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小说创作独特魅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并且善于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以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为历史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作为教材中的一篇传统篇目,因其主题的深刻和艺术手法的生动,使得这篇三千字左右的故事深受读者喜爱。这样一篇小说,该以怎样的形式把它呈现在学生面前呢?能否从一个新的视角教学这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4.
《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开始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思想影响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教学这篇小说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怎样才能帮助  相似文献   

5.
早年上初中时,语文课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到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普鲁士,根据柏林当局的命令,这两个地方的学  相似文献   

6.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辽宁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坤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强烈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外读者。作为教师,我更愿意把《最后一课》看作一篇生动的课堂纪实。小说记叙了普法战争期...  相似文献   

7.
早年上初中时.语文课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到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普鲁士.根据柏林当局的命令.这两个地方的学校将取消法语课,改上德语课。  相似文献   

8.
<正>《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此文细节描写真实,环境烘托巧妙,叙事线索清晰、取材集中,文笔简练,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了。如果按照阅读小说的一般套路去教学:理线索、画结构、析人物、品  相似文献   

9.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虽然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内容真挚感人,摄人心魄。小说讲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心境。它是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但我觉得它在教育学方面更有意义。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看看有效教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最后一课》是一篇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小弗朗士所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过程,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成长历程。这一经历在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王丽梅 《现代语文》2009,(8):108-109
教学设想: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情节入手,分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但是,很多的小说在情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分层,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去分析,就没有多少说服力。本文是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爱国”主题的,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统一事件。按照教参卜的“课前——上课——下课”的情节入于来分析,显得有些牵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本文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设想: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阅读与欣赏。欧·亨利的小说向来以构思巧妙、情节复杂、结局出人意料而著称,可以说这是欧·亨利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欧·亨利被冠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的重要原因。所以欣赏本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巧妙之处必须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欧·亨利小说的艺术特色。此外,本文在内容主题上又有它不同于欧·亨利其他小说的独特之处,《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人性基督小说的代表作,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塑造个性鲜明的人性基督形象,展示人性世界的美…  相似文献   

13.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小说名篇,曾经也被多国教科书采用,而同为亚洲并且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对待这篇小说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本篇文章则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原因、教材编写原则、教学目标等方面探究两国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最为人称道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以一个孩子(小弗郎士)的见闻作为叙事视角,深刻地表现去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小说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许多国家的中小学都把它作为经典课文,近代一百多年中倍受侵略的中国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小说教学往往拘泥于情节、人物、环境和主题,教学内容的落点停留在小说的表达内容上,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小说阅读观片面而滞后,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小说的世界,感受作家的心灵.小说阅读要从体察学情出发,抓住“这一篇”小说的体式特征,在语言的本体上深耕细作,传授学生解读小说的方法,打开被旧知识所遮蔽的部分,用新知识重读小说,从而看到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人初中课文。从教近十年,这篇课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  相似文献   

17.
《最后一课》作为一篇经典的文章,一直被选人初中语文课本之中。小说家都德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本课教学的重点,则是指导学生理解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位主人公的形象,进而感知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于龙 《教育艺术》2013,(3):21-22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短篇小说,由于其成功地塑造了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等人物形象以及凸显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而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不言而喻,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都会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但是,同样也有许多教师对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诸如郝叟老头和铁匠华西特却往往"不屑一顾",轻描淡讲,甚至弃之不理。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教材特点《最后一片叶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命礼赞的一篇主讲课文。本单元课文以生命为主题,集中体现了生命的珍贵,重在培养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感悟。而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表现出的人与人之间朴素真挚的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相似文献   

20.
姚莉 《文学教育(上)》2008,(16):106-106
《最后一片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作者讲述了一位老艺术家贝尔门用生命画出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小说有着浓厚的感伤气氛,却让我们从普通人的身上看到了美好的心灵和人性的光辉,也被小说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