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月中旬,经过编委会多方讨论和论证,衢州广电总台电视经济频道的主打民生栏目《黄金新闻眼》专门辟出了一个小板块,取名为“记踩街”。所谓“记踩街”就是栏目组每天派出一组记,在市区的主要路段通过步行的方式对“街面”进行地毯式的巡逻,一旦发现新鲜事、喜闻乐见的事、突发事或群众反映的事马上就地进行采访,记通过现场出像、现场叙事的方式快速化、零距离报道该事件。通过3个月的运行,这个板块已经越来越受到市民的青睐,成为该栏目一个不可或缺的子板块。“记踩街”之所以出现如此良好的发展态势,笔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方仁 《传媒观察》2006,(2):11-13
《新闻调查》1996年5月17日正式开播,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提出以调查性报道作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以精良的常规报道”为基础,以“揭内幕报道”为发展方向,努力进行改革创新。在体制上,确立了“出镜记中心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充分调动出镜记的创作热情和团队协作,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这使得《新闻调查》这个有多年历史的老栏目,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制作了许多优秀作品,收视率明显上升,在中央台一套精品时段的排名中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3.
亦杰 《今传媒》2006,(8X):25-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  相似文献   

4.
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在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置身现场,手执话筒,出现在摄像机的镜头前,面对观众叙述新闻事件的情况,采访当事人或现场有关人员,向观众作报道的一种颇具电视特色的报道形式。它包括记的现场叙述报道加上镜前采访。这种报道形式活泼,可看性强,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欢,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的不少节目。浙江电视台更是开出了以此报道形式为主的新闻栏目《新闻现场》,可见这种报道形式的魅力。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目前的一些电视新闻为现场而现  相似文献   

5.
石月平 《视听界》2005,(5):103-1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公民越来越注重保护自身的肖像权,电视记在拍摄现场,也越来越多地遇到被拒绝拍摄的情况。湖北省竹山县电视台就曾经因为一条《暗访街头算命摊》的新闻片,被报道主角——“算命先生”告上法庭。当时该台一位记将摄像机装在手提包内,暗访了竹山县街头的一些算命摊点,并将与“算命先生”程道平在摊前的对话和录像制成电视新闻,在该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栏目中连续三晚播出。播出后,“算命先生”程道平提起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6.
录音报道是具有广播特点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广播记主要运用新闻事实的现场实况进行的报道。在录音报道中,除“答记问”、“谈话录音”等少数几种形式不需要记描述外,其他均由音响和记描述两个部分组成。记描述在录音报道中占有着相当的比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篇录音报道的成败。因此,研究录音报道中的记描述,对于发挥广播特点,提高录音报道质量,无疑是有一定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贯彻一号件回望”报道,之所以没有做成“岁末盘点”之类的应景式报道,得力于“三贴近”。在研究报道时,湖北日报记部主任曾祥惠要求参与报道的记首先要掌握政策,以紧贴工作实际,同时要求在采访中以乡镇、村组、农户为对象,尽量深入到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场去听、去看、去感受,要通过作品看作风、思维和采写方式转变。报道形式上,改变过去一篇大稿“统”起来的做法,一个系列分几组,每组分作几个侧面单独成,每组报道既要有生活气息、现场感,同时,每篇报道要体现记独特的新闻敏感、灵气和创意,从而使整组、整个系列报道既富有思辨性,又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丁龙江 《视听界》2005,(4):i009-i009
新闻评论栏目兴起之时,正是业内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人素养及知识储备表现出强烈不满的日子。因而各地大多从记中物色人选或直接让记在自己的节目中“登台亮相”,这就有了在新闻评论型栏目中常说的“记型主持人”这一称呼。但这种称呼明显混淆了“记出身”的主持人与“记身份”的主持人之间的差别,强化了“记”这一概念而淡化了“主持人”这一中心词,  相似文献   

9.
《一线报道》是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广早新闻》中的一个栏目,它容纳的是记发自最基层、最前线的口述报道。在这里我们把在这一栏目中播出的这些报道统称为“一线报道”。这些一线报道必须具备若干要素才能构成,本试图对构成报道的若干要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金 《青年记者》2005,(3):67-67
元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以“失衡的媒体”报道了湖北一家晚报记假新闻工作之名对存在违规收取学生费用的学校进行明目张胆地索取高额钱款的事情,看后令人咋舌。这倒不是因为那些记勒索钱财的现象,而是那些参与调查学校违规乱收费的记在得到数额不等的款项后,竞将本该为群众减负的呼吁之声变成了为学校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  相似文献   

