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传播事业得到初步发展,改革开放后稳步推进,新世纪以来取得了跨越式进步。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对外传播70年,是媒介革新变化生动演绎的70年,也是对外传播观念与实践与时俱进的70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新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变迁与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对外传播事业从一开始的"单向宣传式"传播模式逐步转向"全方位主动式"国际传播格局。在新时代下,中国的对外传播应创新制度、保持自信、补齐短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对外传播平台,通过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华侨华人纷纷回国,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在经济文化领域贡献良多。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华侨华人与江苏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对祖国和家乡的文化认同感较高,他们以回国投资、参与公益文化事业等方式促进了江苏经济文化的发展。该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华侨华人历史资料的梳理,同时与我国其他地区华侨华人群体的比较研究,分析总结江苏华侨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历史贡献。研究梳理江苏华侨华人群体特征及历史贡献,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江苏华侨华人群体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及影响,为江苏侨务政策及统战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红梅 《文化学刊》2015,(3):151-154
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治理结构历史发展入手,对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背景、内涵及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改革、发展与完善,明确了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09,(6):136-136
王志刚在《实践》2009年第1期发表《论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他指出:文化发展的要求与现实的文化发展总是有一定的差距,自觉的文化应该顺应文化发展要求,反映文化承载者的需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历了长久的国家统一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往来和文化传播较为顺畅,文化发展是大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发展形式是文化增生。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多学科角度,对诚信和信用内涵的产生、演变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为现代信用划分层次,对传统诚信观提出质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背信事件予以总结,为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建立信用社会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6.
魏艳 《文化学刊》2009,(1):66-69
自近代以来,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古琴音乐面临衰败的危机。新中国成立后,时任中国音协主席和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音乐界主要领导人吕骥,通过推动古琴音乐的发掘、整理研究、教学以及他本人于古琴研究上的理论先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古老民族乐种的传承和发展。吕骥自建国后所做的诸多开拓性功绩,为中国古琴音乐2003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三江形胜,如歌年华。三江六岸写满了历史的履痕。宁波三江口,这一城市繁衍发展的核心区块、中国大运河的终点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她以华美的旋律快速变迁。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港城,正是在这里奏响改变与发展的新乐章。  相似文献   

8.
苏青云 《职业圈》2013,(31):90-91
军工文化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延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先进的军工文化是伴随着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军工经过近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已经建立起武器装备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试制、试验、生产和教学能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建国五十周年和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为了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和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9月1日至12日在法国巴黎共同举办’99巴黎中国  相似文献   

10.
婺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文化体系,经历了魏晋至隋唐的初兴期、宋元时期的兴盛期、明清至近现代的发展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转型期四个阶段.其中地方特色比较突出的主要有博大雄厚的学术文化、别具一格的手工技艺文化、与时俱进的婺商文化、形式多样的戏曲文化、风格独特的古建筑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为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梳理盘点"十一五"期间及新中国成立60年的中国企业精神,探讨"十二五"期间如何弘扬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促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解决‘民富'问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等重要目标能顺利实现,2010年11月13-15日,由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传承与创新--中外企业文化2010北京峰会"在京西宾馆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展现工会干部形象的电影——《咱们的工会主席》在南宁人民会堂举行首映式。这是工会文化建设史上的盛事,是工会文化建设的大胆实践和优秀创新成果。1000多名观众的掌声一次次响起,留下了动情的泪水,工会主席的温情在掌声中传递、升腾,心底充满,正能量。  相似文献   

13.
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在2016年3月7日《中国艺术报》刊发的《加大对中国音乐文化国际传播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一文中认为:融合中外,和而不同。在传播音乐内容方面,要选择真实反映历史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优秀经典作品,特别是那些既充分融合吸收优秀的外国文化,又坚守保存中国核心的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作品,做到"融合中外,和而不同",方能真正用中国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麓,由一些外籍人士创办的低碳旅游新业态——"洋家乐"正悄然兴起并渐成风尚。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莫干山就以"竹、云、泉"的自然景观和颇具异国情调的别墅群蜚声海内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这座江南名山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一直得到精心呵护,前往观光度假者络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母语文学是我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当下,其发展面临着创作水准、语言沟通、传播推广方面的困境。阿库乌雾作为新时期以来彝语作家代表进行双语创作,其作品取材于彝族传统文化,创作主题具有深刻性和复杂性,诗歌创作意象鲜明,成为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创作的标杆。他在民族化写作、创作主题的挖掘与开拓、文化视野的拓展和文学传播等方面为少数民族母语作家提供了经验和理论指导,为推动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阿库乌雾彝语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成功案例,为母语文学打破创作与传播困境、取得长足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纪实影像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时代的诠释者。一方面,它作为文化记忆的可视形式之一,具有厚重的影像史学价值;另一方面,它也忠实地记录着时代年轮的延展和社会意识的变迁。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40余位摄影师奔赴全国各地,共同记录下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创作了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向世界传递出新中国的第一映像。在之后的70年间,纪实影像定格了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继的新中国建设者,纪实影像在记录这70年来中国的历史与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以多样的叙事话语再次书写着历史  相似文献   

17.
老子《道德经》中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很少,其中的"音声相和"可认为是老子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的音乐观。史学界和音乐学界对"‘音声相和’即强调音乐是和谐与审美的高度统一"这一观点是基本认同的,但对"音""声"的概念及"和"的方式各有说辞、见仁见智。要想了解老子的音乐观,首先要摆脱惯常的逻辑和推理,对《道德经》进行系统研读,如此方能解读其真义。从"音声相和"一词逆推出预设结论,再以儒家孔子音乐观之相互比较,得出老子音乐观所具有的高度哲学内涵及对当下音乐发展的意向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生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自古及今,延续发展了四五千年,在十五世纪以前一直属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文化迅速发展,中国落后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外来势力的侵略,奋发图强,努力前进,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解决了民族危机,保卫了民族独立。之后又经过曲折的道路,一九七九年以来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也将气更大的发展。中国文化何以能延续发展、历久常新、虽衰复盛呢?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内部含有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传播观,是我国传统艺术思维和思想意识的沉淀与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专属标志。古琴艺术中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其声响带来的音乐审美体验,更是琴器、琴曲、琴乐、琴道等多个层面带来的综合感知,是从传播意象、传播意境、传播空间等维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20.
《吴宓日记续编》真实记录了吴宓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对鲁迅的接受历程,作者在政治化语境中所坚持的个人化阅读方式,形成了对时代流行"鲁迅接受"观念的理性审视,他的鲁迅阅读成为中国鲁迅接受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反思批判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关系,吴宓与鲁迅的文化理想在民族精神建构方面所表现出的异质同构性,对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