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2 毫秒
1.
听课,是我们每个音乐教师经常参与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我们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契机。然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注意力都聚焦到上课的老师身上,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率、体验感,去关注师生在课堂这个动态过程中是如何共生共长的。这样的听课,既不利于我们理性地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也不利于真正实现“取他山之石”的目的。笔者认为,听课,不妨从三个“关注”着手,即: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艺、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关注师生互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听课,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经常参与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我们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契机。然而,我们在平常的听课中总是习惯性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上课教师身上,而很少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率、体验感,很少去关注师生在课堂这个动态过程中如何共生共长,很少去关注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这样听课,既不利于我们理性地分析各种教育现象,也不利于真正实现“采他山之石”的目的。那么,听课究竟应关注什么呢?一、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  相似文献   

3.
平时我们听课,往往抱着“听听教师讲的怎么样”的目的去听。听课中,我们也往往只注意教师都教了些什么?怎样教的?教的效果如何?评课的时候,也是只评价教师讲的怎么样而很少顾及学生的学成方式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评价中,也应体现这样的思想。过去听课时,我们习惯于坐在学生的背后,与执教者面对面地观摩。这样听课对评价“教”与“学”容易出现一些缺失:一是更注重对上课教师的评价,执教者关注的也是自己的“表演”是否成功;二是听课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三是不利于评价学生,听课者不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新课改中尝试换个位置来听课,听课者从与教师的面对面改变成与学生的面对面。选一个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适当位置(可坐在靠墙边第一排学生坐位前…  相似文献   

5.
漫谈课堂语言河南省周口市教育局教研室杨佩琴为了掌握教研中第一手资料.我们教研室的同志经常去学校听课,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不重视课堂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课堂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不管教材如何改进,教法如何变革,...  相似文献   

6.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认真研究课堂。而听课,则是研究课堂的重要渠道,也是语文教师以及研究人员极为平凡的日常工作之一。 但是.不会听课不善听课者却不乏其人:不少听课人总是以挑剔苛刻的眼光审视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细节,以发现授课教师的错误为听课最大的收获;也有人以猎奇的心理要求每一堂课都有“戏”可看、每一教学环节都匠心独具…… 自然.客观公允地研究课堂中诸多现象者亦大有人在——本期编发的两位教研员的一组“听课笔记”.就可以作为课堂研究的较好案例。 这两则“听课笔记”,前者侧重比较三个教学案例的共性个性、优点不足,后者侧重解剖一个课例的各个环节。听课人对于课堂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有不少得当的评析。当然,我们未必完全认同两位听课人在“听课笔记”中的一切观点。 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组“听课笔记”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课堂研究的两条重要思路——一是横向比较.一是纵向分析。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升课堂”是“课例研讨”栏目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宗旨。如何研究课堂也不仅是教研人员的专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既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一线教师认真准备一堂堂课,认真上好一堂堂课,认真反思研究一堂堂课。 从一节课研究语文,从一份作业研究语文,从一次测试研究语文.从一个活动研究语文……“课例研讨”提倡的就是以上种种立足实际、服务实际的“田野”式研究。[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汤青 《现代教学》2007,(1):56-58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注重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在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应关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听课时应注重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通过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了解教师教学理念的变化。另外,听课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们要边听课边思考:如果这节课由我来上,应该怎样处理教材?哪些环节的处理可能会更好?  相似文献   

8.
郭佼 《辅导员》2009,(10):6-6
总有同学反映“上课最没劲”。我们也常碰到过这样的情形,同学们听课听得昏昏欲睡,只有老师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讲得卖力。为什么会这样呢?虽然不能单方面地去责怪教师,但这的确与教师讲课的“乏味”密切相连。很大程度上,学生听课的“没劲”是由课堂的“乏味”引起的。那么,怎样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在课堂上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呢?让我们去看一下别开生面的快乐课堂——  相似文献   

