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本文系统阐述了宋词使用叠字的类型、使用叠字产生的艺术效果及某些特殊的叠字现象。叠字艺术的点滴效果构筑了我们世空见惯的“叠字词”的特殊意蕴。对今天诗歌语言修辞创作与研究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  相似文献   

3.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具体表…  相似文献   

4.
叠字亦即重言词,它是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诗词中有特殊的妙用,这一点古人早已注意到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一连六句,皆用叠字,今人必以句法重复之甚。古诗正不当以此论之。”郭绍虞说:“胡应麟《诗薮》谓‘未必古人用意为之’,参屈宋知古人是有意为之。但何以连用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修辞美学角度,深入探讨了我国占典诗词中叠字修辞的种类、叠字修辞的滥觞及发展,叠字修辞的美学效果,丰富和深化了我国占典诗词叠字修辞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格律诗中,有文字“避同”之说,即避免同字重复。这属于一般性常识。但是,格律诗中的“避同”,指的是非修辞性重复,不包括修辞性重复。曾有人没弄清这两者的区别.用修辞性重复的例证来反驳“避同”之说。从而出现所指对象的错位现象。本文在对格律诗中的修辞性重复和非修辞性重复加以区分的基础上.来讨论格律诗中的“避同”问题。  相似文献   

7.
试论元散曲的叠字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字是汉语修辞方法,文学作品中运用叠字,能表现强烈深挚的思想感情,起到强调主题思想、渲染气氛、增强旋律美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元散曲中九种叠字艺术,分析了最典型的叠字作品和曲作家,并指出了散曲运用叠字的艺术特征是量多而雅俗适宜,追求形式美而不离“本色”,求“奇巧”而不露雕镂之痕。  相似文献   

8.
古人写诗,特别注重字词的锤炼,一首诗决不愿重复同一个字,认为一首诗出现同一个字是败笔,刘勰就曾说过“同字相犯”(《文心雕龙》)。但有的诗偏偏重复使用了同一个字或几个字,而且还偏偏用得很好,从而形成了两种独特的用字艺术:“同字”与“叠字”。  相似文献   

9.
雒鹏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5):116-118
本主要讨论甘肃靖远方言中后字是儿化韵的两字组变调。先简要介绍靖远方言声韵调,然后讨论后字是儿化韵的“非叠字”和“叠字”两字组变调。靖远方言儿化韵属拼合型,儿化变调有四种类型。“非叠字组”的变调跟今音的语音环境有关,但又跟后字是非儿化韵的两字组变调不同,它们遵循着不同的变调规律。“叠字组”的变调涉及多重词法音系过程。  相似文献   

10.
重文表示法与古籍校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古籍,特别是从事古籍校勘工作,必须熟悉古人的书写习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的重文表示法。古人在书写、抄录时,遇到有重叠的字,往往只在上一字的右下方加“=”来表示。对重文号“=”,前人有一些解释:唐代李贤认为“=”就是数词“二”字,是用来表示“此字当两度言之”①。清人何琇也说:“石鼓文于叠字皆作=,=即‘二’字,言此字有二”③。而清人杭世骏则认为:“篆书凡重叠字皆不复书,但作=,偏于字右。=乃古文‘上’字,言同于上也”③。其实,认为这两短横就是“二”字或“上  相似文献   

11.
叠字是一种汉语修辞形式,古代诗词作家更是常常用叠字来抒情、叙事、状物、摹声。诗词中的叠字有名词叠字、动词叠字、形容词叠字和副词叠字。叠字的英译方法有:叠字叠译、语义对等翻译、语用对等翻译、压韵体翻译。  相似文献   

12.
叠字谈片     
近体诗中,本忌同字几现。如“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水”字本为“浪”字。为避免与“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浪”字重复,才改成“水”字。这一改诗味更浓。如果运用巧妙,叠出音乐美、形象美,从而使诗的意境更美。叠字,初中课本例子很多,粗计共43处。下面以课本诗句为例,适当补充课外佳句,作一浅析。叠字富音乐性,增强诗歌的声律美“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四言如“冬雷震震”,”关关睢鸠”;七言如“千朵万朵压枝低”,“白云千载空悠悠”;全诗如“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它们同字叠现,一气呵成,或声声在耳,如哽如咽;或回环反复,似断似续。婉  相似文献   

13.
王静 《学语文》2010,(6):46-46
叠字,又名“重言”,是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的精彩之处在于可以传神地状貌达意。  相似文献   

14.
有趣的叠字     
我们的先人创制汉字时很有趣,常把相同的汉字叠合一起形成新字,后人称之为叠字。叠字最常见的是二叠字,如“从、朋、林、苗、鳍、昌、出、炎、哥、羽、屾、丽”等。三叠字相对少了很多,四叠字就罕见了。  相似文献   

15.
张峰 《语文知识》2002,(6):38-38
一般来说,写文章讲究语言的变化,要尽量避免用字的重复。可是,有时候,作者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用字时故意制造重复,通过某些特定字词的重复使用来传达特定的意味,实现特定的表达效果。像“同字”辞格的运用就是典型的例子。所谓“同字”格,指的是为表达的需要作者特意将同一字置于上下相关相应的语句中反复运用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  相似文献   

16.
成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与成语本身运用多种修辞格是分不开的。成语运用修辞格不但精当,而且种类也较丰富。一、叠字在四字格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字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 AABC,如“比比皆是”“历历在目”“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等。  相似文献   

17.
“鬱”和简化字“郁”字在《说文解字》中是两个不同的字,检索历代字书、辞书、韵书,以及研究成果,从字形发展、义项和叠字等历时层面来考察“鬱”和“郁”字的异同,从共时层面观察现代方言中的“鬱”与“郁”,确认“鬱”与“郁”字在古代是音义不同,但又在义项上部分相通的字。现代虽将“鬱”简化为“郁”,但方言中仍保留着二者的不同之意。  相似文献   

18.
重叠亦称重复,可分为三种:一是叠字,二是叠句,三是叠章。它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有独特的作用,古人的重叠艺术将启迪、唤醒我们要重视自己审美心理功能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四字格成语常运用音节的重复来增强表达效果,这种音节重复现象在修辞上称作重言叠韵。四字格成语重言叠韵的主要形式有:一AABC式这类成语前两字重叠,后两字不重叠。如:比比皆是头头是道历历在目井井有条蒸蒸日上落落大方济济一堂愤愤不平前两字重叠,重叠部分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用以强化词义的程度和感情色彩。如“津津有味”,“津津”意思是“兴趣很浓的样子”,用“津津”形容“有味”,更突出了有味的程度,指很有滋味或非常感兴趣。又如“闷闷不乐”,“闷闷”的意思是“不舒畅、心烦”,“闷闷”修饰“不乐”,状况…  相似文献   

20.
四字词组作为我们汉民族语言中特殊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它言简意赅,含义隽永,因而成为译者在翻译中常用的修辞手段。本文通过叠字四字词组、对偶四字词组及一般四字词组在俄汉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分析,重点探讨了四字词组在俄汉文学翻译中的使用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