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二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呐喊》有:《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有:《祝福》、《在酒楼上》、《孤独》、《伤逝》。这些小说,反映的思想和表达的内容都和作的人生经历有关,作试图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暴露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当然,“我”作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能等同于鲁迅,只能说有鲁迅先生的影子。现就鲁迅小说中“我”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救救孩子"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结尾一段,由这四个字组成的短句独立成段,文章至此戛然而止,发人深省。我们知道,《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之严重,倾注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极度忧愤的感情,反映了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那么鲁迅先生发出的"救救孩子"这一声沉痛的呐喊,与《风筝》这篇散文中贯  相似文献   

3.
谈《药》     
《药》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写的一篇反映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一九一九年五月的《新青年》杂志上,后由作者收入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用小说的形式,无情地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反动本质,向人们发出的猛烈而又清醒的呐喊,“显示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页。若干年来,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激动着广大读者的心,给人们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的四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反动统治者杀害的事件作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初期我国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写华老栓买“药”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觉悟程度,并由此说明人民群众所受的封建统治思想的深重毒害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6.
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深为其中三部反映中国传统的农村妇女悲剧人生的作品《明天》、《祝福》和《离婚》所感动,从单四嫂子、祥林嫂以及爱姑的身上除了依然能够感受到的鲁迅作品的博大精深之外,还能够感觉到鲁迅先生创作上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浅析《药》     
《药》是中学课文中一分传统教材,现就自己的理解,作如下分析:一短篇小说《药》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它取材于一九○七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女士被杀一事,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革命者脱离群众,群众思想麻木的社会现实.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为辛亥革命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一幕幕丑剧.目睹上述现实,鲁迅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人民群众不觉悟是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的.为此,他先后写了《药》、《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将旧社会的病很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向人们呐喊“设法加以疗治”.  相似文献   

8.
沈永生 《初中生》2006,13(7):41-43
《社戏》是鲁迅先生带有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写于1922年10月,最初发表于1922年12月上海《小说月报》第13卷第12号,后收在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里。  相似文献   

9.
“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这是鲁迅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写的《〈呐喊〉自序》一文中的一句铭言。《呐喊》小说集和这篇《自序》的巨大历史意义,在于从创作的实践和理论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呐喊》收有作者“五四”时期作的十四篇短篇小说。是一九一八年春到一九二二年冬五年间写的。小说反映的思想内容,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众的心声,在形式上则以新颖独特的民族格式开创了一代文学的新风。《〈呐喊〉自序》,是作者就  相似文献   

10.
《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前期小说的代表作,它以对农民问题、知识分子问题、辛亥革命问题、女性问题及婚姻爱情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表明了鲁迅“为人生”的小说创作主张的真正实现,显示了这两部小说在思想上的现代开拓性。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中冷静地思考了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即辛亥革命失败及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以明线为标准主要反映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辛亥革命的不理解,继而表现他们思想深处的麻木不觉悟;以暗线为标准反映出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革命路线。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3.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由于 写作时间相差几年,作者的思想变迁与艺术技巧的提高,必然会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从《狂 人日记》到《长明灯》,从《孔乙己》到《伤逝》,从《故乡》到《离婚》的对比中可见 一 斑。《呐喊》和《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表现在鲜明的革命现实主义特色和高度成熟 的艺术上。  相似文献   

15.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相似文献   

1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反映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的一部小说。其中七、八两章“革命”与“不准革命”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主要是写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在该部分的开头,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辛亥革命的消息波及未庄,给未庄带来了大不安.使人心很动摇: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试论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雪芳 《黄山学院学报》2003,5(4):95-97,109
鲁迅提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并把他的悲剧观赋予具体的创作实践,《呐喊》《彷徨》正体现了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平凡人的悲剧体现出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对人物灵魂深处的探索.揭示造成悲剧的社会原因和主人公的主观原因,表现出特有的令人深思的巨大的思想深度;情与理的结合,包含着作者对人民深切的同情,鼓励人们为美好生活而斗争;悲剧性与喜剧性相交融,取得出色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20.
<正>《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虽被推翻,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