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什么?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起了什么作用?父母在有了孩子后应具备哪些理念与方法?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们在企求这么理所当然的事,作为父母应该认真面对这样的现实。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东西,孩子就能自然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安宁、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识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请对家庭进行一次再认识吧。“养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有这种想法的父亲要当心:一般认为,在现代家庭里,父亲的权威变…  相似文献   

2.
现在已是网络社会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更知道家庭教育重要了。首先是如今进入少子时代,独生子女了,一般家庭都是四二一结构,孩子是少了,但期望更高了: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个孩子,一切的一切为了一个孩子的一切,一个孩子独自承担了以往几个孩子共同承担的期望。其次是父母进入忙人时代,现在社会处于特快加急提速状态,年轻父母工作忙生活忙甚至休闲也忙。于是父母非常重视家教,  相似文献   

3.
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在有了孩子以后,就会口口声声地对别人说,自己这辈子已经没什么指望了,现在孩子是自己的惟一希望。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情。一对家境并不太好的父母,偶尔带孩子去打网球。说来也巧,网球教练看上了他们的孩子,认为他的身体条件很好,孩子的父母听了喜出望外。从此家里的一切就开始围绕着未来的“网球明星”转动。父亲中断了夜校的学业,母亲则心安理得地“下了岗”,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对大多数父母而言,生理的技能已经完全成熟,生命又有了新的延续,而且延续着的新的生命又…  相似文献   

4.
"为了让孩子过来听讲座,就跟孩子说中午请孩子吃比萨,也许家长以为有这样的小诱惑,就可以对付孩子.殊不知孩子最大的武器是他自己,在与父母斗的时候,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毁了.  相似文献   

5.
1999年4月,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家庭教育手册》,内容通俗易懂,却极有深度和针对性。现分期刊出其中的主要内容,以供参考。家庭是什么?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当问及孩子“你对家庭有什么更高的期望”时,孩子回答得最多的是“家里人都能愉快地过日子。”孩子们在企求这么理所当然的事,作为父母应该认真面对这样的现实。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东西,孩子就能自然地成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安宁、愉快的家庭需要全家人有意识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为了自己,请对家庭进行一次再  相似文献   

6.
王东华 《师道》2007,(8):44
1.杀师,杀校长,同杀父母一样,都是人口危机后遗症在现阶段的反映.在30多年前,一个家庭有许多孩子,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没有过多地宠爱孩子,甚至“洪水来时先赶牛顾不上救孩子“;但在今天的社会,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会有一种恋子情结,他们极端地重视孩子,不能容忍孩子受到半点的委屈,只要谁得罪了自己的宝贝孩子,父母会付出一切替孩子“讨回公道“.因此,个别家长偏听偏信,跟教师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塑造子女人格的“作坊”,父母是子女终身的教师和榜样,父母的言行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现在,更重要的是影响他的未来乃至终生。作为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在家庭中,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现实生活中,有些这样的家长,随着孩子的出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生活中的乐趣都牺牲掉了,似乎只为孩子而活着,进取心、事业心丧失殆尽。更有许多做父母的,由于种种原因,觉得有了孩子,自己  相似文献   

8.
《班主任》2012,(2):49-50
陈海生:孩子物质攀比的后盾是家庭。学生不是财富的创造者,一切都靠父母的供给。父母对财富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心态。有的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好像是在保护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害了孩子。因此,  相似文献   

9.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揽孩子的一切。马卡连柯把父母这种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生活中确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在将这份“最可怕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习惯了享受来自大人的照顾和关爱,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  相似文献   

10.
最好的礼物     
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可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用自己的童心去观察、理解和探索世界,他从小就有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冲动。初生儿要挣脱父母对其手脚的束缚,为的是自由伸展;婴儿要挣脱父母的搀扶,为的是想自己学会走路;幼儿要挣脱父母的管教,希望的是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孩子从一出世起,就在  相似文献   

