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通过论述古代审美关系与和谐美向现代审美关系与崇高美的转换过程,揭示了“和谐”与“崇高”这对不同审美范畴各自的历史内涵及其联系,进而指出中国近百年来美学发展的进程,“仍然是一段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复杂交织的历史”;而中国现代美学要摆脱这种由于交织而经常使自己“处于停滞徘徊的困境”,就“应当在美学范畴体系上更新和发展崇高”,“从而完成和谐与崇高的转换,完成推动中国美学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韵”是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具有非常丰富的审美心理内涵和艺术内涵,富有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生命精神,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的生命情调、审美对象的生命意蕴及艺术表现的生命韵律和意趣。  相似文献   

3.
赋予美与善以不同的内涵,将二者作为具有对应关系的审美范畴引入艺术领域,进而发展成“尽善尽美”亦即“美善合一”的审美理想,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的卓越历史贡献。作为支配中国古代艺术殿堂两千五百年的审美观,‘美善合一”固然有其优长和缺陷,但这种观念既经提出,便很快被孔门信徒奉为圭臬,不断发扬光大,最终确立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不二法门,其中奥妙,大有重新认识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兴”作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独特范畴,之所以会引起历代诗人诗论家的深情关注,是因为它积贮着深邃的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和鲜明的诗学内蕴。前者的文化内核是对“同”的庄严追求与热烈共享,它既与原始先民们强烈的生命意识密不可分,又表现出“天人合一”的集体心理体验;后者则呈现出极具民族魅力的审美思维范式,主要折射为直觉思维、心物交融和兴在象外的审美追求,它是历代诗人创作的共同的内在范型,与西方的审美思维范式差异显著,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5.
悲剧意识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因此,从先秦始,中国学就与悲剧精神密不可分了,以“悲音为美”成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一个显特征。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的美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老子哲学基本思想和范畴命题入手,论述了老子哲学对中国美学的意义:一、“道”的哲学成就了一种伟大的、形而上的超越思想和传统,并对中国古代美学重意象、重直觉感悟的思维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二、“德”的范畴提出,说明老子“道”的哲学,实际上也是关乎人生论的,这对中国古代以人生意义追求和人生境界实现为主题的美学形成有启示意义。三、“有生于无”论,则提供了一种特殊、有价值的思维方式,即从负面和“无”方面看问题,这对中国古代美学辩证思维方式和许多范畴命题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论美也以人为核心。庄子论道与美、真与美、审美心态等一系列美学理论命题,如“法天贵真”、“自适其适”等,都体现出了时人之生命的热切关注,这也使庄子的关学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我们可以说,“自然”是中国诗学的基始范畴。  相似文献   

9.
人生论美学根植于中国古代美学,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人的生命活动与艺术的生命精神”、“生活与生活的艺术化”、“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美”、“文化理想与艺术—审美境界”。这些方面基本涵盖了审美、艺术、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现代美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为重要的范畴。自南朝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以来,它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美学范畴了。在中国绘画史上,“气”在各个时期的内涵都得以新的阐发和丰富。本文从“气”、“味”丰富的美学内涵入手,通过对“气”、“味”、“韵”等审美范畴的比较、分析,从鉴赏到创作全面论证了清代李鱼单①审美“气味”论之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势”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中国哲学中的气论,为“势”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和诗学智慧。“势”的理论特征为自然。“势”体现了“道进乎技”的思想,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论观念论、技术论、价值论浑然不分,互相渗透的特征,体现出对自然的方法论与审美趣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主张言志缘情,艺术创作重神似,不重形似,追求意象、诗味和意境的创造,讲“超以象外”、“言语道断”、“诗无达诂”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重“味外主旨”、“弦外之音”与“韵外之致”。总之,要求文艺创作要意蕴含蓄,要以少总多、小中见大,要凭借凝炼的形式反映深远厚重的内容,以显示出一种深邃美。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鲜明特色。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曾提出“妙在愈小而大”的美学命题作为对古代绝句诗的审美要求。抽掉其特殊性,作为一个带普遍性的美学命题,它可以说是对上面这个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特色的高度概括。结合中国古典美学的特性,对这一命题的内涵和渊源进行一些剖析,以使其理论化和系统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艺美学体系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论“弱美”——兼谈审美形态学的建构和艺术发展周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弱美”范畴,既可得到人学实例的支持,又能得到艺术史料的印证,且是完善审美形态学的必需。弱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力的贫弱,是形式压倒、遮掩了内容;其实质是体现了审美主体心灵中要求自我实现倾向贫弱乏力,被要求和谐整一倾向所遮掩;依据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进行概括,即气弱韵显。审美形态学应当以壮美、优美、弱美、丑为基本范畴,它们可在同一坐标系中得到阐释,并可大致囊括整个审美对象世界。从沃尔弗林、黑格尔,特别是张彦远和巴赞对艺术发展周期的区划和大量史实中,显然可见四种审美形态的历时流转  相似文献   

