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宁 《文化学刊》2012,(6):83-85
春节习俗丰富多样,在河南各地方志的查阅中发现,每到春节,各地都有火神祭祀这一习俗,延续至今,形成一套完整的习俗规程。春节拜火神,究其缘由,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农业生产等因素有关。这一习俗已成为河南春节文化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府人家怎样过年 满清宫廷王府过年时,有很多繁琐的礼仪,后逐渐形成了习俗,这些习俗有的与民间相同,如煮腊八粥、贴春联等,有些则为皇家所独有. 据史料记载,清宫过年习俗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皇帝开笔书福.清朝皇帝开笔书写“福”字,始于康熙爷,到年节时,康熙帝开笔书“福”,赏赐大臣和内值人员.以后逐渐成为定例,并定于每年腊月初一开笔书福.  相似文献   

3.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2,(2):181-183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字之书"。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学员们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无字天书。"他自己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不仅视书本为生命,  相似文献   

4.
正养蚕通常分春季、夏季,有些地方还有早中晚三次秋蚕。但在江南,祈求蚕花大熟的习俗,则集中在清明到谷雨。杭嘉湖蚕乡时兴过清明节,其盛况仅次于春节,当地有"清明大于年"之说。自春节开始的闹桑田的习俗,在清明时节达到高潮。习俗,指的是在各地广为流传并且约定俗成的规范化流程。在江南,民间的蚕事习俗,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是百姓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吴裕成  左川 《文化学刊》2012,(2):115-115
"文魁武魁,不如锅盔",旧时陕北乡间俗语。《中部县志》解释,"文魁武魁"是匾额上的字,"科举时代,家有文武举人,于门上悬此匾额";而"锅盔",说的是又厚又大的面饼。本分的庄稼汉绝不好高鹜远,不慕功名、淡泊自安的务实心态,由这句老话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6.
汉英表“吃喝”动词文化差异形成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然 《文化学刊》2011,(2):165-169
汉英词汇在词义内涵上具有复杂的民族文化差异,归纳、解释造成其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的。经过对汉英表吃喝动词的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初步探讨与阐释。我们认为,汉英民族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不同的民族习俗惯制等文化因素,是造成汉英表吃喝动词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学史上,对于《里仁》篇"事君数"章章旨的理解分歧众多。这些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其中所包含的"数"字之解释。有关此字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到对整章章旨的说明。结合古籍中"数"字的有关具体情况,以及孔子的思想特点,当是界定"事君数"章所含"数"字之含义乃至整章章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春鸣 《文化学刊》2011,(3):170-173
本文试图从晚清知识分子王韬的"废时文"说入手探究其政治文化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以及多元、客观的文化思想;在道、器之外,重视"人"的因素,促使王韬选择了"废时文"作为讨伐传统文化的入口。"时文"在他的文论中,既是承载旧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人的进身之阶,还泛指一切"不古若"、"不西法"之学问。从他对"时文"的解释与讨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王韬"废时文"的呐喊,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高度彰显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转型过程中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王佳 《文化学刊》2013,(2):27-33
黑龙江藏传佛教和民间习俗相互作用,形成节庆文化,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宗教事象演变为民俗内容的节庆文化——民俗对宗教的习俗化。民俗形式注入宗教内容而形成的节庆文化——宗教对民俗的神圣化。宗教和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合流而成的节庆文化——宗教与民俗的相互交融。而目前流传下来的现代宗教民俗节庆形态,则又呈现宗教和民俗相剥离的趋势,或者几乎完全成为日常生活习俗,或者几乎完全保留在宗教信仰仪式活动中,只有如千灯节等较少节庆还保持着宗教和民俗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州行纪感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2,(3):177-178
1984年5月,我还在营口市工作的时候,曾与当时的市长白立忱同志一道,率领学习考察团到江苏等地参观、访问。第一站是常州,洽谈建立友好市的事宜;第二站便是苏州,学习那里发展建设的经验。一下火车,就受到了东道主的热情接待。在前往宾馆途中,接待处长问询我们:"各位可曾到过苏州?"听我说是第一次来,处长便热情地介绍了市情。他说,苏州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古代,可以说  相似文献   

12.
人皆有名 ,一个人名就代表着一个人。在我国数以亿万计的人名中 ,一个大量的、常见的现象 ,就是“男人名”、“女人名”的类分。许多人 ,仅从名字就可以推断出其性别 ;不少家庭在给孩子起名时也往往首先考虑到性别。依性别而命名 ,从名字分性别 ,似乎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一种习俗。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史书上、文学作品或实际生活中都屡见不鲜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名文化。今天 ,对之进行系统的考察 ,是很有意思的。人名 ,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称谓符号 ,从广义上讲包括许多种 ,诸如小名、正名、字、号、笔名、艺名、室名等 ,狭义则单…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2,(1):20-20
潘晟在《江汉论坛》2011年第8期撰文指出,在利用礼仪、习俗等资料考察边疆地区或以往的“历史空白”区域气候变迁与环境演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要理清礼仪、习俗起源、形成、演化与气候、环境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包括礼仪、习俗中体现气候或环境变迁的指示性内容,即礼仪、习俗中哪些活动确实与气候、环境有关,关联的强弱程度等;它所代表的区域范围,以及区域范围的变化;它的阶段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14.
在徐德凝诗化教育中,"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而洗心、清心、静心、养心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从"用诗洗心到用诗养心"折射出徐德凝对诗化教育认识上的升华,实践中的深化。  相似文献   

15.
周全德 《文化学刊》2008,(5):95-100
生育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育活动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习惯性行为模式,是生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殖崇拜是中华生育习俗的活水源头。儒家生育伦理是中华生育习俗赖以形成的主要思想资源。古代中国的生育习俗具有神秘性、神圣感、物象化审美、性别选择倾向以及变通性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黄佳燕 《文化交流》2016,(10):69-71
正"潮神祭祀"本是由百姓自发展开的悠久习俗,一般只含上香、敬神、祈祷(包括禳灾、纳福)等环节,主要流传于浙江省海宁市境内的黄湾、袁花、丁桥、盐官、周王庙、长安、许村等钱塘江沿岸乡镇。历史上,这习俗逐渐被官方认可、利用,从而结合三礼、形成仪规程式,发展为一种由各级守土官员主持的地方政府祭典。2014年,"潮神祭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项目,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立春过后,紧跟着就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季节。在这百花丛中,最令人瞩目的当数牡丹。 国人喜欢牡丹不是今天的事儿,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证:"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周敦颐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据他看来,牡丹乃富贵之花,世人热衷富贵,就没有不追逐牡丹的道理。  相似文献   

18.
从苏联流传到中国来的传统哲学解释体系,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斗争哲学"。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共产主义发展的新契机,呼唤中国哲学的转型。转型后的中国哲学应当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本位的、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统一、和谐发展的哲学,概括地说,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哲学"。中国哲学转型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段艳萍 《文化学刊》2010,(5):176-179
对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研究,学术界大多围绕西方政治理论,其研究框架以"国家—社会"二元论为基点。然而随着研究层次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这一根植于西方社会实际的、简单对立的二元论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治理中的权力特征。本文就传统中国乡村治理权力结构的类型作简单的梳理,并提出由国家势力、绅权和族权所组成的双向流动的"工"型权力结构在解释乡村权力结构时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几段权威媒体影像视频资料之谬误为始点,围绕其中所涉及的曲艺音乐之曲种界定的存疑问题而谋篇;以"乐亭大鼓"词条的解释为线索,由此引发的"乐亭大鼓"鼓曲曲种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当代几部传统音乐辞书中出现的模糊甚至错误解释,给予梳理与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