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岑孝清 《文化学刊》2012,(1):128-133
产业革命使文化发展产生了飞跃。一方面,它促使文化产业化,使文化成为了人机结合基础上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创造精神产品的产业;另一方面,它促使文化管理产生飞跃,出现了文化系统工程和相应的文化工程技术科学。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及文化产业管理,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钱学森关于产业革命及其文化产业管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徐娜  屈晓静  骆静静 《职业圈》2012,(23):103-103
一、科技创新中的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是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一百多年来,人类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得造纸术和印刷术不断改进,形成了科技运用与文化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电影、电视、广播等多元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文化产业的萌芽。而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诞生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让文化产业成为融合多种技术群因子的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文化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这一背景下,地区的发展与文化紧密相连。湖南省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并且现代文化产业丰富的大省,拥有"快乐购""手机动漫"等科技产品,都彰显着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态势。本文就基于这一背景主要探究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背景下,湖南省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4.
吴晶琦 《文化学刊》2011,(2):102-106
东北大振兴,为东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产业先行。振兴东北绝不只是单纯的工业振兴和经济振兴,而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是整个社会事业的全面振兴。在大振兴的宏图伟业中,文化的振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优化社会软环境,提升社会发展力,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振兴的主要出路是发展文化产业。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大繁荣与大发展,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深入研究了辽宁省的文化产业现状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及不足,并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辽宁省的文化振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5.
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所生产的文化产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判断。近年来,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柳州是一个老牌工业城市,具有汽车、冶金、制造等众多资源优势,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面临发展动力不足、融合度不高、区域优势不明显、市场主体不够活跃等问题。该文根据这些困境提出了发展路径:优化制度供给,完善文化产业市场体系;资源深度共享,开拓融合产业边界;科技引导,以工业化思维育新板;通过文化产业打造网络长红城市等。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柳州的经济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柳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可以为柳州及其他工业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达·芬奇指出:"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在新形式下,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壮大传统文化产业,打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以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确切地说,对十年来企业文化领域进行全景式的扫描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这需要有条分缕地梳理,不带功利色彩的客观评论以及个人在学识、能力、经验、技巧甚至是时间上进行周密规划,即使这样也未见得能讨好.但是,我们还是本着一种使命,在这里对企业文化这十年的发展作了蜻蜒点水式的介绍.政府助推企业文化大发展 刚闭幕不久的党的十八大,无疑为企业文化发展迎来了美好春天. 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要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毋庸置疑,国家对文化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甚至政府直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近段时间,文化产业成为了热门词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不仅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还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今年的“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相似文献   

9.
文化产业在文化消费的带动下得到了创新与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之后出现新的消费形式又会刺激文化消费。所以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的关系。以下本文将论述泉州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的关系和意义,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虽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缺乏保护、创新力度不够等。而辽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点,在产业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实现辽宁从文化大省发展为文化强省的目标。本文主要分析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促进辽宁文化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科 《文化交流》2010,(1):5-11
2009年国务院公布实施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明确了“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属类,和影视、出版、动漫相并列。这就厘清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文化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而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品牌的创建及有效运作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题中之义.文章从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出发,结合西泠印社改制的实际,对文化品牌的保护、推广等做了研讨.  相似文献   

13.
商见期 《职业圈》2006,(10):18-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本文从建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旅游产业提升等方面阐述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也存在文化产品缺乏价值观引领、文化产品原创性不足、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改善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政府、企业、高校三者协同施策,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价值内涵,坚定文化自信,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6.
文化河源视域下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事关河源的未来发展,事关客家文化的保存、弘扬和繁荣。本文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释义,阐明了加快发展基于"客家古邑"的创意文化产业的背景和必要性,提出了河源市基于"客家古邑",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镜鉴,进而就推进客家古邑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09,(6):39-39
郭秀丽在《实践》2006年第21期撰文指出:草原文化产业自主创新必须以内容的独创性为目标。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其灵魂的产业。文化产业内容生产要素与细节的研发与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资源优势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用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构建民族框架的有机命脉,这些传统文化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转化升级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两者之间辩证关系的阐释,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与传统文化弘扬之间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产业融合、文化内核挖掘、整合资源配置等方式实现两者的融合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标,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19.
山西是文化大省,却不是文化强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山西省发展不能仅仅再依靠传统煤炭产业的发展,更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对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性,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视文化产业集聚,积极培育发展晋文化品牌。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山西这个文化资源大省的文化产业竞争优势,同时可以为山西这个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过渡提供强大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皆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以官方为主导,文化产业发展以市场为主导,但二者在内涵和特点上有所关联。按目前发展态势,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正面临共同的一些瓶颈,如存在认识误区、缺乏人才、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二者如何互动共赢谋求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