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礼”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显然,“礼乐”合一的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尤为突出。该文从音乐文献学视角展开中国上古时期“礼乐”音乐教育思想的探讨,论述“礼”与“乐”的辩证关系,阐释“礼乐”音乐教育思想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博涵 《文化学刊》2008,(4):137-141
在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产生了近代学校教育。音乐教育开始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所音乐教育社团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萧友梅作为中国音乐教育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投入了自己满腔的热情也培育了大批对中国音乐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从萧友梅所创办的最早的几所音乐院校的概况以及在教学中采取的进步的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出萧友梅不仅在当时的音乐教育中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而且也对后来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乐记》历来被视作儒家礼乐文明的重要典籍。"情"作为贯通"修身"、"伦常"、"天地"的枢纽和基础,是我们理解《乐记》所构建的理论体系的核心。在《乐记》中,"情"至少有"天地之情"、"礼乐之情"、"人情"等三个内涵:"情"从天道而言是"情实";"情"从人心而言是"人情";而礼乐"管乎人情",是沟通"天地之情"与"人情"的枢纽。《乐记》中"情"的三个维度,在理论内部各自成立的同时,彼此之间又浑然一体,可以使用"体、相、用"这一中国传统哲学范式来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情"是"乐"的内核,而"乐"又是"情"的彰显;而且,"情"之意蕴的三个维度与"乐"的"体、相、用"又呈现出大致对应的关系。总之,对《乐记》中"情"之意蕴三个维度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乐记》中"乐"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我们窥测中国传统文化早期"情"论的个中三昧,也有助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赵岩 《文化学刊》2011,(6):60-61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是有韵律的声音,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绚丽多彩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音乐的共鸣构成了美妙的音乐文化。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音乐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中十分重要,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作用下弘扬。教学内容与文化相统一,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当今社会民族音乐文化并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特别是隶属于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更多沿袭了音乐专业的培养模式,只注重学生音乐学科素质培养的倾向比较普遍,学生教育素质现状堪忧。而教师职业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把教师的“学术性”和“师范性”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素质在教师职业专业化及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顾西林正是在"学堂乐歌"兴盛时期,于  相似文献   

7.
帕克在《美学原理》一书中以一章节的内容分析音乐与美学的关系,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以东野主人对话秦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帕克与嵇康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帕克提出"音乐美学",认为音乐具有感情色调,音乐所激发出来的感情是主客体的统一,音乐是模仿自然的;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不具有感情色调,音乐所激发的感情是主体特有的,音乐是自然的。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音乐是客观的,主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音乐具有客观规律,乐音能引起主体的感情,但有时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相似文献   

8.
浅议“新民乐”与民乐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乐坛上兴起了一股“新民乐”浪潮,根据中央电视台四套《新民乐》栏目策划人王康宏解释:凡以民族音乐为素材,加上现代理念和手段制作,可以推广流行的音乐即新民乐。一些“新民乐”音乐会主办者给它的定义是:新改编、新创作、新挖掘、新组合、新理念等传统音乐形式之外的,融合现代意识和现代演绎手法,同时又能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血脉相通的民乐形式。其音乐元素不仅是传统的民族器乐,还包括民族声乐甚至民间戏曲曲艺、地方音乐等。  相似文献   

9.
阮籍《乐论》所论之乐乃具有规范性内涵和社会性教化功能的乐教之乐,而非现代语境下作为艺术或表演艺术的音乐之乐。阮籍《乐论》是立足于音乐(乐教之乐)本身,尤其是乐教之乐本身所固有的规范性内涵和社会性教化功能的考察,具体考辨圣人制乐成教化俗之义,提出了"因乐而有教,有教以化俗"的乐教主张,论证采用"辩名析理"的玄学方法,表现出鲜明的玄学色彩。  相似文献   

