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监督性新闻报道,是对社会上一切有悖法律和道德的行为进行揭示、制约和督促,是报纸传媒的一项本职功能和责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党和法律赋予新闻人的权利。然而,监督新闻往往会引发“侵犯名誉权”、“隐私权”等纠纷,甚至会激发那些失去道德底线还欲遮羞盖丑者的反制,找茬诡辩、甚至抵毁,新闻单位和记者被告上法庭的事也时有发生,这样的风...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博客、网站、BBS、QQ等是网民比较活跃的“空间”。最热的新闻、好的文章、时尚的图片等经常被复制、转载在这些地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现象——网络转帖。而这种现象的盛行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问题。那么网络转帖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呢?网络转帖中有哪些触犯道德底线的现象呢?转帖者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行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5,(20):48-52
新闻业界与学界共同的职业基础是新闻事业,双方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新闻职业共同体。在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新闻学界理应发挥自身开展教育、探究学理的优势,为职业共同体的建设作出贡献,具体表现为:倡导新闻理想,提升新闻人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促进行业自律,敦促新闻活动、新闻报道在合法性的基础上追求道德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厘清职业底线,梳理边缘行为的法律和政策底线;捍卫执业权利,营造新闻传播活动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如何做好新闻业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影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56-157
网络是高效的新闻传播渠道,在当下网络盛行的时代,新闻信息非常丰富,在庞大的新闻链条里,一些虚假新闻也会鱼龙混杂,让读者混淆视听,影响判断.为给受众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空间,让网络真正发挥其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的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大众,这对新闻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好新闻真实关、坚守职业原则和道德底线、成为当前亟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为了提高影响力,增强传播力,常常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新闻公益行动。在进行此类新闻公益行动的时候,应当守牢职业操守、道德底线、法律红线这三关,否则不仅达不到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的目的,反而会损害媒体自身的形象,惹上新闻官司。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正能量"是个新闻报道热词,然而,有些正能量新闻报道并没有达到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弘扬真善美的作用,反而会触碰新闻道德的底线。如何在正能量报道中坚守新闻道德,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5年几乎可以说是以新闻和媒介伦理的强烈关注和争议开端的。以移动互联为主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对新闻伦理道德形成了各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和社交媒体中大量刺激性信息、心灵鸡汤类文字以及标题党正在迅速攫取受众的注意力,严肃、理性的报道颇有"相形见绌"、"黯然失色"之虞;另一方面,传统纸媒的经营困境也成为一部分媒体人放弃新闻理想,调低道德底线的理由。有鉴于此,我们对2014年传媒伦理事件进行梳理(本文未注明年份的表述均为2014  相似文献   

8.
正纵观近年来受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议题是由网络最先设置的。首先,传统媒体是高度体制化的存在,具有严格的把关机制,无论是在新闻的选择还是报道方式和内容上,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表达或反映的舆论也往往获得了体制的认同。虽然近年来已有走向娱乐化趋势,但对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或是挑战传统道德底线的事件会采取预先控制机制加以淡化,甚至忽略,缩小事件影响。其次,传统媒体的新闻来源渠道较网络相对单一,网络中的每一个用户除  相似文献   