14.
"气韵"是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独特的命题。论文从这一美学范畴显示的人类情感深度具有的意境之美切入,探讨"气韵生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内涵和歌曲处理方法,从而总结出"气韵生动"的演唱之意境美,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全宇宙、生命的关注,要求歌唱要蕴含丰富的宇宙感、人生感,还要努力超越自我,灵动于空。  相似文献   

15.
意境,也称之为境界。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学审美范畴,而且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文学审美范畴,几乎是古代众多的文学审美范畴的中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典诗词,意与境合,即作者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人生境界的高度融合,从而形成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或意境。如际籍《咏怀)}中的:“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这里作者着力烘托的是秋夜孤独的心境,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苦闷的意境。又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集中反映了作者渴望从污浊的社会羁绊下获得自由的愿望,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个体生命之我”的发现,是以杨朱、老子、庄子等道家代表人物对中国古代人本主义哲学领域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一个礼崩乐坏、个体生命被任意杀戮的时代,道家学派以恢复个人的“天性”为标准,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为我”、“贵己”、“无为”、“逍遥”,把人的觉醒,以及对个体生命的爱悯和呵护上升到宇宙人生的本体论层面,这在古今中外哲学史上都是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悟真篇》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生命哲学的经典著作,也是探微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窗口。从生命美学思想的维度看,《悟真篇》提出了“返本还源”与“阴阳互用”两大核心美学命题,前者以道家哲学的宇宙论和人体生成论为基础阐释生命超越的符号系统与根本向度,后者以天人感应原理和阴阳学说为视角开展审美判断,描述人体“阴阳互用”的审美现象及所唤起的美感经验。这些论述揭示了古代中国人重视生命、珍爱生命,努力实现个体生命和谐发展的自觉追求,对于当代开展生命美育,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其独特的“散步式美学”方式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游”这一审美范畴作出了富有现代性意义的诠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本文从对“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内涵的探析出发,并结合宗白华的“散步式美学”对于“游”的审美意蕴的发挥,为现代人达到审美的生存寻求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静”美是中国文艺的审美理想境界之一,在儒释道关于“静”之观念影响下,中国文艺中的“静”美乃是一种空寂之美、安宁之美、清幽之美,它与“淡”美关系密切,“静”境的构建与营造某种程度上即是“淡”美的重要体现,一为“冷淡”,即空寂;一为“恬淡”,即宁静。这决定了中国文艺“静”境主要有两种形态:“空寂”之境与“宁静”之境。“空寂”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寒江渔钓”为代表,“宁静”之境的意象主要以“归去来兮”为代表。中国文艺中的“静”境象,无论“空寂”之境还是“宁静”之境,亦无论与之相应的“寒江渔钓”意象还是“归去来兮”意象,皆于静中蕴藏着生命之旋律,充满生命灵动之气,彰显与铺展出一股生命之绵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既离不开一定的哲学,也不能脱离艺术的展,往往要以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所积累的一定经验为前提。从西周末年至春秋孔子之前,史伯、单穆公、伶州鸠、伍举、子产、季札、晏婴等人,考察了“五味”、“五色”、“五声”之美的起源和构成,提出了“和”的观念,并且在明确提出和初步解决美与善这一对美学范畴的同时,提出和探讨了质与文这一对美学范畴的若干问题。其中.史伯所提出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的命题,尽管不是专门谈美的问题,但涉及了美的问题,即对美与“和”的关系发表了重要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