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因此可以借助方言来研究地域文化。东北方言中的动物隐喻词是东北方言直白幽默、表达精简准确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研究动物隐喻词,发掘其所蕴含的东北特色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2.
穆木天作为一位东北诗人,其诗歌中的东北地域书写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前后两期。由于时代形势的变化及诗人自身诗歌创作观念的嬗变,东北地域书写在穆木天的诗歌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对穆木天前后两期的诗歌创作风格进行了深入探析,即前期诗歌中的东北形象多是宁静、安详的传统农村形象,兼有源于作者思乡而产生的悲伤情绪;后期则转向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3.
东北画家中有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令人振奋,大家都想为中国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都想把东北的气势、东北的风格进一步推向中国画的最前沿,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上充分展示东北创作群体的特质和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丰富性。处在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遗留之中的东北画家,准确地把握和确定自身地域的文化精神,无疑对整个中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东北电影以朴素的影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东北电影的文化色彩沉实厚重,广泛关注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化的电影表现手法更使得东北电影富有意境和诗意。另外东北电影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影响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显示了东北艺术家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东北大花布是东北文化的代表之一,究其历史发展进程是传承和创新的必要。通过吸收时下流行的元素与风尚,现代化工艺手法等创意与创新,改进传统的东北大花布设计,让东北大花布以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只有赋予东北大花布新时代的意义,让原本已被逐渐淡忘的设计重新回到市场之中,再次产生经济价值,并不断发扬传统地域文化价值,才能实现技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颖 《文化学刊》2010,(3):50-53
东北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其独有的"民族性格"彰显出东北地域艺术文化的特色。东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生产在该地区的社会运行中均体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从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生产在该地区的运动情况入手,希望探寻出该地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些社会学规律。  相似文献   

7.
论辽海文化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3,(3):70-85,F0002,F0003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符号标示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辽海文化既具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混融而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点,又具有海洋地区文化的特色;前者之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与后者之外向、机敏、灵动汇合而构成辽海文化总体,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而区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成为东北文化总体中的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8.
王丽坤 《文化学刊》2014,(5):104-109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标志。辽西方言属于东北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是辽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辽西地域文化包括人类发凡文化、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区域民族文化、战争文化、移民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此文化基础上形成的辽西方言民俗具有鲜明的文化融合性、典型的农耕性和厚重的文化性三方面特点,通过揭示方言民俗的地域特点,旨在进一步展现辽西乡风土俗的奇光异彩,同时也为加强保护辽西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1,(3):166-169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母体,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陇南地域的白马人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地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信仰的神灵大多相同或相似,而且信仰的仪式和祭祀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部分宗教造像中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也体现出趋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高东妮 《文化学刊》2011,(3):141-143
以往学界对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多局限于东北地域之中;所言"中国视野",意将东北现代文学置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中进行研讨,表述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突出和独特的贡献。此学界还未见系统论述。东北现代文学伴随着东北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发展,总体上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而行,但两者之间并非并肩相进,而是显示出鲜明的错位样态。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错位的发生,是与东北文化的相对落后以及政治、社会、经济、民族、地域等方面的条件不相协调有密切关系。虽然东北现代文学的总体进程相对滞后,但其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历史贡献,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就历史事实而言也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1.
地域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地域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赓续红色根脉、塑造国家形象有重要意义。《100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浙江记忆》是浙江省为庆祝建党100周年专门策划的融媒传播系列产品,是地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重要尝试。该系列视频充分考虑时代需求,融合多种元素,在制作构思、叙事模式、传播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创新,打破了以往某些红色故事较为生硬的讲述模式。通过分析该系列视频发现,再语境化叙事、“外嘴”软性讲述、强化品牌建设和注重人才培养是进行地域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对推动塑造中国积极向上的红色形象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的古人类足迹东北地区特殊的地貌和多变的地势,以及复杂的气候环境,决定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根脉是沿着东北地区的江河流域或沿海、沿湖的走向而分布的。因此,与其说是“东北地区的区域文明”,还不如说是“东北的流域文明”更为确切。历史上,对东北文化的称谓有“满洲文化”、“关东文化”、“白山文化”、“黑水文化”、“辽海文化”等等,实际上,这都是一种流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复合概  相似文献   

13.
徐彻 《文化学刊》2011,(2):16-18
《辽宁文化通史》是继《安徽文化通史》、《上海文化通史》及《齐鲁文化通史》等之后问世的国内第四部省级地域文化通史。它的适时出版,填补了辽宁省地域文化史没有通史著作的空白。这一部通史著作是否成功,其重要的标志是看其有否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新颖的学术观点是一部著作的灵魂。缺乏灵魂的历史著作是没有生命的。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很多新鲜的学术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借助于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徽州民居生成的哲学原点和文化表象。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方根精神和中道意识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影响了徽州民居的深层文化心理和哲学原点,使之与其它地区民居具有同一性;而盛行于徽州的理学思想、宗法制度和风水学说,则是徽州民居生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表象,使徽州民居的物质空间形态具有了特异性,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地方餐饮是被世代传承的文化瑰宝,它根植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土壤之中。但是,由于很多地域特色餐饮文化缺乏传播意识,以及缺乏饮食品牌构建的认识,最终没能很好地进行品牌传播而难以为更广大民众所共识。该文对齐齐哈尔餐饮文化赋予品牌形象价值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探讨齐齐哈尔市在东北饮食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利用地区饮食及其文化有关的资源优势,从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市场需求、饮食服务及地区相关部门的辅助等方面进行餐饮品牌构建基础研究。以期寻求受众和品牌价值链接的方式,为东北地区餐饮品牌化建构展开更广泛传播和有效设计实践提供参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民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出东北固有的社会文化特征。由于二人转产生于旧时代,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民间糟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得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审慎地对待。  相似文献   

19.
地域形象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陕西地域形象的发展和现状对于陕西在国内乃至国际社会的定位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从评价理论视角考察《中国日报》2001年5月1日到2022年3月16日有关陕西的新闻报道,通过对语料的报道主题、话语建构及情感态度进行分析,借助高频词、词丛、检索行等语料库路径,对文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探究媒体中的陕西外宣形象。研究发现:《中国日报》20年来对于陕西的报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民生、医疗等方面,报道内容很全面,且正面报道远多于负面报道,但是报道主要集中在陕西整体和省会城市西安,关于地级市的报道偏少。  相似文献   

20.
辽南高跷秧歌作为东北秧歌的典型代表,既有东北秧歌的文化共性,也有辽南秧歌的地方特色,其审美形象、表演风格、音乐、精神意蕴具有浓郁的"东北味儿"。复州高跷秧歌和庄河高跷秧歌都承载了传承辽南文化习俗、民间风情和群体性格的作用,随着高跷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延续,发展与创新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