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基本内容的"四德"建设,其之于今天,更加凸显基础性、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重要作用。具有悠久历史的客家古邑家训,其教化理论和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伦理宝库里的智慧精华,其要旨在于训以育人、养德、治家、担当,是当今实施"四德"建设古为今用和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客家古邑家训内涵"四德"的传承及其生活实践采用了奖惩结合、情法并用、寓家于族、祀学合一、榜样示范等多途径和多形式的草根教育和传播方式,讲好了客家家庭家族的人物故事,形成了一套独具民系特色而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体系。其教化之道,无论对当下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构建,抑或是个人美德、职业道德的修成,都具有独到和特殊的教育作用,可以示范。  相似文献   

2.
源远流长的古代家风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瑰宝,在历史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与儒家文化的"修齐治平"思想紧密联系。家风家训经历了产生、发展、成熟、繁荣、衰落的历史阶段,但它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不能因其式微而被忽略。在构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当代,我们应挖掘和探索家风家训的内容和形式,使之成为社会教育的有效补充,共同成为铸造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江苏优秀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家训文化在区域上的特殊显现,中华优秀家训文化寓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之中。基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内在的特质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需着重挖掘江苏优秀家训文化的理论贡献和时代价值。寓中华优秀家训文化于江苏优秀家训文化之中,发挥区域优秀家训文化的"榜样"力量,形成"齐家治国"的磁效应。  相似文献   

4.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文化的核心。陆游是家训诗史上产量最多、最具研究代表性的诗人,其诗作蕴含的文化、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内涵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依然具有应用价值。本文从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保护传承、资源推动和新媒体传播等五个方面,探讨传承陆游诗作蕴含的家训文化的途径,使其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5.
正一如果说"唐诗之路"是一个地理概念的话,那么,浙江绍兴境内运河古纤道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如果说诗人们的审美联想是基于浙东山态水容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的话,那么,古纤道的铺垫和媒介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说及古纤道,就不得不感谢运河一代又一代的开凿者们。  相似文献   

6.
近三十年来,由于史前考古学的发展以及史学研究方法和理论、思路的创新,使得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呈现出学术流派纷呈、研究成果兴盛之貌,然"释古"大业仍任重道远。本文旨在剖析"释古"思想来源、检讨"释古"与"疑古"之争、阐述"释古"的功绩和困惑之基础上,对近代中国上古史研究的学术走向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阅读方式带来便捷信息获取和舒适阅读体验的同时,一些不良阅读倾向和潮流也开始出现。中国传统家训中蕴含众多读书思想和学说,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参考。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优秀代表,其中深度阐释了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蒙以养正、尽早阅读""勤勉读书、会当有业""阅读经典、仁义为节""身体力行、以身示教"等读书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它们的绳绳相继南宋以后,20%的家训名篇出自浙江,这些家训的撰写者都是名臣硕儒。很多家训文献都是专门写下来用于训诫家族子弟的传承性文书,因此,内容比较系统,主要围绕修身、治家、处世、教子等几个大的方面,条分缕析,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9.
《易经》泰卦■的"内阳而外阴"和否卦■的"内阴而外阳"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结构之道,复卦■的"反复其道"是源自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的圆运动之道。复卦既显示了太阳系"内阳而外阴"的结构之道,又彰显了太阳系一个中心和多个层次"以一控多"的系统论。乾卦的"元亨利贞"是源自太阳乾元之体的本质特征。太阳是太阳系之天体的中心和核心,就是《周易》的"天地之心"。太阳"日新之谓盛德",德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乃"生生之谓易",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太阳生生不息的演变过程。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创生天地万物之根源,根源就是道,根源就是心,所以太阳就是天道,天心就是道心,朱子的"天地以生物为心"是对太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10.
传统家训文化在德育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挖掘和继承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尤其是其中关于"修身"和"齐家"两方面的德育思想资源,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改善社会风气,更有利于深化家庭德育规律认识,创新新时代德育理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1.
《老子》第十七章中,宣扬的为政治世之道是"太初"之道。而"太初"之道又可为四个层次,分别是道治天下、德治天下、刑治天下和暴治天下。准确理解"太初"的政治理想,对研究老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春秋时代的老子是我国最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和观点主要集中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他用"道"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运动变化的规律。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虚无的。"道"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孕育万物。"反着,道之动。"在老子的思想里,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一分为二的,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这种物极必反的微明之理,正是提升个人品质、治理国家的最好修为。"无为"即是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与家庭美德的国家,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家风家训,河南家风家训的弘扬对于现代家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提升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引领家庭社会正确价值导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就河南家风家训的历史脉络和价值内涵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在刘勰的文学思想之言说中可赋予全新的含义:道可以被言说,但必须以非同寻常的言说方式。故刘勰意义上的"道可道,非常道"可转换为"道可道,如何道":前一个"道"系指刘勰文学思想之本原(源),即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后两个"道"则指刘勰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刘勰以自然喻道,以梦释儒,以体示佛,其对"道"的非常之"道"给予当下文学思想之言说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竞争升级、压力升级、欲望升级,在高温高压的现实"八卦炉"中,处于风暴旋涡中心的企业家当如何自处?是被风暴裹挟迷失心性,还是安若山脉,承载社会责任? 著名资深财经媒体人、金融战略预测专家张庭宾,历时20年,参禅学佛,用一颗敬佛、爱佛、信佛之心,不断参透浮生乱象.他把佛教比做这世间最伟大的企业,将市场经济比做高温高压的"八卦炉",把经历苦难当作入世修行,参悟出了一条企业道与菩萨道浑然一体的公司卓越长青之"道".  相似文献   

16.
竞争升级、压力升级、欲望升级,在高温高压的现实"八卦炉"中,处于风暴旋涡中心的企业家当如何自处?是被风暴裹挟迷失心性,还是安若山脉,承载社会责任? 著名资深财经媒体人、金融战略预测专家张庭宾,历时20年,参禅学佛,用一颗敬佛、爱佛、信佛之心,不断参透浮生乱象.他把佛教比做这世间最伟大的企业,将市场经济比做高温高压的"八卦炉",把经历苦难当作入世修行,参悟出了一条企业道与菩萨道浑然一体的公司卓越长青之"道".  相似文献   

17.
陈玲玲 《文化学刊》2015,(1):174-177
庄禅都是在自然的方式中求道,以本来面目对待自己、对待万物,以淡泊宁静之心入自然空灵之境,对人生采取超脱的审美态度,主张回到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体会自然的生意和生命的情趣,在大自然中去参禅悟道。庄禅的自然之心深得后世文人诗心,无论陶渊明还是王维,无论李白还是苏轼,无不崇尚古淡天真,以自然之境为美。  相似文献   

18.
明卫红 《文化学刊》2023,(10):145-148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原生家庭,家风家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员。一般说来,原生家庭家风正、家教好,家庭成员可以相对更健康地成长和成才。伴随着社会发展、物质繁荣和科技进步,部分家庭忽视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例如婚恋、对子女的教育以及赡养老人等方面。笔者从家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容及方式两方面,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如何协同育人做了粗浅的分析,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家训文化建设,更期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2013年11月22日,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举办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研讨会,来自外交部、文化部、清华大学、传媒大学等机关院校的学者参加会议。谈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清华大学张利华教授认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谐,此外还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和公平。和谐,就是合理、妥当、恰到好处。"一阴一阳之谓道",国家、社会以及人体的身心健康都是如此。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秉持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