11.
张备玲 《山东教育》2004,(30):44-47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无不深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培养教育空前重视。有的父母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包揽一切;有的父母很早就教孩子写字、计算;有的父母强制孩子去弹琴、绘画……父母们为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和智力开发绞尽脑汁,却忽视了孩子创新个性的培养,而这一点,我认为是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孩子应当十全十美,这种不切实际的企盼是招致父母严词攻击子女的又一常见导火索。许多在言辞上虐待子女的父母本身就是很成功的人,但是十分常见的是,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家庭变成了事业压力的发泄场所。(酗酒的父母也会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然后又用孩子的失败作为酗酒的理由。)追求完美的家长们似乎生活在这样的幻想之中,即如果能让孩子十全十美,他们的家庭也就十全十美了。他们把追求安定生活的重担放到孩子身上,这样便可以回避他们作为父母无法提供这种生活的事实。孩子失败了,就成了家庭问题的替罪羊。这时,孩子又得承受他们的责难。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孩子的启蒙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诚信是家庭的珍宝,身教重于言传,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带头做到做好,不要轻易对孩子承诺,承诺之后就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即使因为某种特殊情况而无法实现,也要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很多中国孩子的父母在一些突发情况下,都会有一个坏习惯,随意答应孩子过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前的父母要为孩子操劳一切。他们自己把孩子接生下来,然后种植、采摘食物喂养孩子;纺纱织布给孩子缝衣服;在漫漫长夜里陪伴着病中的孩子,为他们祈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给他们种种生存的技能。虽然孩子们与父母一道要经受许多苦难,但父母与孩子的心始终紧紧相连,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重于山,浓于血。现在的父母似乎轻松多了。家庭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家庭模式及亲子交往的方式,已由原来的一对父母照料几个孩子的关爱不足型,演变为多人照料一个孩子的过分关爱型。在这里,我想对如何正确把握爱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去包办代替变让其自立许多父母、祖辈有这样一种想法:“孩子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对孩子关爱有加,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还有一种心态是:“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什么都会了。”就拿吃饭来说,孩子小时候,不都是喂的吗?长大了不喂不是也会自己吃了。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将来肯定有苦头吃,我们现在可以给他的,还是让他多享受一点。于是,吃饭、穿衣、刷牙、洗脸等等,样样包办代替,致使孩子养成了衣来伸  相似文献   

16.
在人成长的过程中,困难总是难免的。虽然要克服有些困难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家人的照顾,但那是起辅助作派用的,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然而,现在的许多父母却为自己的孩子撑起了一把遮风挡雨的伞。父母关爱孩子是应该的,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一些风雨,家长可以在风雨过大时帮孩子一把,但不能只要有风雨,就立刻替孩子打开雨伞,甚至到了雨停云散之时仍不愿合上伞。这样,表面上看父母在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但实际上让孩子失去了一次接受风雨洗礼的机会,甚至会让孩子过分依赖父母手中的伞。说到这,我想起了现在孩子生病时的情形,就算得的是普通…  相似文献   

17.
在大多数人看来,童年意味着天真烂漫,童年意味着幻想,童年意味着无忧无虑,童年还意味着具有极大的发展潜能和可塑性。“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这是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所以有的父母轻而易举地就可以给出答案:我们当然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一切。但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关注什么,父母似乎并不太在意。还有一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地设计好了孩子的成长“宏图”。然而,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能力与特长是不是与这样的“设计”相吻合呢?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我们的下一代理应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然而在…  相似文献   

18.
离异家庭青春期的孩子,面临着心理的"疾风怒涛"和父母关系变化的双重压力,如果父母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他们则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单亲父母对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家庭离异的影响要有更多的关注。可以学习一些实用的应对策略保护孩子免受父母离异的伤害,这样孩子就不会被卷入父母的冲突中,更不会认为自己应该为父母的问题负责。  相似文献   

19.
融立 《家长》2013,(Z1):46-47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不同,幸福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在家长眼里,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家里的一切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非常幸福。回想自己的童年,吃穿玩都无法与现在的孩子相比,还得帮父母下地干活儿,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简直到了天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咨询中,我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案例:孩子不快乐,幸福感非常低,甚至有的  相似文献   

20.
美国科学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一个人有了自信,就会克服一切困难,从而战胜困难。如果孩子有了自信,就会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教师有了自信,就会教好书,育好人。父母有了自信,就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为孩子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就会成为孩子的榜样和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