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钱学森归来     
本书详细记录了钱学森从儿时求学到远渡重洋深造,从被迫害入狱到艰难回国,从美国的导弹专家到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不仅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更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是中国作为大国并迈向强国的崛起史。  相似文献   

2.
钱学森手稿     
钱学森深厚的科学功底,令“两弹一星”系统的科技人员打心底里佩服。几度在发射现场发生重大疑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是钱学森作为主帅力排众议,作出果断而准确的决定。事实三番五次证明,钱学森的结论是正确的,是他带领科技人员走出困境,闯过难关。很多人除了敬佩  相似文献   

3.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在中国,很少有一位科学家能取得如此卓越的专业成就,同时其命运与政治、民族、时代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更鲜有一位科学家,如此广泛地涉猎如此广泛的领域。在中国,钱学森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什么是科学家,什么是科学精神,那就是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探索,不为自己设置任何禁区。钱学森身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而只有完整全面地理解钱学森,才能体味他对中国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4.
《出版史料》2009,(4):25-25
科学大师钱学森(1911-2009)一生勤奋过人。他在留学美国期间,曾受邀为一本集体写作的《气体动力学入门》教科书撰写若干章节。该书的编辑伊蒙斯回忆:“钱学森每周都挤时间做这份工作,每周完成一章,……那本书原计划1950年出版,结果拖到1958年才完成,这在作者众多的情况下也很常见。只有钱学森这种人才会坚持准时交稿”。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12,(10):23
正本刊讯(记者韩阳)3月28日,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由人民出版社和国防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钱学森传》、《钱学森》画册、《钱学森文集》首发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出席活动并讲话。  相似文献   

6.
徐娜 《北京档案》2018,(7):47-49
在今年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习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誓:"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笔者在整理钱学森档案时发现,他晚年一直关心和关注国家扶贫事业,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的民国护照从1935年7月一直使用至1955年9月,长达20年。护照中信息丰富,完整记录了签发、延期及钱学森到访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入境情况。护照中还有特别的两页,那就是二战时期钱学森作为唯一一位非美国籍国防部科学咨询小组特别顾问考察欧洲的军方许可证。本文通过梳理护照中的信息,研究民国护照法律法规及中国护照发展历程,回顾钱学森怀揣航空救国梦负笈游学,从受歧视的普通留学生成长为美国乃至世界航空界翘楚的曲折经历。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有一所享誉中外,具有113年历史的高等学府,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主要负责并设计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救治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等.一百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培养了20多万优秀人才,而钱学森就是其中最杰出的学子之一.  相似文献   

9.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战争期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来自中国的青年科学家钱学森,怀着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与竭力探索,以及对人类正义的坚定捍卫,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满腔心血,在航空工程、高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性、喷气推进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开创性成就,为现代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盟军技术水平和战斗力的提升,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及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曾任职于中国科技大学,后又奉命改建国防科技大学,他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视为办学原则,重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主张用系统工程原理管理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辅部门建设。  相似文献   

11.
钱学森曾任职于中国科技大学,后又奉命改建国防科技大学,他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视为办学原则,重视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主张用系统工程原理管理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辅部门建设。  相似文献   

12.
赵存如 《编辑学报》2019,31(1):7-10
钱学森院士对科技期刊事业极其重视,有独特的科技期刊办刊思想:一是期刊发展要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二是一流期刊必须引领学术潮流,勇于澄清学术混乱,敢于树立编辑学术地位;三是要树立精品意识、重视编辑队伍建设,强化和确保期刊发展。深入学习和研究钱学森科技期刊办刊思想,对于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方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再过几个月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九十大寿。这位为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器、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等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与新中国的国防建设、高新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紧紧相连,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然而,半个世纪前,为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新中国建设大潮,钱学森受尽了美方的刁难和阻挠。四川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重要文献性著作《钱学森实录》详细披露了钱学森回国时那段坎坷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运凋敝、百废待兴。闻知祖国建设需要大批科技人才,需要尖端科学技术,三四十年代留学海外的学子们纷纷举家回国。钱学森对妻子蒋英说:“咱们回中国去,那里需要我!”1950年,留学美国、跻身国际知名学者的钱学森买好船票,托运了书籍和行李,即将启程。而美国军方却粗暴阻挡,无理刁难。闻知他要回国,美国海军次长气急败坏电告美国司法部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枪  相似文献   

14.
正1933年起清华大学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留美公费生,至1944年先后招收六届,共计132名,史称"国立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这些留美公费生成就斐然,对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和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便是其中之一,其留美公费生档案至今仍保存在清华大学档案馆。近年来,笔者先后三次到清华大学档案馆查阅档案,共计发现钱学森写给清华大学的八封信函,分别是写于实习期间的七封和留美  相似文献   

15.
16.
科技报道应当怎样搞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适合读者的口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四点要求: 1、科技报道要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什么就报道什么,千万不要想当然。不能为了使报道看起来更吸引入,就胡乱地往里面加点什么。2、科技报道要有点趣味,文学的趣味。你报  相似文献   

17.
雷雨 《军事记者》2010,(3):33-33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离去。引起无数人的唏嘘和伤感。一代科学巨擘留给中国人民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让我们的父辈以及我们已经受益,而且,我们的后人也将长久地受益。  相似文献   

18.
以钱学森教授的著述、手稿、书信等原始文献为基础,并借鉴其他学者的相关评价,系统深入地讨论钱学森教授关于情报概念中"激活"与"活化"知识的思想与意义、他所确定的情报学学科定位以及作为一门技术方法的情报工作所包含的内容。认为钱学森教授的情报学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对于我国情报学基础理论的深化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超明 《出版广角》2012,(10):84-85
正通过对《走近钱学森》和《钱学森》两本书的学习,既深层次透彻了解了钱学森伟大的一生,也再次见证了叶永烈力透纸背的创作精神。钱学森这个名字既平凡而又伟大,平凡得如同隔壁的大叔,伟大得又如顶天立地的圣人。这位在2009年驾鹤而去的历史老人,依然活在我们心中,并时常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钱学森被评选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时,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  相似文献   

20.
2011年,钱永刚教授将父亲钱学森珍藏的一幅国画《西湖一角》,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70多年前的1941年春天,远在美国的钱学森收到这幅国画后,便视为珍宝,一直将其挂在自己租住的房间里,1955年回国时,他又将这幅国画带回祖国. 这幅国画的创作者是谁,他与钱学森有怎样的深厚情谊,钱学森为何一直珍藏这幅国画,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开的谜底.笔者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并采访了钱永刚教授,终于弄清这幅国画的来龙去脉.在考证、访谈过程中,我们更是深刻感受到钱学森炽热的拳拳之心、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