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哥特小说包含了恐怖、邪恶、超自然等元素。指出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也体现了某些哥特元素,如死亡的意象和压抑的现实。从哥特的角度分析该作品可以进一步探讨那个年代都柏林惨淡的现实和作者对自己家乡的关注和担忧。  相似文献   

2.
胜献利 《文教资料》2009,(17):24-25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夏洛特·勃朗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的这部具有哥特特点的小说超越了早期哥特传统.把现实内容与超现实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3.
时硕 《文教资料》2013,(16):54-55
蒂姆·伯顿既是哥特风格的忠诚发扬者,又是哥特风格的完美演绎者。他的影片具备浓郁的哥特风格,在完美演绎哥特风格的同时,给哥特题材注入了新的元素,文章就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被视为新一代幻想文学代表的英国作家尼尔·盖曼(Neil Caiman),在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坟场之书》中,一方面传承了英美哥特文学中的“黑色”元素,另一方面对哥特文学传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与颠覆,创造性地运用陌生化效果、幽默元素、“过山车”游戏等策略改变了哥特小说中原有的恐怖趣味和模式化叙事,从而以惊人的想象力打造出一个儿童式的“哥特世界”,彰显出儿童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简·里斯的《藻海无边》不仅是对《简·爱》这一经典文本的重构,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作为哥特式小说的常驻元素,"疯癫"这一充满暴力性的情绪在《藻海无边》中成为了他者的标签。加勒比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巫术元素,不仅与哥特息息相关,也与边缘化的他者紧密相连。通过以安托瓦内特、克里斯托芬和"他"为例,本文将分析小说中极具哥特色彩的"疯癫"以及巫术元素,进而探讨小说中哥特元素与他者再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柳州师专学报》2016,(5):58-61
西方哥特小说历史悠久,并逐渐积聚出黑色恐怖的场景、离奇诡异的情节、惊悚怪诞的人物、紧张陌生的叙述方式这四点哥特元素。哥特小说中的人物从外貌到性格常常是丑陋、惊悚、暴戾、黑暗的,而《坟场之书》中的人物形象神秘和微恐怖的色彩仅仅是显现在扑朔迷离的外壳中,其内部却释放着温暖与爱的能量。《坟场之书》对哥特元素的颠覆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和叙述方式上。  相似文献   

7.
金蕾 《考试周刊》2014,(82):24-24
本文从当今流行美剧中所包含的哥特元素出发,从哥特的定义,从文学、影视、建筑、音乐及服饰等方面分析哥特文化的内涵,并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美国哥特文化流行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和丁尼生的诗歌为研究对象,发掘其中的哥特元素,并将其与传统哥特小说进行比较。这些诗歌虽然没有像哥特小说那样去刻意描述惊悚的画面,但在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意象选择及情节安排上都有哥特风格体现。诗人成功地将哥特手法移植到了诗歌创作中,目的是创造极端情景,探索神秘体验,表现伦理主题,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哥特文学,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另类文学模式。基本的哥特文学要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哥特式文学流派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拥有众多读者,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研究将从哥特文学的起源、哥特文学的发展轨迹、哥特文学与中国文化和哥特文学的主题意识对现实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哥特文学,理解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5,(4):52-55
《野草在歌唱》在种族隔离制度的社会背景中对非洲殖民地女性生活进行了细腻的描写。本文通过分析哥特元素——女性恐惧、禁锢、乱伦、沉默,结合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探讨莱辛如何在小说中利用哥特元素巧妙而深刻地展示女性遭受的压迫,鼓励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自我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11.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继承了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蕴含了大量女性哥特小说的元素,集中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其双重作用、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和小说文本的矛盾性这三个方面。在女性哥特这一新的视角下考察这部小说,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夏洛蒂·勃朗特采用了哥特传统,把现实内容与超现实的想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父权制社会里为自立和平等而抗争的新女性简·爱.这部小说如此成功,更在于它超越了早期哥特传统,尤其是运用哥特手法描写心理活动.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简·爱>的"哥特式"特征,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作品即主题和情节,恶棍英雄,意象.  相似文献   

13.
吴海明 《考试周刊》2010,(33):31-31
《呼啸山庄》是艾米莉留给后世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但她的这部小说在世界文坛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引发了评论家们不同角度的多种研究。本文以小说对传统哥特小说元素的继承和发展为基础,来探讨小说对传统哥特人物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是20世纪最为杰出的的非洲裔女作家,《宠儿》是莫里森的最为出名的作品之一。本文试图从女性哥特主义的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探讨《宠儿》中的女性哥特主义元素。  相似文献   

15.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享誉文坛的浪漫主义作家。他成功地借鉴了英国哥特小说创作传统并促进其在美国文学中的传播和接受。在爱伦·坡的作品中,暴力、凶杀、死亡、复活等哥特元素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恐怖、怪诞而又神秘的画卷。以《黑猫》《红死病的假面舞会》和《过早埋葬》为例,分析爱伦·坡小说的哥特元素,以便更有力地呈现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对爱伦坡和艾米丽·狄金森诗歌作品中哥特元素的比较和相关作品的鉴赏,探讨了他们诗作不同的哥特风格。  相似文献   

17.
国内哥特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尼塞·享尼塞在其专著《哥特式小说》中指出:“哥特式”这个术语有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象中世纪的哥特部落;中世纪,和与之相联的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超自然,和随之而来的恐怖、未知与神秘。[1]在18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国、美国文坛,哥特小说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从1764年第一部哥特小说发表至1820年的60来年间,英国大约出版了5000部哥特小说。而且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英美主流文学也因吸收了哥特式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变得丰富起来了,从而出现了“心理哥特小说”、“科幻哥特作品”、“美国南方哥特流派”、“女性哥特”等现代哥特…  相似文献   

18.
《呼啸山庄》作为一部经典的哥特小说,它不仅体现了艾米莉对当时不公平社会的反叛,而且显现了她的女性意识。基于女性哥特理论,本文试图从其颠覆性的主题、女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和封闭意象三方面分析女性哥特元素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揭示阐释艾米莉的女性意识及她对自由、平等和自我身份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夏洛特·勃朗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的这部具有哥特特点的小说超越了早期哥特传统,把现实内容与超现实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0.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继爱伦·坡和威廉·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文学史上另一位象征主义大师。她成功地将象征隐喻与宗教主题结合起来,并通过暴力、死亡和畸形等哥特元素来揭露南方社会现实和人类失去信仰后的精神空虚。本文以奥康纳的短篇小说《河》为例,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并通过探讨洗礼的象征意义来挖掘死亡背后的宗教寓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