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差生”教育的研究 ,历史尽管久远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对“差生”的教育实践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可喜的 ,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失误。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 ,对我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出现的一些失误进行深入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一、判断的失误在“差生”的教育中 ,判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判断是制定教育对策的基础和前提。对“差生”的判断要找出“病症”和形成的原因 ,只有“病症”和原因找准了 ,才能“对症下药”。有时我们对一些“差生”实施教育收效…  相似文献   

2.
“没有S不是P”不属于负判断,它是一个简单判断,即全称肯定判断。“……是错误的”不是负判断的说法是不成立的。“S是P”是一个全称肯定判断,而不是负判断。应把“负负判断”这一形式从负判断的内容中删去。  相似文献   

3.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中音乐化的声音进行感知并作出判断,构成“理性”联想的心理行为.音乐作品欣赏时从“感性”到“理性”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对音乐作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联想思维至关重要,这有利于更好地挖掘作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负判断是“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或者说,是“由否定一个判断而构成的判断”。在现行的各种版本的逻辑学教材中,这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在这些教材中,负判断的作用问题,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论及;负判断的归类是否恰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判断知识在教材的“判断”章中安排的位置是否合适的问题,也都还有进行研讨的必要,本文(?)就上述三个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仁。  相似文献   

5.
高中新教材“简易逻辑”这一章的内容,虽“简洁”,但学生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深感困难与困惑,尤其是下面几个方面:1 对“命题”概念的理解初中教材与高中新教材对“命题”的定义,高中明确提出了“可以判断真假”这一内涵,初中没有明确提出,那么这两个定义在本质上是否一致呢?回答这个问题,应正确理解“判断”的意义.所谓“判断”,形式逻辑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判断就是对客观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判断通过语句来表达,这就是命题.因  相似文献   

6.
一、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的方法我们知道含有逻辑联接词“或”“且”“非”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不含有逻辑联接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有些命题不含“或”“且”“非”却是复合命题,有些命题含有“或”“且”“非”却是简单命题,这就使得学生在判断简单还是复合命题时常常出错,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错对的辨析。  相似文献   

7.
如何利用<2001-2004排球竞赛规则> 对"持球"进行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球比赛中的裁判工作是排球竞赛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规则不断的演变和运动水平的持续发展 ,对裁判工作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排球比赛中 ,对于持球的判断 ,只有第一裁判员有权鸣哨。所以 ,在比赛中 ,准确地判断持球 ,是第一裁判员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对裁判员来说 ,建立正确的“持球”概念和尺度是做好排球裁判工作和正确判断持球的技术基础。中国排球协会最新出版的《2 0 0 1 -2 0 0 4排球竞赛规则》对击球中“持球”的规定重新进行了界定 ,把握好竞赛规则击球中的“持球”判断 ,将更加有助于我们在比赛中公正、准确的判断“持球”犯规 ,公正、准确地完成比赛中的临场裁判任务。  相似文献   

8.
吴睿 《陕西教育》2006,(12):45-45
一、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的方法 我们知道含有逻辑连接词“或”“且”“非”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不含有逻辑连接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但在实际问题中有些命题不含“或”“且”“非”却是复合命题。有些命题含有“或”“且”“非”却是简单命题。这些使学生在判断简单还是复合命题时常常出错。下面通过实例来进行错对的辨析。  相似文献   

9.
一部分现行普通逻辑学教科书中,对复合判断推理这一部分内容的叙述不够全面和深入,应当在“复合判断推理有无或然性”;如何准确地界定“肯定”和“否定”的含义;是否应把“复合判断推理的异化形态”列入教科书等问题上进行商榷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大量语料为基础,以“看来”的主观化进程为重点,对现代汉语中以“在……看来”为代表的“XP看来”句式和以“从……来看”为代表的“XP来看”句式进行了考察。总结了它们的使用规律:前者以引导判断主体为常,后者以引导判断依据为常。判断主体与判断依据都属于判断的出发点,两者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存在着中间地带的。文章还运用了类型学上的介词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Goal>Source>Path”原则对这两种句式的用法共通与差异之处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错误”一般由教师呈现,即使是课堂中即时生成的,也只重视“错误”的结果、性质的判断,或者仅对错误原因进行一些“假设性”分析。例如,教师经常使用下列言语对错误进行分析、矫正:“这样做对吗”;“这样做错在哪里”;“如何改正”。这些言语都是  相似文献   