9.
听课的艺术     
听课与被人听课对于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专业上的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授课方式仅靠言传是不够的,我们每个人势必在课堂上创造自己的风格,观摩其他教师的风格往往是一种颇有启发和稗益的经历,即使是对老教师来说也是如此。然而,许多英语教师对于被人听课感到局促不安。听课的人如是新手或是对英语教学有兴趣的人或是在考虑是否上此学校的学生,我们就会从容一些,但来听课的人如果是上级,教授或主任或督学,牵涉到评价问题时,我们中很少有人对  相似文献   

10.
听课评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没有听两节课,我就认为今天在学校里什么事也没有做。”笔者以为,课堂上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经过听课者细致的观察,听课后有意识地思考、总结,就可以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其实听课也是一种创造。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堂是每个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地方。正因为熟悉就容易对某些教学现象熟视无睹,就缺乏对课堂的用心体察。许多教师经常听课,但却获益不大,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能够理性的分析课堂教学的内涵,采用“拿来主义”,就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处理自己课堂问题时游刃有余,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听课呢?也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别人的课堂呢,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细细反思教育教学的某些习惯行为,不难发现有些做法有悖于新课改倡导下的新理念。教师听课就是这样的例子。多数教师在听课和评课时所关注的大都是教师怎么讲,很少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听课教师往往一字排开,坐在教室最后边,目不转睛地盯着讲课教师,对学生具体的练习和活动只从背后看个皮毛,听个大体,对学生的面部表情反应和行为的变化更是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3.
听课很重要,只有听懂了,才能记得牢。过去我在上课时,忙于记笔记,很少去思考老师讲的内容,因此,课堂上的东西不能在课堂上消化,即使把完整的笔记拿回家去看,有时,有的问题自己也看不  相似文献   

14.
<正>在日常的语文课堂听课过程中,我们常见的是教师围绕课文浅尝辄止地提问,学生浅尝辄止地回答,偶有拓展,也大多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一切都是置于"可控"、"预料"之中。可以理解这些语文教师,因为一旦课堂"失控",就可能被人认为是一节不成功的语文课,受到质疑的不仅仅是学生学的水平,更是教师教的水平。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求"稳定",一心一意促"和谐"。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所以很少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在课堂评价中 ,也应体现这样的教育思想。过去听课时 ,我们习惯于坐在学生的背后 ,与执教者面对面地观摩。这样听课对评价“教”与“学”会有一些缺陷 :一是更注重对上课教师的评价 ,执教者关注的也是自己的“表演”是否成功 ;二是听课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 ;三是不利于评价学生 ,听课者不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  基于以上原因 ,我建议 :尝试换个位置来听课 ,听课者从与教师的面对面改变成与学生的面对面。  改变听课者的位置 ,选一个能与学生面对面 (或侧面 )交…  相似文献   

16.
听课活动是开展教研活动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也是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上课,还要学会如何听课。在当前的听课活动中,许多教师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既不主动参与文本研读,也不主动置身课堂情境,仅仅把自己当作观众或旁观者,这样的听课显然是低效的。究竟如何有效地进行听课呢?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听课“四问”,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课后很少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语文,因此在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的已属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究其原因,是学生觉得上不上语文课都差不多,考试照考不误。事实上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那么如何尽可能地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得到知识与成长,正因如此,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构建以学生如何学习和发展为主的课堂,相应的,听课时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不是教师的课堂设计。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提出如何更有效关注听课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教学路径,以便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一夜春风,吹进广大教师的心田。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由开始的不适应,到逐步适应,再到理解。从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发生着质的变化。但是每次听课之后,都会发现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存在诸多误区,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并不是太理想。究其原因,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能过多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要向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事先在教学设计中已考虑周全,至于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则很少考虑。对比课改前后的教学设计,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20.
郝敬德 《成才之路》2010,(10):34-35
到九年级的数学课堂去听课,我们经常看到学生远不如七八年级时那样活泼好动,小组活动不如以前那样热烈而张扬,而是沉闷且封闭。即使有些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也不积极主动地举手发言,好像从前课堂上的快乐已不再属于自己。想一想当年的我们,不难理解毕业班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时刻伴随着他们的是压力与责任。这种不和谐的现状。理应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