11.
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中的一项大政策。新华社国内部参考报道今年开辟“试点追踪”栏目,并把延安退耕还林列为“追踪”试点之一。作为“追踪记”,如何能“追”出新意,“追”出社会反响,树新华社的“金牌”,对参加报道的人来说是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12.
魏超 《军事记者》2005,(10):26-27
“亲历式”报道,在国外较多地被称为“个人经历报道”。这种体裁,或是记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是记亲身经历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且把自身直接参与其事的亲身经历写进报道中去,用以吸引读,说服读和感染读。它要求记在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询问、感受来构思主题,描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发展。这种报道形式本来是最受读欢迎的形式之一,然而,一些媒体由于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13.
新闻链接     
《新闻世界》2006,(11):21-21
《记档案》作为国内推出的惟一一档以记为嘉宾的人物谈话类节目,自2002年10月创办以来,一直坚持彰显镜头背后的镜头,凸现视角之外的视角,感动了多少电视观众与专家学,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华新闻报》、《汇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广播电视》、《新闻世界》等报刊先后做了大篇的专访和报道,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新浪网”还将《记档案》评为“2003年度中最有特色栏目”。在全国性评奖中,《记档案》也屡屡中彩:2002年度荣获“安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三等奖”,2003年度荣获“安徽广播电视新闻奖十佳栏目奖”。  相似文献   

14.
一、突发社会新闻事因探究:新闻“完整价值”的体现 目前,社会新闻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已成为市民报的重要一翼。那么,媒体之间比拼什么?随着各媒体新闻热线的开通,此类新闻线索的独有性越来越难,往往是几家媒体同时接到报料,记均到了现场,现场情况多“大同小异”。最能体现记报道水平与能力的,就是背景原因探访。  相似文献   

15.
2004年9月初,钱江都市频道《城市新闻》栏目策划了一期公益活动——范大姐贫困山区助学行。我和两位记深入刚刚遭受台风“云娜”袭击的台州山区,进行了为时8天的采访报道,共采制了5篇报道。报道播出后,引起观众的不小反响,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现场目击”是《中国社会导刊》中的图片栏目,图片栏目以及图片杂志是当今期刊界的发展趋势,以下对“现场目击”进行分析,并以此为突破口来研究《中国社会导刊》。“现场自击”栏目简析在《中国社会导刊》整体过于庞杂的情况下,我首先选取“现场目击”栏目入手。原因: 1.目前社会是读图时代,图片蕴涵的信息量很大且“现场目击”栏目主体为图片报道; 2.“现场目击”是《中国社会导刊》上连续的、已经比较成型的栏目,一共12期可以看出其中编辑方针的延续与改变; 3.在时间紧的情况下,研究图片节省时间。首先从量的方面考虑,对2001年12期刊物进行统计。  相似文献   

17.
一、“现场同步报道”:让听众身临其境 新闻现场有着丰富的同期声或环境声等音响资源,加上现场报道的过程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具有同步性,所以,记在新闻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以及生动的现场音响采访,更能体现广播“音响”的自然性、传真性,更能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可听性。在现场同步报道中,也更能将广播“快”的优势发挥到极至,以比其它媒体更快的速度满足人们获得最新信息的要求。我们的广播新闻,要尽可能多地运用现场同步报道形式,以增强广播新闻的吸引力,让听众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18.
徐志东 《新闻前哨》2004,(12):20-21
武汉电视台《百姓连线》开播已经一年了。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栏目,也是一个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栏目。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经过各城区记站记们的辛勤工作和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努力,《百姓连线》已基本成为“老百姓自己的电视新闻”,“连线为民、为民连线、连线连心”的栏目宗旨日渐鲜明,栏目在社区、在百姓收视群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军内外报纸纷纷推出一此亲历式报道,此类报道之所以备受欢迎,是因为它是记亲历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2003年8月5日.印尼首都雅加达万豪酒店遭遇恐怖炸弹袭击。各路媒体记倾城而出,直扑爆炸现场。作为新华社驻雅加达分社的摄影记.我也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由于事件突然,现场混乱,以至于现场的摄影记很多激动不已。第一次采访重大爆炸新闻的法新社摄影记巴勇说:“我太兴奋、太紧张了.这摩托车头盔戴了一天居然忘了。”现场面对“热新闻”的摄影记并非人人有所收获.例如美国自由摄影师理查,因未能在现场拍到令自己满意的好照片而十分懊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