9.
较之传统媒体,网络上虚假新闻的传播更缺乏道德约束与法律制裁,造成的恶劣影响也更广、更快,危害更深、更大.如何才能有效遏制虚假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根据这些年的工作实践和对一些网站的跟踪调研,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遏制虚假新闻在网络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隐性采访是为了完成某一种公开采访无法完成的特殊采访方式,由于其特殊性,采访中常涉及法律问题和道德伦理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具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隐性采访的法律界限和伦理原则入手探讨了隐性采访应遵循的守法事项和道德伦理原则,提出作为新闻记者在必须采用隐性采访时,应牢固把握法律和职业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1.
多年来,一些新闻事件、法制事件、道德事件不断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人们从心底呼唤一个诚信友爱高尚的道德环境,这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文明的进步、生活的幸福。在国家广电总局的倡导下,一批道德类新闻故事节目高调登场,通过榜样的力量,让人们看到,苏丹红和马加爵们只不过是改革大潮中泛起的沉渣,有着五千年文明积淀和道德传承的中华大地,处处都有高尚美好的心灵,处处都有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刘颖 《新闻世界》2014,(11):60-61
真实报道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底线,也是道德底线,突破这条底线,新闻的真实性就无法保证,新闻的价值将无从谈起。然而现在有些网络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丧失职业道德,收取"保护费","有偿不闻",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要求,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通过如下措施坚决制止: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媒体工作者的道德考核、层层把关、加大惩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诞生对于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也就意味着媒体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坚持特色和创新发展之路,唯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一些网络编辑和记者为了利益不惜将道德底线抛之脑后,在新闻标题上大做文章,"标题党"的乱象屡禁不止,对网络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围绕网络新闻中"标题党"出现的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新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蒙牛和伊利又成为新闻制造者,中国乳制品行业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一场戏剧化而又匪夷所思的公关大战,再次挑战商业伦理和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15.
吴铁鸣  戎融 《今传媒》2014,(7):33-34
新闻伦理规范只有能够切实贯彻到新闻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此,实践精神是新闻伦理的价值指向,实际上需要我们思考的则是,构建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精神的有效途径。所谓的新闻传播伦理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职业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职业道德底线。真实性是新闻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应当也必须应当去遵循的最基本的新闻传播准则。虽然我国目前对这一基本法则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但这一准则是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一个道德底线。他同时适用于我们传播主体,并用来进行新闻道德判断。或者我们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新闻传播真实性准则是,我们判断新闻传播人道德底线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媒体号称三权鼎立政府的第四根支柱,应当在提供信息、教育宣传、娱乐大众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媒体的另一个任务是帮助确保政府行为的方方面面均受到问责制度的监督。多年以来,报纸——构成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互联网和新闻网站的崛起而带来的挑战。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小报继续繁荣兴旺,而大报却纷纷面临发行量缩水、收入减少的局面。本文《小报的道德困境》主要以英国为背景,分析了一些小报触犯道德伦理底线的案例。本文的目的是探究究竟什么才是推动小报发行量的真正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道德伦理问题的。本文对各种文献进行了分析,以追踪英国小报的流行趋势。本文认为,小报屡屡触犯道德底线,部分的原因是受小报风格的制约,即小报所报道的新闻的类型,同时也因为新闻道德本身缺乏普世接受的标准和界定,因此围绕伦理问题总是争议不断。本文的结论是:现代报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面对来自互联网的激烈竞争的局面下维持较高的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7.
记者负责新闻现场的人性底线把关,更重要的是编辑部门在编发时进行明确的新闻伦理把关。前些天,歌手姚贝娜去世,深圳晚报记者拍摄捐眼角膜手术前医生向遗体鞠躬时的画面,引发了一场口水仗。事情后来几乎成了一次"打着新闻伦理旗号的网络水军攻击事件",远离了对新闻伦理的理性讨论。新闻伦理,源于人类基础的道德伦理。对遗体的尊重,对逝者家属的尊重,就是一个基本的道德伦理。这种道德伦  相似文献   

18.
新闻道德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当下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侵权新闻、低俗新闻时见于各种媒体,新闻道德的缺失不仅严重破坏媒介自身的公信力,而且阻碍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新闻工作者要固守新闻道德的底线,把观察到的世界真实客观地展现在受众面前.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男孩刘某州自杀事件无疑已经成为网络自媒体时代一个标志性事件,使得网络言论自由的越界问题成为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为研究言论自由的底线与网络发声的权力边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个案。网络发声不能仅仅作为言论自由和网络民主权力的问题来对待,而是必须尽快作为一个法律规训的问题来划定边界。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滥用言论自由甚至是网爆别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任何人的发言都不得触碰国家政治安全以及触碰个人隐私的底线。不论社会制度如何,社交媒体都要坚守道德底线,宣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只有这样,社交媒体才能对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正>百姓生活离不开新闻,某些新闻报道被指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或名誉权之类的问题,这就是今天要谈的新闻报道中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新闻工作者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除了必须遵循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之外,还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底线。新闻工作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报道领域。新闻报道既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也不能超出社会公认准则的"度",必须要严谨。媒体人的脑海必须要崩紧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