行)。第二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著的(1994年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教案系列丛书语文第三册教案》(详见第50页倒数第五行)。第三种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朱典、辛夷编著(1979年版)的《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详见第80页第二行)。为了便于对照,我把三种资料中有关“插”字右  相似文献   

14.
初中几何第三册中的一处错误赤峰市元宝山古山镇中学尹德新喀喇沁旗西桥乡中学高信现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几何》第三册(1994年10月第1版)第189页“想一想”中提出问题的结论是错误的。想一想问题是:如图,如果的周长为20πcm,A、B的...  相似文献   

15.
陈惠定 《现代语文》2002,(10):20-21
高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12月第二版,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三册《近代诗八首》中关于《登高》的“艰难苦恨繁霜鬓”分析理解,《教学用书》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有两处值得讨论:一是在分析“艰难苦恨繁霜鬓”时,将“艰难”“苦恨”并列看待,在“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处  相似文献   

16.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选录了张家兴的《可敬又可怜的“小蚂蚁”》一文,课文注释说该文“选自《中华百年中学生作文精品读本》第三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但细读全文.发觉该文不仅不是精品佳构,相反倒是一篇地地道道的失败之作。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课本中,《凡卡》的第1段第3句描述凡卡准备文具给爷爷写信的细节,文字夹注音如下:“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guì)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xiù)的钢笔,摩(mā)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一册第22课;语文出版社1997年10月版五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试用课本《语文》第十册第7课基本相同)由于其中的“摩(mā)”在“人教版”中被列入所在第十一册“要求学会”的“100个字”中,因而众多教辅用书也竞相针…  相似文献   

18.
全国技工学校教材《政治》第三版第三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及其修养”一章中涉及到道德选择与道德责任的问题,并专门列为一  相似文献   

19.
陋室铭(刘禹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初中第三册81年版、87年版,第四册94年版,第二册2000年版、2001年版注钧:“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这里是‘只’的意思。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此注视“馨”陈述“吾德”,误。上文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比,“名”就“山”为言,“灵”就“水”为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按照作者思路教学,教者轻松,学者愉悦,一石二鸟,低耗高效。《漫话清高》也适合这种导学方式。"穿衣服抓领,戴帽子抓顶。"教学《漫话清高》,扑面而来的问题就是何谓"清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