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词中的无名氏是一种值得从整体上加以研讨的现象。在宋代无名氏词中,有多达200余首与通代尤其是宋代有名氏词互见,说明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不少人认为这些词的作者并非无名氏;它们自宋代以来的传播与接受,总体而言,并未因其作者身份佚失而如同想象中的那般寂寞。互见对象中频繁出现两宋名家词人,又间接表明,宋代无名氏词的整体水准同样不似传说中的那样不堪。当传名意识久已深入人心,无名氏作品自然也会因为由此激发出的创作上的个性追求,从而留下一些优秀的篇章。同时,数量居于整个中国古代词史首位的宋代无名氏词,还可以成为考量宋词之所以成其为"一代之文学"的一个要素。而充分体认词的音乐文学特性,应该更为有助于理解,在深入骨髓的传名意识笼罩下,宋词何以仍然大量出现佚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解释者突出文本的某种意义,正是其前见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视域的聚焦。著名学者徐复观对司马迁《史记》的突出解释是:学术文化是在政治的上位,人类不能托命于政治,但可以托命于学术文化,《史记》可以说是以文化为骨干之史。徐先生所突出的内容,是与他本人的时代经验、思想倾向和人生遭遇密切关联的。徐先生铭记其师熊十力之言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而对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怀有一种强烈的忧患和危机意识,立志通过救中国文化来救中国。徐先生的人生之路是由尝试政治开始而最终归向学术,学术是他的立足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 ,宋代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不仅它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 ,而且它的文化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陈寅恪先生曾说 :“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 ,造极于赵宋之世”。① 宋学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也是一个颇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然而对宋学的研究 ,也被认为是宋史研究最大的难题。“其困难在于即使作一个案研究 ,也需要很广的知识面 ,从纵的方面需要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佛经道藏等广博知识 ,从横的方面需要有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广博…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科举制度的改革阶段,受理学蓬勃发展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显示出鲜明的理学化特色。一方面,宋代科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与唐代有所不同,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义理的阐释,形式上偏重议论,在考试评判标准上也以涉理、论理为基准评判文章优劣。另一方面,宋代科举制度与理学的融合促进了隐逸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文学形式的多样化。由此可以看出,宋代科举与理学及文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古人的理想。然而,门闩、门锁久传不衰,证明在许多时候,不拒绝夜不闭户理想的人们,也不肯放弃每晚关门闭户,换得一觉到天亮的安全感。这中间,理想同现实相隔多远,如果要量一量的话,可借宋代《芝田录》之语当尺子:"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这反映了一种颇为可爱的想法,夜须闭户,且要门扇上锁;  相似文献   

6.
"非遗"普查是判断民间传说当代之命运的重要依据。在21世纪初的新一轮北京市"非遗"普查中,民间故事在"乡民社会"中依然流传如旧,然20世纪80年代学者确认的15个"北京市常见故事类型",却已无闻;民间传说则在"市井社会"中获得了新的驱动力并形成若干传说群。古都传统下的北京传说显示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宫廷和贵族文化的影响及其延续,二是五方杂处的都市群体与市场经济所造成的市井文化的兴盛,三是北方多民族融合带来的内容和风格的多元化。北京传说以史事传说、人物传说和名胜古迹传说为主体,而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宗教传说在这里比较少见。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文人墨客等历史人物,宫廷建筑、庙宇塔寺、园林景观等文化遗存以及种种史事,对于相对比较闲适的市井群体而言,比那些从事田野耕作的农民群体,更能激发出诗意的记忆和联想。北京传说以深厚的历史感、纯正的文学韵味、平民意识等与京派文化相通;京派文化的精髓或来自于民间传说。由于传说和故事大体上靠群体口传,杰出的传承者鲜见,因而被相对轻视,故而提高对其价值的认识,进行分类保护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南宋俞庭椿作《周礼复古编》为周礼学史上集前人"《冬官》不亡"理论之大成,开"《冬官》补亡"之风气的开拓性著作,在宋代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书内容虽深为清以后人诟病,但其合理性与对元明两代的《周礼》思想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故其得失值得我们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8.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艺术品,集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于一身,是具体技术的产物。对于青铜器的研究和著录,从宋代开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名称、铭文、形制、纹饰、功能、制作六个方面,对应于器物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科技史等学科。学科形成范式才能持续发展,新学科的建立和学科间的交差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宋代形成的金石学属于史学和古文字学范畴,民国初在西学影响下发展出的古器物学和考古学,以及略晚的科技史,都在以不同的角度研究青铜器。本文从青铜器图录所提供信息的角度,探讨不同学科对青铜技术的关注程度,并试图借以说明青铜器研究及图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具有高度象征性的艺术品,集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于一身,是具体技术的产物。对于青铜器的研究和著录,从宋代开始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研究内容可概括为名称、铭文、形制、纹饰、功能、制作六个方面,对应于器物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科技史等学科。学科形成范式才能持续发展,新学科的建立和学科间的交差是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宋代形成的金石学属于史学和古文字学范畴,民国初在西学影响下发展出的古器物学和考古学,以及略晚的科技史,都在以不同的角度研究青铜器。本文从青铜器图录所提供信息的角度,探讨不同学科对青铜技术的关注程度,并试图借以说明青铜器研究及图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徐强 《文化学刊》2012,(6):49-56
史华慈作为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对人性的奥秘、人的吊诡性存在、人的有限的自由以及人的复杂性的意识活动充满关切。正是基于这种关切他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看法,一方面他持"弱势的、谦虚的文化整体观",不满于对不同文化作出诸如"x文化"、"y文化"的僵化、粗暴论断;另一方面提出"文化导向"说,反对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结构"或"文化蓝图"说,主张人既会被文化所限定,同时又有有限的自由,促进文化导向的丰富和拓展。在比较文化思想上,他认为古今中外的人分享了某些共同的关切,文化是围绕这些关切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因而具有比较和沟通的可能。通过这种比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丰富我们共同的经验,增加人类应对当今一些挑战时的选择余地。因此,真正的文化比较应该深入到问题意识的层面,以韦伯式理解走入人类经验之海。以这样的文化观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史华慈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面貌,对于我们反思传统,寻求其当代价值极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云江 《文化学刊》2010,(5):115-119
池田大作对人类和平的祈求及相关思考,大多是站在"以佛法为基调而行动的立场上"展开的。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池田大作人类和平思想中的佛教哲学渊源关系,认为池田大作的人类和平思想是古老的佛教智慧在现代文明时代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新的境界言诠。  相似文献   