10.
雅乐历来被儒家视作华夏正声,对中国古代音乐影响深远,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却是燕乐。一般来说,由于和胡乐紧密相联,体系庞杂的唐代燕乐应与雅乐泾渭分明,但从史料来看,二者虽在形式上被看作独立的音乐系统予以记述,在内容上却因《破阵乐》等乐舞有所交集。这或可反映出唐代音乐品类划分的淆杂性,但它实际是唐代雅乐与燕乐关系动态发展的反映。通过对唐代燕乐与雅乐发展的历史和特征进行梳理,能够考察出唐代燕乐与雅乐形成交集的原因和历史过程,并展现二者的动态发展与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艾珺 《文化学刊》2014,(2):185-187
<正>清石成金《传家宝》篆刻"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印文语出明代哲学家王艮《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或言之,快乐是由于学习,学习在于学习之乐;不快乐则非学习,不学习谈何快乐。与古人对话,学习古人智慧,是人生一大快乐。故而,曾国藩的"君子三乐",首为"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其次是"宏奖人才,诱人日进"和"勤劳而后憩息"。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诗论》第23号简对于《鹿鸣》一诗的评论,主要是对于《鹿鸣》乐曲意境的分析。简文"《鹿》以乐………",意谓《鹿鸣》作为配乐之诗如何。以下的简文则主要是对于这首乐曲意境的具体阐述。简文可以和文献记载互证,为认识孔子的诗乐观提供了新的证据,不仅如此,还为复原《鹿鸣》古乐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3.
金湘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品——歌剧《原野》以大胆的探索创新、精巧的整体构思、鲜明的音乐形象引起人们的关注,赢得了广泛的赞许。他也由此被外国媒体称为"中国的普契尼"[1];同时被国内称赞为"举起中华民族乐派大旗的音乐家"。时至今日,金湘的创作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其作品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爱。在继承的基础上,他综合多种创作技法,进行一系列大胆的尝试,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这是一条古今接轨、中西合璧的路,是一条把民族音乐引向深层发展的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好声音》是近期一档娱乐人民群众、影响广泛的节目,同时也是民间草根歌手展示才华的舞台。她的成功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我刊特组织本文以飨读者。似乎在一夜之间,从歌曲到故事、从节目到模式,都成为了热门话题。中秋之夜,全家人在一起观看"好声音巅峰之夜"一定会成为2012年中国人特别的记忆。《中国好声音》象征着精英阶层回归电视和大众审美趣味在电视中得到真正的尊重。定位准机会佳形式奇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定位为"大型励志音乐评论节目"。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评价道:"我觉得《中国好声音》正在  相似文献   

15.
近来中美关系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996年10月,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为什么说不》一书,这本书由几名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执笔,对冷战后一波三折的中美关系作了详细的剖析。书中的第七章《谁误导了美国公众》,用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分析了美国新闻界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所起的不光彩的作用。这也值得中国同行从中吸取有益的教训。这一章共分3节:《透过墨镜看中国》、《从"CBS 的中国间谍故事"到"NBC 的奥运会"》、《吴弘达事件与吴弘达现象》,本刊将分3期连载,以与读者共警醒。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音乐文学的立场,对群艺馆声乐培训教学法进行改进,就是在教学法中添加"音乐文学把握"模块,建立"乐·心"支配"乐体"的关系和"音乐文学把握"与"发声训练"、"演唱训练"、"台风训练"之间循环作用的过程,最终让学员"用心"歌唱而不是"用声"歌唱.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夏之卷刊载了李婷婷的《周代乡乐考论》一文,秋之卷又发表了彭林先生的批评文章《说乡乐、房中之乐与无乐——评〈周代乡乐考论〉》,反映了该对于学术争鸣的认真态度,也反映了彭先生不避长幼,为学术尊严而发言的可贵精神,后学自当引为楷模。本人完全赞成彭林先生的意见,并再申述一二李文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乡乐”、“房中之乐”还是“无乐”,都是上古的礼乐,其出自《仪礼》有关诸篇即是证明,涉及“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等有着严格规范的古代礼学。上古用乐有着严格的制度化要求,这是治中国音乐史者…  相似文献   

18.
女性的解放和自由度是衡量一个族群组成机制和结构合理和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尺度。中国古代的《西厢记》、《红楼梦》和《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方位文化内蕴。其中爱情、婚恋伦理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其间《西厢记》里所展示的对于女性对于爱情自主的伦理主题,和《水浒传》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上的伦理悖论:囿于几千年形成的封建礼教铁桶一般的藩篱之下这样既定的文化准则,决定、也预示了崔莺莺有限度的爱情理想仅凸显了人性的精神能量,但结局就像《牡丹亭》《倩女离魂》之类的作品一样,仅限于可能实现的前景,更有可能会接近于"宝黛"和"杜十娘"式的典型爱情悲剧结局,《水浒传》对于女性诋毁性的描写和固定"男尊女卑"性别角色的道德宣教就是一个可参照的警示性的对立的社会基准伦理示范。所以有时艺术所展示的除了对现实生活的摹写,有时更是一种人生理想,或者是对于人本能的精神意志与现实关系相矛盾的迷茫、困惑。而把《西厢记》和《水浒传》在"性爱—婚恋伦理"方面内容的互相比较,可以展现出中国古代伦理的特定性质和其艺术表现上深刻的美学呈现。  相似文献   

19.
汉代统治者在政教观念上高度重视音乐的移风易俗作用,其主要的移风易俗举措皆与音乐有关:立乐府采歌谣以观风俗、统治者遣使循行以采谣观风并教化风俗、地方循吏用礼乐教化移风易俗。但在这些举措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化始终处于缺席状态,这意味着东汉白虎观会议所确定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政策在汉代最终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体现出汉代音乐移风易俗之审美意识形态地位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毛泽东著作的国际传播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高潮、缓和四个阶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毛泽东著作海外传播的历程延续至今,生动反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成果为世界多国所广泛接受、认同的历史脉动。《红星照耀中国》风靡西方早在1927年5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机关刊物《共产国际》就用俄文发表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同年6月,《共产国际》(英文版)在转发该文时,加了如下编者按:"在迄今为止介绍中国农村状况的英文出版物中,这篇报告最清晰"。《共产国际》此后又陆续刊发了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等文章,并在报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