13.
负判断是否定某个判断的判断。“一个判断与它的负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矛盾关系.”按照这一规则,性质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可以通过“逻辑方阵”中的矛盾夫系得到直接确定,也容易理解和把握.而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矛盾关系,就不够直观,它的等值判断需要一定的逻辑推演才能确定.在现行普通逻辑教材中,对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从理论上解说的较多.本文试图从逻辑形式上对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判断的求值方法进行一下探讨,以求得便于理解,容易掌握的规律.并试想对现行普通逻辑教材中通用的几个复合判断的负判断的等值…  相似文献   

14.
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判断的理解,一直就存有分歧.可以认为,该判断从形式逻辑上讲就是实践、真理、标准、检验等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是真判断.在“检验真理”这一特定语境中,如果这一判断可以简化为“实践是(唯一)标准”,且“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标准是先在物”;那么,从逻辑上不难得出“实践是先在物”,这与“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的大前提相矛盾.可见,应该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手段”的内涵回归性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解释了“双刃剑”这个词的由来。“双刃剑”将“剑”的内涵凸显,可以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X是双刃剑”是一个性质判断,以这个性质判断为前提可以进行推理,在结论中说明“X”的两种作用力。文章着重讨论了这种推理的不同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16.
“是”字使用频率很高,用法也很复杂。它最基本、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判断,即对被判断的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所以人们把“是”字称做判断词。“是”主要有下列十种用法: A.表示领属。如“那时候,国民党是飞机大炮,我们是小米加步枪。”B.表示“凡是”的意思。如“是党员的,都站到前面来。”“是山,都要打扮;是水,都要灌田。”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把表判断的“是”看作动词的一个小类,简称判断词,把由判断词“是”构成的句子称作判断句,这从总的方面限定了“是”字句的范围,教学起来也有一定的弹性,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然而,对判断词“是”中的“判断”二字的理解,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提要》对判断句所举的用例来看,似乎是严格意义的“判断”,可是  相似文献   

18.
本文試图扼要地讲讲形式邏輯所讲的关于判断的知識对使判断恰当的作用。判断也像概念一样,是在調查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維,由主概念、謂概念和系詞“是”或“不是”組成的。例如,“所有服务性的工作都是光荣的”这个判断,是肯定全部服务性的工作都有光荣的属性。在这个判断里,“服务性的工作”是主概念,“光荣的”是謂概念,“是”是系詞。判断有內容和形式(即結构)。判断的形式是指同类判断中的不同內容的共同联系方式。如,“所有服务性的工作都是光荣的”,“所有科学都是有用的”,这两个判断,內容不一样,但有共同形式,即所有甲都是乙。在这个公式里,甲代表主概念,乙代表謂概念。研究各种判断形式,对使判断恰当有帮助。什么是恰当的判断?恰当的判断就是正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特称判断?近几年出版的几本影响比较大的形式逻辑(或普通逻辑)教科书是这样定义的:“特称判断是断定某类中的部分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特称判断是对某类中的部分对象有所断定的判断,其中渭项所断定的是主项的部分外延。”“特称判断是对某类对象中的一部分有所断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探究性教学中,假说是对事物或现象所作的假设性解释,其正伪必须接受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检验的结果有“证实”和“证伪”之分.“证实”是指收集到的实验材料或进行的理论分析对观点作出肯定性的判断,而“证伪”则是作出否定性的判断.从教育的角度看,“证伪”比“证实”更重要、更接近科学研究的本质,而“证实”只能说明观点和假说的学术价值.“证伪”在探究性教学中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