12.
崔建华 《文化学刊》2011,(1):155-158
"辽豕"典故形成于两汉之际浓厚的祥瑞政治氛围中,本义是讥讽他人见识浅薄。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对该典故的使用取向比较传统的有两种:一是单取"辽豕"颜色为白的特征,表达仕途坎坷之感;二是用以表达自谦之情。有的人则推陈出新,或以"辽豕"比喻出其不意的人事安排,或在不改变讽刺本意的前提下表达个人不畏艰险的自信心。而利玛窦则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使用该典故,其思维视角和高度尤为令人叹赏。  相似文献   

13.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14.
《老子》也叫《道德经》,只有五千多字,却包括了自然哲学、人生哲学、宇宙论、人生论、认识论、养生论,政治论、军事论等深广的内容。是两千多年来注家最多、解说不一,争论最多的古典名著。也是世界上各种文字翻译最多的中国书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注家之多,首推《老子》。元朝大德乙已年(公元1305年),天师张与才在杜道坚《道德经原旨》序中说:“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家”。这个数字今天已难确考。明代焦竑《老子翼、附录》中记载了唐代杜光庭笺注《老子》六十余家的书名。宋代董(卜回辶)作《广川藏书志》,发现十四种注本不著录于新旧唐书艺文志。他指出:“志所著录犹有未尽,惜乎名存而书亡者,十盖八,九也!”历史上见于著录的注本在宋代已十有八、九散失。而未曾著录却早已亡佚的又不知有多少。保守一些估计,古代注解《老子》的至少一千  相似文献   

15.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6.
军事文本中,委婉语被视为一种隐蔽、有效的语言策略而被普遍使用.古往今来,语言研究者们都从许多不同的视角对军事文本中的委婉语进行描述和研究.然而,在解释委婉策略的形成机制和作用过程方面,还很少有人从人类认知心理和意识选择行为的角度出发.文章通过自行建立军事文本语料库的手段,以语用学家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为框架,将委婉语的生成与理解转换成为寻求最大关联假设和关联顺应的过程.利用该模式不仅能够将军事委婉语建造成一个认知机制下的有效剖析选择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充分显现出动态语境对委婉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姜相宝 《职业圈》2007,2(12):11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三种意识"的提出,内涵深刻,意味深长,催人警醒,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这"三种意识"对于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姜相宝 《职业圈》2007,(6X):11-11,15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三种意识”的提出,内涵深刻,意味深长,催人警醒,意义重大,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这“三种意识”对于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人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生活、渴望自由等的归隐之情。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这种感情的强烈程度和深层次内涵在不同阶段皆有所不同,这一点在宋词词风的转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词的诞生和宋代词风的转变入手,以柳永和苏轼两位主要词人个人归隐之情的转变为例,分析了宋代文人归隐之情的变化,旨在更好地把握文人创作的整体风格,并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演变及词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祝尚书先生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即从1998年开始,将其研究重点逐步转移于宋代科举与文学,并陆续有专题论文刊出,颇得到学界的关注,我也间有研读。现在祝尚书先生将这二十余篇论文结集,正式题署为《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因我过去曾撰有《唐代科举与文学》,祝先生视我为同道,故特邀我作序。我长期在中华书局工作,祝先生于数年前已在中华书局出版其所著《宋人别集叙录》、《宋人总集叙录》,近年来我又因受学界友人委托,计划编纂一套较有规模的《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两宋部分约请祝先生主持,因此可以说,我们确有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